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南海观音 闻声救苦rn《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以上经文皆表达了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方便引导众生发大乘心的悲愿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南海观音 闻声救苦rn《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以上经文皆表达了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方便引导众生发大乘心的悲愿力.
其他文献
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rn这是真主最早降示的《古兰经》经文,是穆圣第一次接受的启示.真主在降示《古兰经》伊始便向世人阐释了人的造化、学习和求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中国南传佛教信仰以傣族信仰人数居多,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部分佤族和少量彝族也信仰南传佛教.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信仰为例,试图呈现南传佛教在当地的发展状况,从而探讨从传入我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化进程.傣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傣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岩曾写道:“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括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方面.”[1]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演变与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南传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后,傣族文化又与南传佛教相结合,形成相互包容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文化信
一rn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三大支系之一,除具有宽广深厚的佛教共性之外,还有着因其特殊历史文化渊源、宗教情感体验、法脉传承轨制和信教群众需要而形成的鲜明个性.活佛转世,就是其鲜明个性特征中的一个显例.rn活佛转世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公元1193年.这一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圆寂前向徒众开示,他将以应身(化身)转生人间、绍隆佛种.
明清更替之际,逃禅之风盛行,大量士人涌入佛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殊景观.对这一独特的图景,时人多有关注.邵廷采称:“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非是则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1]归庄亦说:“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士,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家居而宪细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2]至于逃禅盛行的原因,逃禅者的目的,诸家有更细致的解说.黄宗羲将逃禅的目的归结为精神皈依和避祸自保两端,称“近年以来,士之志节者多逃之释氏,盖强者销其耿耿,弱者泥水自避而已”[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原以来,便与古代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熙载《艺概》有言:“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1]可以说,佛学与美学的相遇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文人士子的品格.然而,这场相互辉映的交结,终究还是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正值近代美学这颗新星在中国学术界冉冉升起之际,佛教则遭遇时代严峻之挑战,在“非宗教运动”中,一度淡出思想文化的中心舞台.
腊月得名于腊,或云源于祭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周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阻止但未能获听,于是感慨“虞不腊矣”,言下之意就是虞国即将灭国,再也无法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总结说:“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宫之奇曰:\'虞不腊\',是也.《史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盖西戎之俗,不知置腊,至是始效中国为之耳.”[1]或云出自猎狩,汉代应邵《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明代顾起元《说略》中对此有详细考辨,可以参看.
倓虚法师(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县人(今天津市宁河区),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一生解行并重、建寺弘法,为天台宗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rn根据他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倓虚法师年轻时学过医卜星象,接触过道士,甚至两度想随其出家修道,均被婉拒;还曾参与“佛教宣讲堂”的活动,与友人讲习儒释道经典及劝善书,并于1910年开始研读《楞严经》.应该说,1917年出家前,他已对佛学有所了解,也融合了一些儒道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阴阳妙常说》一书中.
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
阿里地区佛教,曾经有过公元11世纪前后阿底峡尊者、仁钦桑布大译师所处的辉煌的古格时代,高峰之后虽又经历衰落,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切兴盛衰败都是佛教“缘起性空”与“成、住、坏、空”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佛陀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下线上融合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最新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