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非逻辑判断力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具有“不可解释性”和“偶然性”,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往往帮助人们冲破传统思路,找到解决问题关键性的突破口。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笛卡指出“在数学推理的每一步中,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可用的逻辑材料很多,究竟用哪种材料,必须依靠直觉力进行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深入观察,开展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想,学会从整本上考察问题,注意挖掘问题内部的本质联系,尽量发挥学生直觉判断的能力。
二、重视归纳、类比和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的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或者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得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推测判断,产生新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在对数学问题的归纳、类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对信息分析加工的基础上提出对一般性结果的猜想,触发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从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问题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创设数学概念、数学问题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营造数学活动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思想的熏陶。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熟悉的事物,能够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维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创新教育理念下,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问题的智育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揭示问题表面现象内深层的本质特征,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实现学生的思维迁移,思维跃进和思维创新。
平时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追求例题的数量而忽视例题的质量,可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题,一图多画的数学活动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编制一些带有抽象运算符号的新规则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来解释新规则中的非常规的数学现象,使学生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五、利用数学开放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开放题视其未知要素可分为条件开放题、策略开放题、结论开放题和综合开放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唯一。数学开放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灵活性,给解题者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培养解题者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学生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找多种答案的最优解与在寻找多种条件中的最优条件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同时,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在发表独特见解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数学开放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六、鼓励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当原认知结构进行内化(推理)时出现断线(疑问),二者都须借助质疑和反思才能建构不断链,融合贯通新认识结构。因此,学会质疑和反思是学会认知,学会创新的起点。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质疑,就是反思,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照本宣科”、“注入式”的阴影,从例题到练习,从习题到考试都由课本或教师提供,无一不是让学生求解“学答”。学生有疑问常常被扣上“没好好听课”的帽子;课堂教学缺少批判质疑,缺少讨论研究,缺少反思创新,学生不会做“学问”——不知问什么,不知怎么问题,不知谁来问。这样的课堂环境势必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抑制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应该是学生主体发展,学会“学问”,学会质疑,学会批判,自我创新的主战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一个“质疑与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能被动地接受,也能主动地提问、反思、总结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探讨也不例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
参考文献:
[1]盛家勤.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数数学教学参考,2004,9
[2]李国威.初中数学导入教学点评[J].数学教学,2000,4
[3]刘利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三条途径[J].数学教学 2000,7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具有“不可解释性”和“偶然性”,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往往帮助人们冲破传统思路,找到解决问题关键性的突破口。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笛卡指出“在数学推理的每一步中,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可用的逻辑材料很多,究竟用哪种材料,必须依靠直觉力进行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深入观察,开展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想,学会从整本上考察问题,注意挖掘问题内部的本质联系,尽量发挥学生直觉判断的能力。
二、重视归纳、类比和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的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或者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得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推测判断,产生新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在对数学问题的归纳、类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对信息分析加工的基础上提出对一般性结果的猜想,触发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从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在问题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归纳、类比、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创设数学概念、数学问题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营造数学活动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思想的熏陶。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熟悉的事物,能够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维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创新教育理念下,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问题的智育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揭示问题表面现象内深层的本质特征,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实现学生的思维迁移,思维跃进和思维创新。
平时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追求例题的数量而忽视例题的质量,可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题,一图多画的数学活动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编制一些带有抽象运算符号的新规则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来解释新规则中的非常规的数学现象,使学生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五、利用数学开放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开放题视其未知要素可分为条件开放题、策略开放题、结论开放题和综合开放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唯一。数学开放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灵活性,给解题者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培养解题者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学生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找多种答案的最优解与在寻找多种条件中的最优条件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同时,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环境,使学生在发表独特见解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数学开放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六、鼓励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来自于基本的认知过程,当原认知结构进行内化(推理)时出现断线(疑问),二者都须借助质疑和反思才能建构不断链,融合贯通新认识结构。因此,学会质疑和反思是学会认知,学会创新的起点。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质疑,就是反思,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照本宣科”、“注入式”的阴影,从例题到练习,从习题到考试都由课本或教师提供,无一不是让学生求解“学答”。学生有疑问常常被扣上“没好好听课”的帽子;课堂教学缺少批判质疑,缺少讨论研究,缺少反思创新,学生不会做“学问”——不知问什么,不知怎么问题,不知谁来问。这样的课堂环境势必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抑制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应该是学生主体发展,学会“学问”,学会质疑,学会批判,自我创新的主战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一个“质疑与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能被动地接受,也能主动地提问、反思、总结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探讨也不例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
参考文献:
[1]盛家勤.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数数学教学参考,2004,9
[2]李国威.初中数学导入教学点评[J].数学教学,2000,4
[3]刘利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三条途径[J].数学教学 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