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秀峰公园景观方案设计,从城市山地公园环境特征出发,以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功能空间组织、水景营建和景点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
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景观空间组织;景观植物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16-02
1 引言
所谓“园地为山林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为园地之最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林景观就是城市山地公园所必须具备的特征。与郊野型山地公园不同的是城市山地公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又以自然山地为主要特色,并且被赋予了城市综合公园的基本功能。当前不少设计生搬硬套,按照传统平地景观设计,忽略了城市山地公园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对场地精神的尊重,公园建成既没有了城市山地公园的特色和个性,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殊不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才是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的重点所在。
2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环境的特点
城市山地公园的建设基地大多为孤山式,紧邻城市道路,地势起伏大,占地面积小,平坦用地少,绿化植被自然野趣。基于地形特殊性的城市公园,城市山地公园最大的景观特色在于“山地”和“林地”。
“山地”构成整个公园的骨架,山地条件下复杂的地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变化,通过特有的地形高差,山顶、山坡、山脚带给人们不同高程的不同感受,于此同时山地条件也制约了功能的组织和整体布局,并为施工建设带来困难。
秀峰山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金霞开发区“鹅秀组团”,总占地面积约4.87hm2。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三边面临城市主道路,交通、市政、通讯等设施通达完善;基地内以山地为主,山脉连绵,南北走向,林木葱郁,由于山体覆土厚薄不均,多处可见裸露岩石,因此造园时,尽量避免大量开挖,减少水土流失。中间地带高,东、西两侧低最高峰海拔为126.5m,最低海拔为35.7m,最大高程差为90.8m:公园内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公园总面积的50%,具有典型的城市山地公园特色。
通过对场地的深入分析,公园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方式,扬长补短,将地形与功能布局合理结合。由于山脉呈南北走向,将用地分为东西两片,所以主要活动场所布置于东、西两片的平缓地受用地的局限,活动场地集中布置,形成台地空间;利用东西两片有很好雨水收集条件的低洼处建设有秀峰潭和竹隐湖水景;大于20°以上的坡地以山林景观为主。公园路网以现有简易道路为骨架,根据功能分区布局,结合景点,依山就势,穿行山林之间;在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之处,布置三个入口;在基地最高控制点设置标志性塔。
“林地”则是骨架上的血肉,不仅维系着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是城市山地公园植物景观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在打造城市优良生态环境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地对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敏感度,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比平坦地区更加难以恢复。
秀峰山现有植物呈现的是一种原生与人工并存的状态,区域内植物很适合当地土壤、气候,其自身繁殖能力强。现有森林景观具有较大的优势,绿化效果较好,林木茂密,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东北面山坡大面积人工杉木林和西南面针阔混交林已形成较好的森林风景。其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如东北面山坡树种相对单一;色叶树少;林相变化不大;无林缘植物和林木下层结构植被,层次单调;空间景观效果平淡,花灌木贫乏,群体效果不够丰富。因此,设计从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通过植物生态群落的完善和林相景观的改造,形成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
3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
3.1对场地的合理利用与改造
城市山地公园首先要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景观要素,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因地造景,随低掘湖,就高筑台,少动土。
(1)交通组织:公园道路紧密结合山体地形和走向布局,并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回车坪等辅助空间。主游道采用平坡式,坡度控制在3%以下;山间次游道和登山道采用台阶式与等高线斜交布置,坡度控制在40%以下。公园中所有园路、休闲平台与周边场地高差在1.2m以内时,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处理;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设置在山谷坡度小于5%的地域;公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充分考虑与市政设施关联。
(2)景点布置:在总体布局中先结合地形寻找到符合地形特征的功能关系再组织景观点的布局。充分利用場地资源及地势高差等因素进行造景,如在山体至高控制点设金霞塔,统御全园;结合山谷凹地和现有的水塘营建秀峰潭和竹隐湖;利用山体沟壑纵横的地形,顺山谷垒砌自然石景观,雨天形成潺潺流水小溪景观;利用视线开阔的地方处设观景平台等。
(3)景观建构筑物:景观建筑依山就势,巧妙地将功能与造型结合,半山亭、爬山廊、平台、退台,挑廊形成的公共交流空间,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效果,又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台阶、坡道、挡墙、栏杆等的细部做到功能和艺术的结合。
(4)在对原有植被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绿化植物根据景观营造的需要,通过地形高差,空间转换和季节变迁,形成郁闭型林地,稀疏型林地、开敞草坪等有收有放、扑朔迷离的自然美景。在不破坏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林相,林冠线形态以及植物种类进行调整,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和生态效益。
3.2多维的景观空间组合
规划设计从基地特征、地域特色入手,强调秀峰山鲜明的个性,强调多维景观空间的组合。在设计过程中以大尺度、大范围来表达公园多维空间的概念。不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从容大度线条流畅;还注重于设计空间和自然空间、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的融合;注重水平与竖向的转换,力求错落有致,变化丰富;注重游线组织,做到步移景异,景象环生;同时还注重与公园外部大空间的融合;使公园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俯视、仰望、远眺,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体验。 3.3亲水景观的创造
俗话说“无水不成园”,水景不仅仅能给人们带来愉悦,还能提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负离子。为了弥补场地中水资源缺少的不足,充分发挥山地条件下雨水收集和自然水体自净的能力,实现良性生态循环,通过对山地汇水面积,长沙暴雨强度、雨水的有效回收率以及蒸发量的计算,论证出建东、西两水景是可行的。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汇水面,就低筑湖,收集地表水,营造灵秀水景,同时做好防涝排洪水的措施,力求一劳永逸。
(1)静水景观:根据地形、地势,在公园东、西两边各设一个人工湖。围绕水体布置活动场地和设施,同时还利用宽大的水面,安排各式各样富有趣味性的水上娱乐活动为游人提供完整的休闲娱乐服务,亲水性强。
(2)动水景观: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设置特色涌泉、喷泉景观,利用高差设置跌水溪流景观,为了节约用水,改善水质,景点水体通过增设潜水泵达到循环。
(3)水雾景观:在需要进行喷水浇灌的植物景区,结合造景,布置雾喷设施,形成云雾缭绕景象。
3.4景点设计
城市山地公园景点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自然与人工要素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景区概念创造不同的景观空间,营造出地域特色突出,人文关怀独特的山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在游览、观赏中对公园功能和情感上的需求。
(1)人文景观的塑造:传承地域文化,保留场所的记忆,沿用原有地名竹隐村为竹隐湖,引用“捞刀河”的美丽传说,运用抽象形体融入景观中,以神为灵魂,以形为表达,神形融会贯通,意境深远。注重各个景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呼应,同时也注重与周边环境、城市景点以及湘江水域景观带的和谐共荣。
(2)景观视线的利用:在山体至高控制点设金霞塔成为山顶观光和城市标志性景观,并在视线开敞处设半山亭、望江亭等多个景点,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巧于因借,把公园之外的美景引入游人的视野,达到扩大公园范围和与地域环境浑然一体的效果。
(3)景观层次与空间:以人的行为规律为设计景观空间尺度的依据,强调游者的心理感受和参与性;强调山景,林景、水景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人工构筑物穿插点缀于自然景观之间;使人和山、水、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文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组织五条游览路线,将不同景观层次上的景点相串联,通过空间的转换达到步移景异,方方胜景,区区殊致的景观效果,让人们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充分感受自然湖滨和森林风光,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4)景观材料选择
在设计中以自然为基调,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尽量选用乡土材料,综合考虑经济性、生态性和美观性。强调游者的心理感受和參与性。景观建筑,公共厕所外立面采用石材,局部使用木材,观景亭、观景平台使用木结构,天然色彩与环境融合。雕塑小品、广播音响设施、灯箱、直饮水器、休闲座椅、信息标志、体育健身设施以及公用电话亭、果皮箱等采用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产品。铺装材料除主园路外其它游道和活动场地根据功能需要使用青砖、小料石、透水砖等材料,同种材料在不同的位置使用时铺砌方式不同。
3.5绿色植物景观
山林植物是山地公园的基础景观和特色景观,对现有的植被进行保护、利用、整理、改造是公园建设首要任务之一。
(1)林相改造:原有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群落改良的优化措施,逐年渐伐,补植乡土阔叶树种,林下种植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提高林地的叶面积系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植物设计努力提高城市山地公园的绿地率和绿视率,色叶树的运用以及搭配比例。
(2)分区植物设计:根据公园内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植被现状条件和景区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植被优化或修复措施,合理布局树种,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营造出与主题相符合的植物景观。
(3)乡土植物的利用:通过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当地原生群落的保护与重建,从而使秀峰山公园成为乡土植物的种源地并成为各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栖息地,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
(4)病虫害治理: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采用多种类的植物,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的目的,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
4 总结
目前秀峰公园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也证明了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大方向的正确性。希望秀峰公园景观营造的实践经验能为目前大量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景观空间组织;景观植物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16-02
1 引言
所谓“园地为山林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为园地之最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林景观就是城市山地公园所必须具备的特征。与郊野型山地公园不同的是城市山地公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又以自然山地为主要特色,并且被赋予了城市综合公园的基本功能。当前不少设计生搬硬套,按照传统平地景观设计,忽略了城市山地公园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对场地精神的尊重,公园建成既没有了城市山地公园的特色和个性,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殊不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才是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的重点所在。
2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环境的特点
城市山地公园的建设基地大多为孤山式,紧邻城市道路,地势起伏大,占地面积小,平坦用地少,绿化植被自然野趣。基于地形特殊性的城市公园,城市山地公园最大的景观特色在于“山地”和“林地”。
“山地”构成整个公园的骨架,山地条件下复杂的地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变化,通过特有的地形高差,山顶、山坡、山脚带给人们不同高程的不同感受,于此同时山地条件也制约了功能的组织和整体布局,并为施工建设带来困难。
秀峰山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金霞开发区“鹅秀组团”,总占地面积约4.87hm2。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三边面临城市主道路,交通、市政、通讯等设施通达完善;基地内以山地为主,山脉连绵,南北走向,林木葱郁,由于山体覆土厚薄不均,多处可见裸露岩石,因此造园时,尽量避免大量开挖,减少水土流失。中间地带高,东、西两侧低最高峰海拔为126.5m,最低海拔为35.7m,最大高程差为90.8m:公园内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公园总面积的50%,具有典型的城市山地公园特色。
通过对场地的深入分析,公园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方式,扬长补短,将地形与功能布局合理结合。由于山脉呈南北走向,将用地分为东西两片,所以主要活动场所布置于东、西两片的平缓地受用地的局限,活动场地集中布置,形成台地空间;利用东西两片有很好雨水收集条件的低洼处建设有秀峰潭和竹隐湖水景;大于20°以上的坡地以山林景观为主。公园路网以现有简易道路为骨架,根据功能分区布局,结合景点,依山就势,穿行山林之间;在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之处,布置三个入口;在基地最高控制点设置标志性塔。
“林地”则是骨架上的血肉,不仅维系着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是城市山地公园植物景观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在打造城市优良生态环境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地对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敏感度,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比平坦地区更加难以恢复。
秀峰山现有植物呈现的是一种原生与人工并存的状态,区域内植物很适合当地土壤、气候,其自身繁殖能力强。现有森林景观具有较大的优势,绿化效果较好,林木茂密,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东北面山坡大面积人工杉木林和西南面针阔混交林已形成较好的森林风景。其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如东北面山坡树种相对单一;色叶树少;林相变化不大;无林缘植物和林木下层结构植被,层次单调;空间景观效果平淡,花灌木贫乏,群体效果不够丰富。因此,设计从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通过植物生态群落的完善和林相景观的改造,形成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
3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
3.1对场地的合理利用与改造
城市山地公园首先要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景观要素,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因地造景,随低掘湖,就高筑台,少动土。
(1)交通组织:公园道路紧密结合山体地形和走向布局,并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回车坪等辅助空间。主游道采用平坡式,坡度控制在3%以下;山间次游道和登山道采用台阶式与等高线斜交布置,坡度控制在40%以下。公园中所有园路、休闲平台与周边场地高差在1.2m以内时,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处理;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设置在山谷坡度小于5%的地域;公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充分考虑与市政设施关联。
(2)景点布置:在总体布局中先结合地形寻找到符合地形特征的功能关系再组织景观点的布局。充分利用場地资源及地势高差等因素进行造景,如在山体至高控制点设金霞塔,统御全园;结合山谷凹地和现有的水塘营建秀峰潭和竹隐湖;利用山体沟壑纵横的地形,顺山谷垒砌自然石景观,雨天形成潺潺流水小溪景观;利用视线开阔的地方处设观景平台等。
(3)景观建构筑物:景观建筑依山就势,巧妙地将功能与造型结合,半山亭、爬山廊、平台、退台,挑廊形成的公共交流空间,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效果,又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台阶、坡道、挡墙、栏杆等的细部做到功能和艺术的结合。
(4)在对原有植被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绿化植物根据景观营造的需要,通过地形高差,空间转换和季节变迁,形成郁闭型林地,稀疏型林地、开敞草坪等有收有放、扑朔迷离的自然美景。在不破坏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林相,林冠线形态以及植物种类进行调整,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和生态效益。
3.2多维的景观空间组合
规划设计从基地特征、地域特色入手,强调秀峰山鲜明的个性,强调多维景观空间的组合。在设计过程中以大尺度、大范围来表达公园多维空间的概念。不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从容大度线条流畅;还注重于设计空间和自然空间、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的融合;注重水平与竖向的转换,力求错落有致,变化丰富;注重游线组织,做到步移景异,景象环生;同时还注重与公园外部大空间的融合;使公园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俯视、仰望、远眺,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体验。 3.3亲水景观的创造
俗话说“无水不成园”,水景不仅仅能给人们带来愉悦,还能提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负离子。为了弥补场地中水资源缺少的不足,充分发挥山地条件下雨水收集和自然水体自净的能力,实现良性生态循环,通过对山地汇水面积,长沙暴雨强度、雨水的有效回收率以及蒸发量的计算,论证出建东、西两水景是可行的。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汇水面,就低筑湖,收集地表水,营造灵秀水景,同时做好防涝排洪水的措施,力求一劳永逸。
(1)静水景观:根据地形、地势,在公园东、西两边各设一个人工湖。围绕水体布置活动场地和设施,同时还利用宽大的水面,安排各式各样富有趣味性的水上娱乐活动为游人提供完整的休闲娱乐服务,亲水性强。
(2)动水景观: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设置特色涌泉、喷泉景观,利用高差设置跌水溪流景观,为了节约用水,改善水质,景点水体通过增设潜水泵达到循环。
(3)水雾景观:在需要进行喷水浇灌的植物景区,结合造景,布置雾喷设施,形成云雾缭绕景象。
3.4景点设计
城市山地公园景点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自然与人工要素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景区概念创造不同的景观空间,营造出地域特色突出,人文关怀独特的山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在游览、观赏中对公园功能和情感上的需求。
(1)人文景观的塑造:传承地域文化,保留场所的记忆,沿用原有地名竹隐村为竹隐湖,引用“捞刀河”的美丽传说,运用抽象形体融入景观中,以神为灵魂,以形为表达,神形融会贯通,意境深远。注重各个景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呼应,同时也注重与周边环境、城市景点以及湘江水域景观带的和谐共荣。
(2)景观视线的利用:在山体至高控制点设金霞塔成为山顶观光和城市标志性景观,并在视线开敞处设半山亭、望江亭等多个景点,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巧于因借,把公园之外的美景引入游人的视野,达到扩大公园范围和与地域环境浑然一体的效果。
(3)景观层次与空间:以人的行为规律为设计景观空间尺度的依据,强调游者的心理感受和参与性;强调山景,林景、水景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人工构筑物穿插点缀于自然景观之间;使人和山、水、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文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组织五条游览路线,将不同景观层次上的景点相串联,通过空间的转换达到步移景异,方方胜景,区区殊致的景观效果,让人们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充分感受自然湖滨和森林风光,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4)景观材料选择
在设计中以自然为基调,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尽量选用乡土材料,综合考虑经济性、生态性和美观性。强调游者的心理感受和參与性。景观建筑,公共厕所外立面采用石材,局部使用木材,观景亭、观景平台使用木结构,天然色彩与环境融合。雕塑小品、广播音响设施、灯箱、直饮水器、休闲座椅、信息标志、体育健身设施以及公用电话亭、果皮箱等采用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产品。铺装材料除主园路外其它游道和活动场地根据功能需要使用青砖、小料石、透水砖等材料,同种材料在不同的位置使用时铺砌方式不同。
3.5绿色植物景观
山林植物是山地公园的基础景观和特色景观,对现有的植被进行保护、利用、整理、改造是公园建设首要任务之一。
(1)林相改造:原有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群落改良的优化措施,逐年渐伐,补植乡土阔叶树种,林下种植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提高林地的叶面积系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植物设计努力提高城市山地公园的绿地率和绿视率,色叶树的运用以及搭配比例。
(2)分区植物设计:根据公园内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植被现状条件和景区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植被优化或修复措施,合理布局树种,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营造出与主题相符合的植物景观。
(3)乡土植物的利用:通过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当地原生群落的保护与重建,从而使秀峰山公园成为乡土植物的种源地并成为各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栖息地,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
(4)病虫害治理: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采用多种类的植物,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的目的,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
4 总结
目前秀峰公园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也证明了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大方向的正确性。希望秀峰公园景观营造的实践经验能为目前大量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