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体验,是可以设计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ui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最强认知。场景激发情感,体验产生口碑。场景构建关系,体验形成认知。场景体验形成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认知,而是有角色的产品认知。

体验场景


  从认知角度讲,体验场景大致分为产品溯源场景、终端场景、消费场景和游戏场景。
  1.产品溯源场景。产品溯源,即产品是怎么来的,以场景化方式再现。场景化再现,与生产制造过程不同。现在生产工艺有可能使生产过程处于“黑箱”状态,根本看不到生产过程。比如,有的用户参观高科技生产线,除了惊叹科技含量外,仍然对产品的原料、工艺等一无所知。
  产品溯源,要根据用户对好产品的认知以及原料、工艺过程设计场景。比如,用户认为好的白酒是原粮酿造、历史悠久、有老酒,那么场景设计就要一一加以体现、暗示。
  2.终端场景。传统终端讲究生动化,这是视觉效果。现在讲终端场景打造,就是除产品展示外,还要融入与产品相关的生活场景。购买产品,其实是购买与产品相关的生活方式。产品是生活方式的道具。所以,终端场景要唤醒生活状态,产生情感联想。
  3.消费场景。场景之所以是产品逻辑,就是因为很多产品需求是产品唤醒的。把产品置于生活场景,就会产生消费的欲望。比如,西式快餐中,可乐是神奇的存在,几乎成为标配。凉茶从区域特产走向全国,也是因为找到了主场景——火锅。因此,当产品成为场景标配时,用户只要置身场景,消费欲望就会被唤醒。
  4.游戏场景。针对儿童的消费品,用游戏方式吸引儿童,比理性展示效果更好。可口可樂、麦当劳就擅长此道。可口可乐落地郑州的首家聚乐部,就是游戏体验场景。

体验对象


  场景体验的优点很明显:高强度认知、高情感性感受,一次体验,终身难忘。但是,场景体验的缺点同样明显:体验效率低,很难全面面向C端。可口可乐聚乐部虽然是面向C端的,但需要长期投入,而且不能短期见效。



  场景体验的对象,一般是三类人:
  1.KOL人群。如领导、行业专家、媒体,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群。KOL有媒体属性,他们的认知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2.B端人群。包括代理商、终端店、云店主,这些人有渠道影响力。B端人群的认知,有助于在产品销售时形成角色效应,把产品讲得更清晰。
  3.KOC和大C。KOC既是用户,也是推广者,在立体连接中,间接起到了连接桥梁的作用。大C是大客户、重点客户。

体验目标


  面向C端的体验,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产品认同,产生购买,或者成为粉丝。面向KOL、B端和KOC的场景体验,目标则较为多元,可以分为下列几个目标:
  1.可以传递的认知。与不少人谈论场景体验时,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产品体验,或者产品品鉴。当然,产品品鉴是体验中的重要一环,用户必须有基本的产品认可。因为场景体验的对象主要是KOL和KOC,体验目标与C端体验又有所不同。
  KOL有媒体属性,KOC在立体连接中也要影响他人。因此,体验效果不仅是他们本人的认同,还要能够把认知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即可传递的认知。可传递的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清晰地给别人介绍;二是有拍感,体验过程可以发朋友圈。
  2.有角色感的认同。角色感,即体验者与产品的关系。体验者的角色,可以是“路人”“用户”“粉丝”“我家的”。角色感,与体验设计有关,与场景有关。角色感,决定了体验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体验分级


  除了新兴技术带来的高科技体验如VR体验外,越是沉浸式体验越需要现场感、场景感。这正是场景体验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即体验效率太低,对现场、人员的依赖性太强。因此,面向KOL、B端和KOC的体验虽然人数少一点,但对全国性大品牌仍然是个庞大的数量。
  体验分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体验分级,一方面解决体验复杂度问题、体验成本问题。比如三级体验,总部体验可以相对复杂一点,终端体验就只是简单体验,带点场景感即可。另一方面,因为面向B端和KOC的体验目的比较明确,比如,B端体验是招商和铺货需要,KOC体验是立体连接和云店运营需要。那么,KOC的筛选就可以逐次升级,在体验升级中从普C中筛选KOC。

首席体验官


  体验是立体连接的起手式,与体验相关的后续工作是线下做透和线上打爆。因此,场景体验并不是像很多企业那样设置一个独立的部门,只负责参观讲解,而是更倾向于在基层销售部门设置体验官和传播官。
  KOC、场景、体验,这是线下做透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个销售区域,设置一名首席体验官,与正常销售配合,才能达到做透的目标。
  当KOC达到一定密度时,就有了做透的传播基础。但是,传播打爆仍然需要持续内容生产,仅仅体验内容是不够的。有的企业,如统一,已经实现了销售部门“传播销售一体化”,即业务部门的职能是“空军陆战队”,“陆军”承担渠道建设,“空军”承担认知传播。
其他文献
他曾经是惠普(中国)公司助理总裁  他现在是一个普通的民营企业主  中国的市场与企业在他眼中究竟怎样?  高建华现在的办公地点在亚运村汇欣公寓,公司人数不多,与堂皇的惠普大厦相比无论是在办公环境,还是公司规模上都相距深远。“其实刚刚离开惠普时我的心理落差也很大,以前管理上千人的团队,现在每天只面对几个人,心里也犯嘀咕。”这位曾经的惠普(中国)公司助理总裁兼首席知识官(CKO)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
期刊
登上网络的企业就要有一张自己的名片,被誉为“网络名片”的域名在注册和使用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熬过了三年漫长的“寒冬”,互联网从2003年年初开始全面复苏。企业、机构、部门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安家落户。但是在公司的网站中,就互联网的基础——被誉为“网络名片”的域名在注册和使用上需要注意许多问题:    重COM轻CN 老观念有待扭转    在国内的1323家上市公司中,超过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
期刊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支付宝“在吗”文案刷屏了,微博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企业的广告活动能取得如此效果,实属不易。  用户只需在支付宝主页检索“在吗”,便會随机播放一首华语情歌,同时生成以“在吗”开头的撩人文案,如来自五月天《恋爱ing》的“在吗,谈恋爱挺麻烦的,以后就麻烦你了”,文案对应歌词中描述的场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共振。上演“告白”戏码已不是新鲜事,支付宝此次活动之所
期刊
中国饮料市场发展迅猛、产品丰富、市场空间巨大,不管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是件好事,但是“多而不乱”却也十分重要。如今市场上,让消费者分不清其特点和真伪,不少企业也是乱跟风,流行什么上什么,总想乱中取胜捞一把,结果往往是丢失了个性、迷失了方向。从饮料行业的市场营销层面上看,有四大特点。    (1)饮料企业从 “一专到底”向“一专多能”的多品种方向发展。  早在2002年娃哈哈就提出了“三全战役”:全
期刊
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  环境变化有多快,营销变化就有多快。  2010年之后,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营销只能触达B端,互联網能够触达C端。传统营销落伍了。  2016年之后,电商平台流量枯竭,流量成本急剧上升,营销视角再次转移到线下。电商平台急于打通线上线下,于是提出了“新零售”,想从C端触达B端。  一批转型的传统营销人提出了“新营销”,想从B端触达C端。新营销从2017年提出基本分析框架,不断
期刊
增长,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增长,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但增长有着不同段位,有的企业几十年如一日,慢慢积累,缓慢增长,大部分传统的制造业均属此列;但有的企业却是快速增长,甚至是几何式增长,比如拼多多等,在3年左右就能成功上市。  同样是经营企业,为什么在增长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除了经营管理上的一些差距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差距,那就是增长的段位不同。  根据多年对企业增长的观察与思考,我把
期刊
编者按: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种,今夏出现的以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农夫的“尖叫”、雀巢的“舒缓”、统一的“体能”、康师傅的“劲跑”、汇源的“他+她”为代表的功能性饮料在中国掀起新一波浪潮,与世界接轨。这一浪潮是像流星一样即将随着季节的逝去而消亡呢?还是将从今年开始,一路狂飙,继续演绎新的传奇呢?如果要想发展得更好,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为明年做准备呢?
期刊
对某个品牌或者产品来说,每个市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状态,比如空白市场、培育型市场、半成熟市场和成熟市场。每个市场都追求份额更大,但追求份额的路径各有不同。高密度占有和点状渗透  线下渠道,市场都有边界。一个是地理边界,往往用行政区划划分;一个是品类总额的边界,每个品类在一个具体市场都会有天花板,达到临界点之后就再难突破。例如某个县级市场有100万人,它的啤酒品类总额大概率是3万吨。  高密度占有靠的
期刊
在广告业,有一个经典的创作手法叫戏仿,Donald Gunn称之为Borrowed Format/Parody。意思是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与IP,通过借用、模仿、再创造等形式用在广告和营销之中,起到放大品牌传播、丰富品牌内涵与资产的作用。这种文化IP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经典文学、戏剧与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等。  刚进入广告业那几年,总是非常羡慕国外有那么多IP可以用,而国内可用的IP似
期刊
在 10月的秋季糖酒会上,本社记者曾对饮料行业涌现的新产品及背后暗藏的趋势做了梳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便是“吃喝一体”。说的是,新生代主餐的休闲化特征和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带来“第四餐”新场景的出现,“吃喝一体”正成为新饮品的特征,或者说发展为新品类,比如银耳炖梨:嚼得到的银耳,喝得到的梨肉;果粒酸奶饮品也可以嚼着喝;还有些公司则是发现了果肉加果汁的风口。  而“吃喝一体”“第四餐”这个提法,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