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学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思维能力的过程,切实改进当前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 地理教学;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66-01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呢?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1 在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1.2 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密度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2 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去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应随时将所学知识纳入地理认知结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
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3 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③④。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3.1 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2 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3.3 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期界线几点进行思维,从而攻破难点。
【关键词】 地理教学;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66-01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呢?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1 在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1.2 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密度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2 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去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应随时将所学知识纳入地理认知结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
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3 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③④。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3.1 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2 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3.3 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期界线几点进行思维,从而攻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