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创业动机理论和西部某财经院校的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高,且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多元创业动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之融入专业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以赛促创;应通过建设校内训练营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并最终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关键词: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新创业教育
心理学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产生于需要,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够驱使人选择目标,最终实现目标,满足需要。探究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动机,可以深入挖掘其创业的动力根源,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如何?其创业动机是什么?其所反映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以西部某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为改革提供建议。
一、创业意愿与创业动机
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动机是指促使创业者能够真正实现创业的驱动力量。对创业动机的理论探讨始于Olson(1984),创业动机决定创业行为决策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发自内心(如兴趣、对创新的追求、技术专长等动机)的创业需求与迫于外在压力(如家庭经济压力、社会舆论等动机)而进行的创业需求所导致的创业模式是不同的,前者为机会型创业,后者为生存型创业。学术界的研究业已证明,生存型创业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创业初始投资规模、创新程度和科技含量水平等方面都逊于机会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信念坚韧度也逊于机会型创业(蒋承,刘彦林,2015)。这是因为,生存型创业者将创业作为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生活的手段,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其企业预期规模取决于需求程度,往往只能保持现状或仅有小规模发展。而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一般出于强烈的个人偏好,创业活动是他们实现宏大目标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创业活动具有充分的进取性,通常会取得大规模的发展,创业的信念比较坚固。
基于上述文献与分析,本文设计了涵盖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影响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在内共计26道题目问卷,以某财经类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共计回收220份问卷。
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基于某财经类院校的调查
(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提交问卷的220名在校生均为经管类专业,其中男生占比为20.91%,女生为79.09%。大二学生占比为45.45%,大三学生占比为36.36%,大四学生占比为18.19%。在“您是否有创业的想法?”问题中,选择“有想法”的学生占比为28.18%,选择“不清楚,迷茫中”占比为45.45%,选择“没想法”的学生占比为26.36%。此外,性别在大学生创业意愿中呈现出巨大差异,受访者中男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达到4348%,女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为24.14%,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发现,仅有35.55%的学生参与过如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64.5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该类活动。即便如此,大学生还是对创新创业活动持积极的支持态度,79.09%的学生认为这项活动对社会有积极影响,认为“风险大,不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比为20%,明确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占比为0.91%。
(二)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编制了包括生存型和机会型两大类共8项创业动机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元的,受多种动机驱动,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差异性。见下表:
上表中的8大动机中,第1、3、4、5项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创业需求,属于机会型创业,其他动机2、6、7、8则是受外部压力而产生的被动创业需求,为生存型创业。表1数据显示,受访者创业的最大动机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即自身成长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动机排在第二位。据调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创业行为不能仅仅满足于自我价值实现和兴趣需要,创业也要满足其生存需要。“挑战自我”动机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群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勇于尝试的态度,“自我价值实现”体现了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一种正向反馈认知,“社会地位提升需要”和“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是源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创业意愿。经计算,机会型创业动机占比约为61%,生存型创业动机占比约为39%。数据表明,伴随经济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十余年的在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经历使得大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与追求,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形成了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原始动机。
问卷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动力来源”调查,主要考查“家庭”“亲朋”“就读学校”“社会媒体”以及“自身”等五个因素对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就读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影响最大,占比为37.27%,其次是“自身因素”,占比为30%,“亲朋”的影响占比为13.64%,“社会媒体”的影响占比为12.73%,“家庭”的影响占比为6.36%。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对就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中,选择“有了很大提升”学生占比为20.91%,选择“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占比为40.91%,选择“未感到有明显提升”的学生占比为38.18%,表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您支持本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吗?”一问中,高达92.7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该课程,说明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烈的创新创业知识需求,结合上个题目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生对既有课程和活动安排的不满足。
三、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调查结果表明,在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比较迫切的需求,他们希望参与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此,文章对财经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学生的创业动机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创新,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素质与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也是高校的职责与使命。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只是简单地将该课程等同于必修课或第二课堂,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化教育。对在校生而言,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他们的创业意愿是极其不确定的。对于没有创业意愿或者处于迷茫状态中的学生而言,创业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实践内容不足,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存在着学生重复上创业课程现象。而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也未能有机结合,学生空有理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事业心、责任心的教育引导,增强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韧性,并将创新创业的思想、知识和政策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夯实学生的创业能力
问卷数据显示,44.55%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来提升创业能力,比例远高于诸如参加实践、社团、课程训练等其他方式。这种“以赛促创”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有显著优势,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内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强化机会型创业动机。创新创业大赛应该实行多级定期制度,除了国家级和省部级比赛级别外,校级、院级比赛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定期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面。数学建模、营销文案、广告设计等专项赛事的开展既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又能极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箭双雕。
(三)开辟校园创业体验训练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应该常态化。学校可以举办创业体验训练营,在校园内开辟创业空间,鼓励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参与,通过人才集聚,变想法为行动,再以点带面,通过切身体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面。如有些高校已经开设了食客空间和创客咖啡等校内训练营地,集聚了创业人才和和创新项目,融合了学校各学科优势,取得了较明显的创业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道建,陈文娟,徐占东.创业动机在创业成长影响因素中的中介作用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11):103-112.
[2]張晨阳,梅汉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及保障措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4-117.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4]朱贺玲,周霖.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4):68-71.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16B02)
作者简介:白玉华(1977—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新创业教育
心理学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产生于需要,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够驱使人选择目标,最终实现目标,满足需要。探究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动机,可以深入挖掘其创业的动力根源,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如何?其创业动机是什么?其所反映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以西部某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为改革提供建议。
一、创业意愿与创业动机
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动机是指促使创业者能够真正实现创业的驱动力量。对创业动机的理论探讨始于Olson(1984),创业动机决定创业行为决策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发自内心(如兴趣、对创新的追求、技术专长等动机)的创业需求与迫于外在压力(如家庭经济压力、社会舆论等动机)而进行的创业需求所导致的创业模式是不同的,前者为机会型创业,后者为生存型创业。学术界的研究业已证明,生存型创业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创业初始投资规模、创新程度和科技含量水平等方面都逊于机会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信念坚韧度也逊于机会型创业(蒋承,刘彦林,2015)。这是因为,生存型创业者将创业作为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生活的手段,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其企业预期规模取决于需求程度,往往只能保持现状或仅有小规模发展。而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一般出于强烈的个人偏好,创业活动是他们实现宏大目标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创业活动具有充分的进取性,通常会取得大规模的发展,创业的信念比较坚固。
基于上述文献与分析,本文设计了涵盖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影响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在内共计26道题目问卷,以某财经类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共计回收220份问卷。
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基于某财经类院校的调查
(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提交问卷的220名在校生均为经管类专业,其中男生占比为20.91%,女生为79.09%。大二学生占比为45.45%,大三学生占比为36.36%,大四学生占比为18.19%。在“您是否有创业的想法?”问题中,选择“有想法”的学生占比为28.18%,选择“不清楚,迷茫中”占比为45.45%,选择“没想法”的学生占比为26.36%。此外,性别在大学生创业意愿中呈现出巨大差异,受访者中男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达到4348%,女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为24.14%,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发现,仅有35.55%的学生参与过如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64.5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该类活动。即便如此,大学生还是对创新创业活动持积极的支持态度,79.09%的学生认为这项活动对社会有积极影响,认为“风险大,不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生占比为20%,明确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占比为0.91%。
(二)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编制了包括生存型和机会型两大类共8项创业动机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元的,受多种动机驱动,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差异性。见下表:
上表中的8大动机中,第1、3、4、5项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创业需求,属于机会型创业,其他动机2、6、7、8则是受外部压力而产生的被动创业需求,为生存型创业。表1数据显示,受访者创业的最大动机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即自身成长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动机排在第二位。据调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创业行为不能仅仅满足于自我价值实现和兴趣需要,创业也要满足其生存需要。“挑战自我”动机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群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勇于尝试的态度,“自我价值实现”体现了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一种正向反馈认知,“社会地位提升需要”和“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是源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创业意愿。经计算,机会型创业动机占比约为61%,生存型创业动机占比约为39%。数据表明,伴随经济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十余年的在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经历使得大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与追求,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形成了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原始动机。
问卷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动力来源”调查,主要考查“家庭”“亲朋”“就读学校”“社会媒体”以及“自身”等五个因素对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就读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影响最大,占比为37.27%,其次是“自身因素”,占比为30%,“亲朋”的影响占比为13.64%,“社会媒体”的影响占比为12.73%,“家庭”的影响占比为6.36%。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对就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中,选择“有了很大提升”学生占比为20.91%,选择“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占比为40.91%,选择“未感到有明显提升”的学生占比为38.18%,表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您支持本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吗?”一问中,高达92.7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该课程,说明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烈的创新创业知识需求,结合上个题目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生对既有课程和活动安排的不满足。
三、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调查结果表明,在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比较迫切的需求,他们希望参与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此,文章对财经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学生的创业动机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创新,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素质与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也是高校的职责与使命。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只是简单地将该课程等同于必修课或第二课堂,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化教育。对在校生而言,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他们的创业意愿是极其不确定的。对于没有创业意愿或者处于迷茫状态中的学生而言,创业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实践内容不足,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存在着学生重复上创业课程现象。而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也未能有机结合,学生空有理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事业心、责任心的教育引导,增强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韧性,并将创新创业的思想、知识和政策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夯实学生的创业能力
问卷数据显示,44.55%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来提升创业能力,比例远高于诸如参加实践、社团、课程训练等其他方式。这种“以赛促创”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有显著优势,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内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强化机会型创业动机。创新创业大赛应该实行多级定期制度,除了国家级和省部级比赛级别外,校级、院级比赛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定期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面。数学建模、营销文案、广告设计等专项赛事的开展既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又能极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箭双雕。
(三)开辟校园创业体验训练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应该常态化。学校可以举办创业体验训练营,在校园内开辟创业空间,鼓励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参与,通过人才集聚,变想法为行动,再以点带面,通过切身体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面。如有些高校已经开设了食客空间和创客咖啡等校内训练营地,集聚了创业人才和和创新项目,融合了学校各学科优势,取得了较明显的创业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道建,陈文娟,徐占东.创业动机在创业成长影响因素中的中介作用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11):103-112.
[2]張晨阳,梅汉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及保障措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4-117.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4]朱贺玲,周霖.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4):68-71.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16B02)
作者简介:白玉华(1977—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