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元阳,有一处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秘境,依山而建的梯田,从山脚到山脊,层层绵延嵌入深深的河谷山麓,微风轻轻吹开缭绕的云雾,光彩变幻、稻香缕缕,别具特色的蘑菇房点缀其间,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凸显出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景象,惊艳着八方来客,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
这片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哈尼族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亦是哈尼族1300多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证明,也就是在这云海梯田的深处,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山村——阿者科。
阿者科,在哈尼語中意为“茂盛的森林”,是目前仅存的两个保存尚完好的哈尼族古村落之一,2014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单;2019年,经过多年改造保护的它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然而,在此之前,它和很多古村落一样,也面临过消亡的危机。
阿者科村民世代耕作红米为生,每到早春二月,哈尼族人庆祝“昂玛突节”时,红米都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磨成面,做成米线、米豆腐和米干……但是,红米亩产量很低,一年只能出产一季,市场价格也一直不高,所以村民的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于是有些人会选择外出务工。虽然这里的哈尼族人至今还恪守着与梯田有关的一切习俗,仔细看护着每个村庄最神圣的“寨神林”,可一旦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梯田和蘑菇房的荒废必然是迅速而惊人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很可能就此成为真正的“遗迹”。
2013年左右,被媒体誉为“丽江保护第一人”的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就开始了对它的保护,并在2015年与业内颇有影响力的乡伴文旅集团合作开展了公益项目“红米计划”。该项目旨在拯救日益消失的云南元阳哈尼世遗村落,试图通过对哈尼族世代耕作的红米的价值挖掘,来提升村民生活条件。因而希望通过类似“一村一品”的概念,首先把阿者科村保护起来;其次在保护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的探索,运用当时热起来的乡村旅游,建设民宿等旅游配套资源,来改善当地的原住民的生活、经济和教育状态。于是在2016年,刚从设计院调入云南艺术学院任职不到一年的陈新接下了“原舍·阿者科民宿精品酒店”的设计改造任务,将五个散布于梯田间的现状蘑菇房变为宜居的民宿:拥有11个独立的房间,还有一幢包含9个客房的小楼,满足客人们不同的居住需求。
不过,在项目初期,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因为在设计院工作时,陈新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展开,虽然也参与过一些乡村项目,但基本都是在统一的标准化模式下操作,因而阿者科项目对他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转身”。于是,他翻阅了云南艺术学院“乡村实践工作群”多年积累下来的阿者科村详细的手绘记录,把整个村的建筑、自然条件、居民的生活以及物产等各方面的东西做了细致的了解,同时去往阿者科实地考察采风——
这五个小蘑菇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村中一位医生的居所,建筑构件的连接都用医用橡胶管捆扎。它们和村中的蘑菇房一样采用粗粝的岩石和夯土砖建造,掩映在白花芬芳梨树下,与铺满各色植被的梯田相连,增添几分斑驳。院落形态完全由自然地貌和梯田塑造,既符合内在的生活需求又对周围的环境开放。虽已荒芜,院子里的水槽和火塘的痕迹仍可以想象几代人早起晚归,炊烟袅袅的生活状态。
在陈新看来,建筑现状的痕迹反映出岁月的磨砺和空间形态的演变,其建成、发展、衰败、再生的生命周期,而改造古旧的乡村单体建筑,就如同面对忒修斯之船这一公元1世纪流传至今的古老哲学命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面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村落,他坚持认为,文化不交流就会僵化,不碰撞就会消亡,不进步就会淘汰,而文化遗产若想存续,那就不该也不能成为仅可供人凭吊瞻仰的死物,而是要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因而他选择引入“文化移建”的理念,既不是修旧如旧,也不是将特色民居改头换面成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其改造的尺度要取决于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碰撞。 不能修旧如旧,是因为蘑菇屋虽然外观上非常吸引人,但传统建筑方式所使用的夯土墙和茅草顶却存在保温和密闭性差的问题,对于当地海拔高(1843米)、温差大、小虫多的环境而言,并不能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理想环境。这样一来,不仅当地人无法安居,也不可能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研究学者前来游玩或从事长期的研究调查工作。于是,在改造中,陈新在设计上采用了双层墙体的生态设计方案,外部保留传统夯土,内部使用现代砖墙,中间留出一条空气走廊,并做了防水防潮处理,大大提升建筑的保温性和防虫性,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居住体验,更是把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带到了当地,为村民们今后的自主改造提供思路。
不能在乡村改造中一刀切地复制城市模式则是因为他在走访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阿者科周围一些其他村落在进行了对城市民居复制式的改造后,很多村民住了不到一个月,竟然放下现代化的新房子不住,又偷偷跑回了自己的老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來,云南当地少数民族有个习惯,家里要有一个火塘,整个家族的所有公众社交活动都是围绕火塘展开的,但是那些按照“城里人”思维改造的新农村建筑不仅没有火塘,还一列列如兵营营房般排开,斩断了村民本来特别紧密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状态,让大家很难接受。这一发现让他对乡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反思。
“不仅是要让当地人参与到你的项目里,打造出适合他们需求的东西,更多是要让乡村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现在讲‘一村一品’,一个振兴起来的美丽乡村,肯定有自己的‘品牌’,而这就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盲目地复制城市,或者只是靠城市来给乡村‘输血’,只会让乡村迷失,失去它们的特色与生命力。”他这样总结说。
如今包括“原舍·阿者科”项目在内的“红米计划”已帮助解决阿者科的部分就业问题,当地的特色作物红米也因此得到推广,原舍每年的经营利润,也按一定比例反哺村落作为发展基金。无疑,丰富的游客资源带给了阿者科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阿者科村有一项惠民分红计划,外来游客的门票收益中的70%平均分给阿者科的村民。2019年3月,元阳县政府发放分红,平均每户村民都能领到1600元的现金,而在此之前,阿者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同时,阿者科村以及周边村落的孩子们也正通过原舍的多种渠道,接受义工和网络课程的教育,并经由夏令营、城乡学生短期互访等活动开拓视野。
正如陈新所期望的那样,在他的这一作品中,古老的木结构被解构,变成新的语汇,当它以全新的形象融入整个村落后,又再组合成了新时代的生态语言。文化移建正通过建筑和人文向不同文脉的主动移位,为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
│项目小档案│
原舍·阿者科精品民宿
地处云南元阳梯田,是由乡伴文旅集团发起的公益行动“红米计划”中的旧房改造项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考资料
《理想空间》NO.78《梯田深处的忒休斯之船——阿者科民宿酒店设计感悟》;作者: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