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书法教育的发展态势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古往今来,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形表示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
  【关键词】当代;书法教育
  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一、毛笔书法的地位岌岌可危
  书法集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授与学习才能得以实现的。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脑代替了头脑,键盘代替了纸笔,现代的在校老师甚至开始抛弃传统文化,淡化孩子们对书法的热情,更有甚至为人师者告诉孩子,硬笔书法才是当今社会最实用的书写方式,毛笔最多只算是一门艺术,不学也罢。书法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和不可学的摆设。
  当代的中小学生是幸福的、受宠的,同时又是不堪重负的一代。现代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在人数上已减到极至,但其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都丝毫没有减损,作为完成传递父辈意志的小孩,别无选择地承受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子辈人的责任,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便更加急切。为了早日成功,惟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但是很多家长也同时认为,学习书法的时间不如多去学习英语、跆拳道、奥数、钢琴、架子鼓、吉他、学前开发等等一些课程,或许来的更实际一些,是当代人开始遗忘历史了吗?
  二、写字与毛笔书法的矛盾趋子尖锐
  写字与书法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力求以最短时间和较少精力尽快达到目标,书法则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探索,目标也无止境。但写字和书法又是这样的密不可分。书法必须是写字,如果不是写字,而去写(画)其它玩艺,又何必叫书法;而写字则为书法充当了由实用美向艺术美过渡的桥梁,但写字却不是书法。
  如果把书法看作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只能在高等院校中行得通,而在中小学教育中、实用是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动力,“字写得好”的诱惑,对每个中小学生都会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用色彩很浓。教育部门将写字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内容,但人们还是把写字多称为“书法”,这种含糊不仅造成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在实践中也遇到了麻烦。写字的三个基本要求——规范、端正、清楚,实行上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不无冲突的。艺术最看重的是个性、风格,书法中的许多书体与端正决不相容,即使是楷书,太强调端正,也就没有了生气。实际中写字与书法间会遭遇许多困惑:写字好的:芍乏生,甚至指导写字有突出成效的老师,很少能在书法展上入选,而全国书法展的优秀作者,按照他们的观念教学,也大多难以得到教育部门的首肯。长期维持写字规范、端正、清楚的要求,艺术灵性难免受到压抑,而在相当程度上,以后当书法家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不能说教育部门的要求不对,但是作为中小学生素质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忽视书法的美感,也不宜忽视家长们的约定俗成,将书法与写字:完全分开。重要的是在规范、端正、清楚之外,还可有个“生动”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多少具备些书法修养,逐渐引导学生从写字技巧训练转向书法艺术的学习,而不是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的教育。
  三、中小学毛笔书法教育卷入入展热潮
  有人宣称,当代书法创作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创作。的确,展览作为一种连结社会作品与书法家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无形地改变着传统书法创作的理念和规范,为培养和造就这种速成展厅“书法家”的强大后备军,应展式书法教育如雨后春笋,小学书法教育也大半被卷入应展教育之中,这真是当代书法教育的悲哀!书法教育几乎变成了无实际内容的形式空壳。当前的书法教育必须从应展教育转向美育性质的素质教育。
  在当今许多书法展赛上,直接模仿套用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少施教者认为,只要学生形、神毕肖地临摹好这些作品,就是具有了基本功力,就能人展获奖,并为以后在书法上的发展做好了重要准备。
  教学实践证明,临摹能力的强化确实可以使学生在技巧层面和观察力培养方面有所收获,但问题的症结偏偏是大部分教师过分片面夸大表面形式准确临摹的功效,忽略隐含在法帖形式之内的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渗透。
  中小学書法教学应该是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书法所需的多种能力(包括观察、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素质(主要是经过有选择后提取的有关技法论述),从而,既为学生在日后的书法学习研究的发展中奠定良好基础,又使一些将要从事其他研究与工作的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与陶冶。
  在这种教学观念支配下,施教者在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与把握法帖形、神特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书法能力与理论素质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随着学生相关能力与素质的逐步提高,无论是临习法帖还是初步创作,多数学生都能较快切入主题及把握主动性,并由此增强自信心并显示出发展的“后劲”,即使在书法上将是 “业余爱好”,运用以上所培养出的某种书法能力与相关素质,亦可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及运用。
  总支,一个巴掌拍不响,想要书法教育在当今的中小学中纳入正规课程还需要时间,但是我希望作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如果不能教,万不可丢给孩子一本描红本就任其发展,并告知这是书法,这不仅仅是不负责任的,也是缺乏理论支撑的。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层面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在高考方面,有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可见高考对于学生的压力有多大,尤其是美术生,面临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这种压力下,就使得在美术高考素描头像教学中出现很多弊端,美术生培训机构对于艺术化要求的降低,单纯的追求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个人作品中的艺术性的丧失,作品的千篇一律成为这个时代学生作品的固有缺点,完全失去了人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艺术设计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体现在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本文主要从设计评论的主要形式入手在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公众鉴赏力下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的相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
期刊
【摘要】《情话》是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中的第一首,同时也是格拉纳多斯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这部组曲其中一首作品《情话》为例,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和真实感受,谈谈笔者对该作品的教学见解。  【关键词】《情话》;民族性;浪漫主义;格拉纳多斯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中的第一首作品《情话》,具有独特的西班牙民族风格,并且《戈雅之画》也是他一生当中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性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我国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多元文化思想正逐渐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鉴赏旨在通过各种风格、形式的音乐赏析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现代教学的音乐鉴赏非常有必要结合多元文化的理念,提高音乐鉴赏教学实践质量的同时满足现代学生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需求。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鉴赏;教学实践  在湘西龙山第四小学的实习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得以站上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提高,例如:教学者教学方法发的改进;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因此,本文将从语言学理论知识入手,探索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出汉语教学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促进汉语的发
期刊
【摘要】我国的艺术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素描在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并作为美术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素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描过程要有一定的耐力,并且要求学生要培养素描的兴趣,学习素描更是一个过程,本文主要介绍当前美术素描基础教学状况、美术素描基础教学的教学方式,望能为高考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素描;基础;教学;  前言:  素描对于学生来说,是美术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素描基
期刊
作者簡介:蒋宏,男,(1976-3),昆明,硕士,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二胡作品的创作呈现出多角度丰富的发展格局,独具中国戏曲风格的二胡作品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试分析中国不同地方戏曲及民间音乐对二胡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的影响,主要从作品的节奏节拍、音律和润腔的处理三方面具体展开阐述。深入研究带有戏曲音乐元素的二胡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和演奏手法上的特征。  【关键词】戏曲音乐;二胡作品;音律;润腔;艺术处理;借鉴运用  二胡又名“胡琴”,始于唐代,称“
期刊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问题一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探讨,阐述中学美育存在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改善中学美育现状寻求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美育  一、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概述  1.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的最直接呈现方式在于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这就造成了一切唯分数至上,中学美育要让位于主科,语数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戏曲剧目、戏曲舞蹈以及戏曲舞美三个方面,对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展开了相应的探究与讨论,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戏曲艺术;舞蹈创作;影响  1、戏曲剧目对舞蹈题材创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的剧目非常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数万余种。民间有谚语:“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三国和东周列国)”。一般来说,戏曲故事具有非常广泛的表现范围,大到历史上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