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暑期多档音乐类综艺同步播出的情况下,新一季《中国好声音》依然收获不俗关注度。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节目开播即吸引大批观众,到达率1.728%、收视率0.629%,两项收视指标均位列当周地方卫视晚间时段首播文艺节目第1。立足“十年十季”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节目除继续尝试内容和模式创新,更将“十年”的元素融入其中,构建“纪念+创新”相融合的节目氛围。在陪伴这个IP走过十年的节目总导演金磊看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在于不断创新尝试,以及对音乐本身永恒不变的追求。而通過一档节目为中国流行乐坛输送新鲜血液,并使节目得到音乐爱好者的认可,这是节目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主创团队工作的认可。
学员“回娘家”:
“4+4”模式的化学碰撞
自首季《中国好声音》将经典的“转椅”模式引入国内并掀起话题热潮后,节目便在导师人选、个人赛制及竞演模式上不断微调变化,尝试为“老IP”注入新鲜感,保持节目的创作活力。
本季,那英、汪峰、李荣浩、李克勤组成的4导师模式继续保留;同时,主创团队邀请吴莫愁、吉克隽逸、张碧晨、黄霄雲等通过“好声音”舞台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歌手,以助教身份登台,构成“4+4”评选模式。由于导师和助教分属不同音乐代际,二者对于参赛歌手的不同关注视角,以及不同选人理念的碰撞,成为节目新看点。
对于4位助教参与“好声音”录制,金磊亲切地称之为歌手的“回娘家”之旅。9年时间,《中国好声音》培养的歌手开始在中国流行乐坛崭露头角,从“好声音”舞台走出的多位中国乐坛新生代力量逐渐被观众接受和认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也成为节目主创心中独有的“成就感”和“骄傲”。因此,在本季节目策划之初,节目组的创作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将十周年的“好声音”做成一档嘉年华,将大团圆的理念融入其中,邀请从“好声音”舞台走出去的歌手“回娘家”,深度参与节目。
“做个主题晚会或者主题节目,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节目当中,感受不一样的十周年氛围。”金磊表示,节目组在保留“转椅”这一核心模式的前提下,希望将“传承”的元素体现出来,最终决定采取增加4把助教转椅并两两组队的形式,寻找新的碰撞点。随后,助教的“30秒心动说服”模式,以及导师与助教之间的关系呈现形式逐渐成型。
然而,增加4把椅子并非简单的数量上的加法,舞台整体布局及导师之间的交流视线等,都成为主创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团队在导师和助教转椅位置的设计上,参考了外交会晤场合中,同声翻译的半身位设计。这样可以确保导师通过最小幅度的身体移动,实现面对面交流的目的。金磊表示,从已播节目中能够看出,4位导师加上4位助教贡献了不少“神助攻”场面,观众也并未感到信息量庞大繁杂。
坚守与变化:
主动拥抱年轻群体
作为一档面向全球华语乐坛的音乐类节目,《中国好声音》在首季创作之初,便将发掘音乐新生力量作为创作主题,陆续发掘出包括周深、张赫宣、张玮、吉克隽逸、吴莫愁、张碧晨等在内的多位具有较强歌唱功底的歌手。他们正逐渐成为中国内地娱乐界的一股新力量。
在金磊看来,如今的年轻人不容小觑。互联网时代,他们可以汲取全球流行音乐文化的顶尖内容,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发掘更多素人歌手,一直是节目面临的挑战。“从舞台中脱颖而出的歌手大多数是素人,从全国范围内寻找到适合好声音舞台的选手,其实非常难。”
“也许有人觉得‘好声音’没有前两季好看了,其实十年时间内,大家对这档节目的审美疲劳和凝视疲劳一直都在,包括对歌手、对音乐等各个方面。但节目组对于音乐品质,以及导师对于真诚的坚守,始终没有改变。”
回顾《中国好声音》十年的创作历程,金磊认为,十年里,“好声音”能够一直保持新鲜感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永远在拥抱当下的年轻人。十年时间,跨越了几代人的成长。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让每一代人接触的音乐都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更是不同。“真诚地拥抱这些音乐背后鲜活的年轻人,让观众看到他们的精神面貌,通过他们的音乐感受他们所传递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是‘好声音’一直在做的事。”
十年间,“好声音”在赛制上尝试过导师混战模式,在2020年引入乐队元素,并且更加重视原创音乐作品,今年更是将乐队比重进一步增大,覆盖更为多样的参赛学员类型。同时,节目继续鼓励和尝试各种类型的音乐,嘻哈、电子、国风、摇滚、民谣、阿卡贝拉等各种风格的作品,都将登上“好声音”的舞台。
金磊表示,观众可以将“好声音”当作一场流行音乐的奥运会,或者一面时代的镜子。观众每年都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竞演,也可以通过这档节目看到时下年轻人的精神风貌。“一直保持进行时态,是节目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未来新发展:
音综仍有无限可能
走过十年,在“好声音”主创看来,音乐类综艺创作还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
“对于‘好声音’来说,我们可以在IP创作上继续挖掘新的创作点,同时可以为今年的助教量身打造一档新节目,有多种创作方向可以选择。”金磊认为,音乐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和音乐相关的活动也可以成为节目的全新创作载体。“但无论未来的创作方向如何,‘好声音’秉承的创作理念和节目独有的样态,不会因此而改变。”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音乐类综艺已经拥有多种节目样态,比如《歌手》那样由专业音乐人、歌手参与的节目,以及“创造营”等塑造偶像的音乐类节目等,满足了观众多样的音乐观赏需求。“我们看到,国外一些音乐类节目让歌手前往欧洲进行街头表演,国内一些平台的真人秀展现年轻人学习古典乐的过程。其实,音乐类综艺有很多样态可以关注和尝试。”金磊表示,无论是对音乐垂直类领域的挖掘,还是基于受众圈层进行的创新尝试,只要能够真诚地关注爱好音乐的群体,节目就是有价值的。
对话总导演金磊:
奉上一碗“十年熬制的浓汤”
《综艺报》:首期节目中,往季所有明星导师集体参与“开场秀”,是如何实现的?
金磊:今年的这场开场秀,团队将其视为“十年熬制的浓汤”。很多人看到之后说,你们把导师全部邀请进来,还进行合作表演,应该投入了不少资金吧。其实,这些都是依靠剪辑和现场投屏实现的整体效果。团队希望借此向十季14位导师致敬,感谢他们每年4个月的全情投入及对新人的帮助。
《综艺报》:一档节目能够经营十年仍受观众喜爱,诀窍是什么?
金磊:一是要保持节目创作永远正在进行时,不断变化和创新;二是真正讲述当下中国人的故事。“好声音”讲述的就是当下喜爱音乐的中国人的故事,使观众能够从中寻找到共情点。此外,在面对创作瓶颈时,创作人员要勇于坚持,寻找新的突破口。
《综艺报》:十年“好声音”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有哪些?
金磊:今年回到“好声音”舞台上的助教,数次热泪盈眶,这一场景让我很感动。我的成就感源自他们的成长。“好声音”给予学员梦想的舞台,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梦想是被鼓励的,导师能够从他们的身上发现闪光点。一直以来,这档节目都在传递“希望”。
《综艺报》:今年的“好声音”如何发掘参赛选手?
金磊:今年取消了海选,采用导演组发掘模式。导演组在选择选手时,不会对他们的音乐形式做评定,而是鼓励选手上台尝试,靠自己的真实声音打动大家。因此,今年,嘻哈、电音等更多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形式出现在这个舞台,并获得导师认可,这是个很好的现象。
学员“回娘家”:
“4+4”模式的化学碰撞
自首季《中国好声音》将经典的“转椅”模式引入国内并掀起话题热潮后,节目便在导师人选、个人赛制及竞演模式上不断微调变化,尝试为“老IP”注入新鲜感,保持节目的创作活力。
本季,那英、汪峰、李荣浩、李克勤组成的4导师模式继续保留;同时,主创团队邀请吴莫愁、吉克隽逸、张碧晨、黄霄雲等通过“好声音”舞台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歌手,以助教身份登台,构成“4+4”评选模式。由于导师和助教分属不同音乐代际,二者对于参赛歌手的不同关注视角,以及不同选人理念的碰撞,成为节目新看点。
对于4位助教参与“好声音”录制,金磊亲切地称之为歌手的“回娘家”之旅。9年时间,《中国好声音》培养的歌手开始在中国流行乐坛崭露头角,从“好声音”舞台走出的多位中国乐坛新生代力量逐渐被观众接受和认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也成为节目主创心中独有的“成就感”和“骄傲”。因此,在本季节目策划之初,节目组的创作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将十周年的“好声音”做成一档嘉年华,将大团圆的理念融入其中,邀请从“好声音”舞台走出去的歌手“回娘家”,深度参与节目。
“做个主题晚会或者主题节目,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节目当中,感受不一样的十周年氛围。”金磊表示,节目组在保留“转椅”这一核心模式的前提下,希望将“传承”的元素体现出来,最终决定采取增加4把助教转椅并两两组队的形式,寻找新的碰撞点。随后,助教的“30秒心动说服”模式,以及导师与助教之间的关系呈现形式逐渐成型。
然而,增加4把椅子并非简单的数量上的加法,舞台整体布局及导师之间的交流视线等,都成为主创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团队在导师和助教转椅位置的设计上,参考了外交会晤场合中,同声翻译的半身位设计。这样可以确保导师通过最小幅度的身体移动,实现面对面交流的目的。金磊表示,从已播节目中能够看出,4位导师加上4位助教贡献了不少“神助攻”场面,观众也并未感到信息量庞大繁杂。
坚守与变化:
主动拥抱年轻群体
作为一档面向全球华语乐坛的音乐类节目,《中国好声音》在首季创作之初,便将发掘音乐新生力量作为创作主题,陆续发掘出包括周深、张赫宣、张玮、吉克隽逸、吴莫愁、张碧晨等在内的多位具有较强歌唱功底的歌手。他们正逐渐成为中国内地娱乐界的一股新力量。
在金磊看来,如今的年轻人不容小觑。互联网时代,他们可以汲取全球流行音乐文化的顶尖内容,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发掘更多素人歌手,一直是节目面临的挑战。“从舞台中脱颖而出的歌手大多数是素人,从全国范围内寻找到适合好声音舞台的选手,其实非常难。”
“也许有人觉得‘好声音’没有前两季好看了,其实十年时间内,大家对这档节目的审美疲劳和凝视疲劳一直都在,包括对歌手、对音乐等各个方面。但节目组对于音乐品质,以及导师对于真诚的坚守,始终没有改变。”
回顾《中国好声音》十年的创作历程,金磊认为,十年里,“好声音”能够一直保持新鲜感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永远在拥抱当下的年轻人。十年时间,跨越了几代人的成长。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让每一代人接触的音乐都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更是不同。“真诚地拥抱这些音乐背后鲜活的年轻人,让观众看到他们的精神面貌,通过他们的音乐感受他们所传递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是‘好声音’一直在做的事。”
十年间,“好声音”在赛制上尝试过导师混战模式,在2020年引入乐队元素,并且更加重视原创音乐作品,今年更是将乐队比重进一步增大,覆盖更为多样的参赛学员类型。同时,节目继续鼓励和尝试各种类型的音乐,嘻哈、电子、国风、摇滚、民谣、阿卡贝拉等各种风格的作品,都将登上“好声音”的舞台。
金磊表示,观众可以将“好声音”当作一场流行音乐的奥运会,或者一面时代的镜子。观众每年都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竞演,也可以通过这档节目看到时下年轻人的精神风貌。“一直保持进行时态,是节目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未来新发展:
音综仍有无限可能
走过十年,在“好声音”主创看来,音乐类综艺创作还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
“对于‘好声音’来说,我们可以在IP创作上继续挖掘新的创作点,同时可以为今年的助教量身打造一档新节目,有多种创作方向可以选择。”金磊认为,音乐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和音乐相关的活动也可以成为节目的全新创作载体。“但无论未来的创作方向如何,‘好声音’秉承的创作理念和节目独有的样态,不会因此而改变。”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音乐类综艺已经拥有多种节目样态,比如《歌手》那样由专业音乐人、歌手参与的节目,以及“创造营”等塑造偶像的音乐类节目等,满足了观众多样的音乐观赏需求。“我们看到,国外一些音乐类节目让歌手前往欧洲进行街头表演,国内一些平台的真人秀展现年轻人学习古典乐的过程。其实,音乐类综艺有很多样态可以关注和尝试。”金磊表示,无论是对音乐垂直类领域的挖掘,还是基于受众圈层进行的创新尝试,只要能够真诚地关注爱好音乐的群体,节目就是有价值的。
对话总导演金磊:
奉上一碗“十年熬制的浓汤”
《综艺报》:首期节目中,往季所有明星导师集体参与“开场秀”,是如何实现的?
金磊:今年的这场开场秀,团队将其视为“十年熬制的浓汤”。很多人看到之后说,你们把导师全部邀请进来,还进行合作表演,应该投入了不少资金吧。其实,这些都是依靠剪辑和现场投屏实现的整体效果。团队希望借此向十季14位导师致敬,感谢他们每年4个月的全情投入及对新人的帮助。
《综艺报》:一档节目能够经营十年仍受观众喜爱,诀窍是什么?
金磊:一是要保持节目创作永远正在进行时,不断变化和创新;二是真正讲述当下中国人的故事。“好声音”讲述的就是当下喜爱音乐的中国人的故事,使观众能够从中寻找到共情点。此外,在面对创作瓶颈时,创作人员要勇于坚持,寻找新的突破口。
《综艺报》:十年“好声音”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有哪些?
金磊:今年回到“好声音”舞台上的助教,数次热泪盈眶,这一场景让我很感动。我的成就感源自他们的成长。“好声音”给予学员梦想的舞台,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梦想是被鼓励的,导师能够从他们的身上发现闪光点。一直以来,这档节目都在传递“希望”。
《综艺报》:今年的“好声音”如何发掘参赛选手?
金磊:今年取消了海选,采用导演组发掘模式。导演组在选择选手时,不会对他们的音乐形式做评定,而是鼓励选手上台尝试,靠自己的真实声音打动大家。因此,今年,嘻哈、电音等更多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形式出现在这个舞台,并获得导师认可,这是个很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