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要将语文知识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三种方法:移觉换味法、辅助生趣法和由浅入深法。
关键词:语文知识 兴趣 激发 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下,意识活动最强烈。这一规律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知识,说得具体点,应该是指汉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语文中也有外国作品,但其已经是汉语化了),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受时间空间、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深奥、抽象不言而喻。
因此,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若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要将语文知识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 移觉换味法
任何一门学科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依赖性,语文也不例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这既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内在规律,又能移觉换味,避免单调、呆板,调整大脑的活动,使意识更加强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某一事物长时间地停留在人的视觉或听觉内,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活动暂时中断此向思维,改变方向,我们称之为“思维易向”。
在进行语文授课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往往表现为“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势必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要克服这种弊病,就要像吃饭一样,常换口味,增强食欲,津津有味地猎食知识这一精神之餐。无论是学知识或者是干其他事,都必须充分地发挥大脑的主动支配性,增强意识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渗入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随时改变学生在尝试知识时的感觉和味道,使他们既掌握和牢记了应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 辅助生趣法
语文知识给人的感觉是平面静物,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猎取这一门学科知识时获得立体生动的感觉呢?要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生命甚至是牵引着他们喜怒哀乐的活物,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借助于丰富的现代教学媒体和形式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让课堂本身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语文教师,要突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文教学框套,要在旧机体中注入富含时代意蕴的教学手段,走进时代,实现时代与语文知识的融合。现代的教学媒体越来越发展、完善,借助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本身成为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的展开过程。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可以选取生动的教学材料,可以放映课件、CD、VCD、DVD或者播放录音带。
这样,可以使课堂本身变得生动而鲜活。例如,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实现了“人机对话”就能使中学生的语言达到完善的境地。如果中学生的语言不符合标准尺度,就会产生“人”和“机”进行交际的语言障碍,而人是活的,“机”是死的,只有人克服自己的障碍因素,才能消除“人机对话”的障碍因素。在这一点上,不但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学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充分地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这就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前进注入了一滴鲜活的血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获得了主体的动的审美感受。
三、 由浅入深法
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积累多了,就会产生飞跃,成为理性的东西。在传授语文知识时,不能违背这一认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认识规律,就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空中楼阁”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会随时坍塌的。例如,我们如果做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对两个年龄相同,经历一样,智力相等的小孩同时传授知识——什么是火,采用两种手段:一种是用抽象的手段,即一开始就对其中的一个小孩说明火的特征、状态、性质等一大通道理,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后这个小孩遇到火,就要将眼前的实物与意识中火的概念联系起来,经过思考,才能作出“火”的判断;另一种是用具体的手段:即先把一盆火置于另一个小孩面前,让小孩在视觉上得到具体、生动、形象地感受,然后才向小孩说明火的特征、状态、性质等道理,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后这个小孩一遇到“火”,就会脱口而出“火”。
可见,有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来得更快、更容易。语文知识是抽象的概念,深奥、复杂,如果不从感性着手,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知识无兴趣。即使教师采取高压政策,只会导致反弹,无济于事,课后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语文课本的编者,就是遵循这一认识规律的: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典型的篇目(这是感性的东西),每一篇课文之后都有课后题之类的东西(这是对课文内容的理性归纳),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的知识小结(这是又一次理性上的飞跃)。而这样编著,是符合认识论的。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觉得好学、易懂,与教师相契一气,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总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们要在这个方面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论作出新贡献!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关键词:语文知识 兴趣 激发 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下,意识活动最强烈。这一规律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知识,说得具体点,应该是指汉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语文中也有外国作品,但其已经是汉语化了),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受时间空间、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深奥、抽象不言而喻。
因此,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若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要将语文知识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 移觉换味法
任何一门学科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依赖性,语文也不例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这既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内在规律,又能移觉换味,避免单调、呆板,调整大脑的活动,使意识更加强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某一事物长时间地停留在人的视觉或听觉内,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活动暂时中断此向思维,改变方向,我们称之为“思维易向”。
在进行语文授课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往往表现为“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势必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要克服这种弊病,就要像吃饭一样,常换口味,增强食欲,津津有味地猎食知识这一精神之餐。无论是学知识或者是干其他事,都必须充分地发挥大脑的主动支配性,增强意识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渗入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随时改变学生在尝试知识时的感觉和味道,使他们既掌握和牢记了应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 辅助生趣法
语文知识给人的感觉是平面静物,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猎取这一门学科知识时获得立体生动的感觉呢?要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生命甚至是牵引着他们喜怒哀乐的活物,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借助于丰富的现代教学媒体和形式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让课堂本身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语文教师,要突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文教学框套,要在旧机体中注入富含时代意蕴的教学手段,走进时代,实现时代与语文知识的融合。现代的教学媒体越来越发展、完善,借助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本身成为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的展开过程。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可以选取生动的教学材料,可以放映课件、CD、VCD、DVD或者播放录音带。
这样,可以使课堂本身变得生动而鲜活。例如,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实现了“人机对话”就能使中学生的语言达到完善的境地。如果中学生的语言不符合标准尺度,就会产生“人”和“机”进行交际的语言障碍,而人是活的,“机”是死的,只有人克服自己的障碍因素,才能消除“人机对话”的障碍因素。在这一点上,不但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学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充分地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这就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前进注入了一滴鲜活的血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获得了主体的动的审美感受。
三、 由浅入深法
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积累多了,就会产生飞跃,成为理性的东西。在传授语文知识时,不能违背这一认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认识规律,就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空中楼阁”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会随时坍塌的。例如,我们如果做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对两个年龄相同,经历一样,智力相等的小孩同时传授知识——什么是火,采用两种手段:一种是用抽象的手段,即一开始就对其中的一个小孩说明火的特征、状态、性质等一大通道理,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后这个小孩遇到火,就要将眼前的实物与意识中火的概念联系起来,经过思考,才能作出“火”的判断;另一种是用具体的手段:即先把一盆火置于另一个小孩面前,让小孩在视觉上得到具体、生动、形象地感受,然后才向小孩说明火的特征、状态、性质等道理,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以后这个小孩一遇到“火”,就会脱口而出“火”。
可见,有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来得更快、更容易。语文知识是抽象的概念,深奥、复杂,如果不从感性着手,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知识无兴趣。即使教师采取高压政策,只会导致反弹,无济于事,课后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语文课本的编者,就是遵循这一认识规律的: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典型的篇目(这是感性的东西),每一篇课文之后都有课后题之类的东西(这是对课文内容的理性归纳),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的知识小结(这是又一次理性上的飞跃)。而这样编著,是符合认识论的。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觉得好学、易懂,与教师相契一气,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总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们要在这个方面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论作出新贡献!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