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和这班学生在一起的第三年,熟悉的28张笑脸,三年师生情 ,难得!可是,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管理模式,怎样才能让班级管理更上一层楼呢? 我冥思苦想。
有了,“小组量化管理”,全班分为7组,组长由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基础分为100分, 根据学生一周的表现,从各方面对其减分;学困生被平均分到各组,每周五对分数最高的那组进行奖励,学生们充满期待。第一周,大家精神饱满,学习态度端正,表现良好,第二周,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有学生哭诉受到排挤,有组长公然训斥该组学生,有学生……。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冥思苦想,加分怎么样? 试试看? 学生自愿结组,自己推选组长,基础分还为100分,根据各方面表现为出色的学生加分,周五对分数最高的那一组进行奖励。学生们非常赞同,自愿结组开始,1分钟、2分钟......,还剩5名学生没有找到伙伴,4分钟、5分钟......, 还剩3名学生没找到伙伴,3名学生都是学困生 , 他们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说:这次是加分,想想他们的优点,话音未落,3名学困生已被选走,接下来学生们的变化令我惊讶:三名学生为幼儿园送水,我为他们每人加了1分,结果,想下次送水的学生排成了队。有一名学困生课上表现积极我为他加了2分,结果学生们纷纷举起了他们的手。周五评比,分数最高的那组学生兴奋地跳了起来,周围满是不服气的眼神。第二周,有学生会堆在一起窃窃私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意,原来,他们是在商量得分的办法,组长们会随时关注其它组的分数,向我询问暂时的名次。班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减”与“加”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何尝不是“减”得多“加”得少呢?一位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的人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英国人——约翰·格登。那个经常被我们数落的一无是处的孩子难道没可能是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吗?“减”与“加”两种管理方式 ,请我们先斟酌后选择!
有了,“小组量化管理”,全班分为7组,组长由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基础分为100分, 根据学生一周的表现,从各方面对其减分;学困生被平均分到各组,每周五对分数最高的那组进行奖励,学生们充满期待。第一周,大家精神饱满,学习态度端正,表现良好,第二周,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有学生哭诉受到排挤,有组长公然训斥该组学生,有学生……。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冥思苦想,加分怎么样? 试试看? 学生自愿结组,自己推选组长,基础分还为100分,根据各方面表现为出色的学生加分,周五对分数最高的那一组进行奖励。学生们非常赞同,自愿结组开始,1分钟、2分钟......,还剩5名学生没有找到伙伴,4分钟、5分钟......, 还剩3名学生没找到伙伴,3名学生都是学困生 , 他们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说:这次是加分,想想他们的优点,话音未落,3名学困生已被选走,接下来学生们的变化令我惊讶:三名学生为幼儿园送水,我为他们每人加了1分,结果,想下次送水的学生排成了队。有一名学困生课上表现积极我为他加了2分,结果学生们纷纷举起了他们的手。周五评比,分数最高的那组学生兴奋地跳了起来,周围满是不服气的眼神。第二周,有学生会堆在一起窃窃私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意,原来,他们是在商量得分的办法,组长们会随时关注其它组的分数,向我询问暂时的名次。班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减”与“加”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何尝不是“减”得多“加”得少呢?一位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的人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英国人——约翰·格登。那个经常被我们数落的一无是处的孩子难道没可能是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吗?“减”与“加”两种管理方式 ,请我们先斟酌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