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题材,尤其是儿童文学战争题材是个敏感话题,按常规的“小英雄模式”处理,难免落入俗套,作者没有突破口,读者也没有新鲜感。《哥哥莫要过河来》是一部儿童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深入金寨,扎根基层,在红军留下的遗迹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小说题材虽然普通,但并非老调重弹,在叙事模式、写作视角以及表现手法上更深刻、更可读、更有意义,作者细致深入的解读战争,不吝笔墨的详写花儿般鲜活的生命在瞬间的毁灭,从内心对敌人、对战争发出一种厌恶之情,从灵魂深处发出一种呼吁:不要再让战争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战争不是儿戏!
一、从小英雄叙事转向儿童的人性关怀
战争需要英雄,也孕育了英雄,小说里蝎子这位少年英雄让人既崇敬又心疼。作者对主人公蝎子的处理,没有沿袭以往红色经典小英雄形象的模式,沒有更多地传奇性加身,剔除了不切实际的拔高和放大,以温润的人性关怀,真切的记录了战争环境下儿童的心态与情感,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刚健的风骨、坚韧的气度。
小说中,蝎子是一位少年英雄,但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全篇围绕“一只酱色的包袱”的主线展开情节,“送包袱”是蝎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纵观始终,“包袱”除了开篇罗队长交给蝎子的时候他亲密接触之外,其他时间里,他都在为了这个“空包袱”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至于自己的东西,蝎子很放心”,他的过分自信,不仅让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造成了全队覆灭的悲惨结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枯萎消失,考验的不仅仅是读者感官的刺激,更是心灵的叩问。感叹之余,对于蝎子,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忍心给予他过多的责备,“因为他只有十五岁”,在危难时刻他也曾退缩畏惧,比如:“红军战士和队长尽管是一个个非常响亮的名称,在此时已不足以支撑他的心。他感到饥饿、迷惘、寒冷,莫名的软弱像一条条可怕的虫子在无情的吞噬着他的意志和瘦弱的身躯”,“一向自负和倔强的他对过河这件事感到畏惧起来”,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发问,让蝎子承担如此大的重任,承受如此多的痛苦,不是因为罗队长安排失策,也不是源自他的粗心失误,始作俑者是战争!蝎子是一个“红军的遗孤”,战争已经让他苦不堪言,失去家庭和亲人,失去战友和伙伴,甚至还将要失去自由和生命。
作者用悲剧性的笔法告诉人们:战争,是人类权力与拥有、愚昧与偏见的斗争,然而儿童无辜,为了孩子,制止和消灭战争!
二、从社会视角转向人文视角
小说着眼回顾战争历史,但并未从阶级的立场和社会的视角讴歌革命的英雄主义,抒发胜利的豪情,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超越阶级的局限,以悲悯的情怀和人文的视角书写战争,在小说中展现出人性的美、人性的崇高、人性的担当,以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成人和儿童连接起来。
小说里,敌人不再是站在绝对的阶级对立面,反而有血有肉,充滿人情味,华彩祥随身携带“他妻子、女儿和母亲的合照”,被蝎子殴打咳血,却奉劝蝎子“听叔一句话,我也是穷人出身。穷人不一定非要当红军,如果你们愿意跟着叔,我以我的人格做保,一定放你们回家,让你们见父母……”。与总把敌人写成草包的很多抗日神剧相比,小说中作者不是一味的停留在狭隘的儿童文学中,他细致入微的洞彻人性,没有将反面人物“脸谱化”,敌人没有想象得那么弱,也没有预料得那么坏。比如华彩祥冒充江宜平的身份,利用苦肉计获取信任,足见敌人的精明与睿智;蝎子和骚货被俘虏,显示出敌人的谋略与手段。
作者在塑造反面人物上摆脱了儿童战争文学的一个怪圈:敌人总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愚笨和羸弱。作者意识到,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真实的揭露战争的残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战争不是儿戏!
三、从盲目歌颂转向批判反思
小说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铺垫着人物的命运走向,作者更注重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的思考,剖析战争对人的命运与情感的影响,审视战争与人之间丝丝缕缕的复杂关系,反思历史之痛、时代之责。小说中,紫蕊和蝎子的朦胧爱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副线,紫蕊偷听到蝎子与罗队长的谈话,“差点没笑出声来,那宝贝——是一面旗帜。那旗帜不仅脏得很,还有许多窟窿。但是,一想到这块破布马上就要带走了她的少年郎,她非常的慌乱与不安”,紫蕊的少女心事成为蝎子完成任务的阻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对于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渴盼爱情本无可厚非,毫无疑问爱情比这个“旗帜”更重要,可是在战争时期,她的爱情反而成了一把伤害心上人的尖刀,醒悟之后,紫蕊替蝎子完成任务,那份爱情的美好和忏悔的真诚、悲哀让人动容。其实,罪恶的不是那个紫蕊执着的武断,而是夺去了无数人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感情的战争……
紫蕊爱情的花朵遭罹了战火的洗礼,凋谢枯萎,让人不禁惋惜,文中骚货对爱情的憧憬和想象,更是作者从侧面强烈控诉战争罪恶的最好例证。骚货经历了严刑拷打,“头发被拽掉了一大撮,没有头发的那一片有个浅浅的血坑,人则处在了半昏迷之中”,“骚货的脸好像更肿了,发着虚光,一缕血丝如诡谲的小虫,正从他的鼻腔慢慢的向外蠕动”,他在弥留之际没有了痛苦,“脸上忽然浮现出一种非常甜蜜的笑”,他想象着自己虚幻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你知道,如果燕玲没有死,我要为她做什么吗?”他最后的发问将战争的罪恶与残忍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作者暴露血腥,批判反思,将战争的罪恶演绎得真实而残酷,有战争的地方就不会有爱情和幸福,无论以何种原因发起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不道德的行为!
时至今日,身处金寨,时常能看到当年十万金寨人民奋勇抗战的痕迹,历史日益暗沉下去,打捞变得越来越难,《哥哥莫要过河来》是对金寨抗战的纪念,是湮没与遗忘的对抗,于今日而言,哪一种纪念的方式能比文学走得更深远更长久?历史不会消失,在作家们的努力下,它会成为一个民族终究要完成的史诗。
一、从小英雄叙事转向儿童的人性关怀
战争需要英雄,也孕育了英雄,小说里蝎子这位少年英雄让人既崇敬又心疼。作者对主人公蝎子的处理,没有沿袭以往红色经典小英雄形象的模式,沒有更多地传奇性加身,剔除了不切实际的拔高和放大,以温润的人性关怀,真切的记录了战争环境下儿童的心态与情感,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刚健的风骨、坚韧的气度。
小说中,蝎子是一位少年英雄,但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全篇围绕“一只酱色的包袱”的主线展开情节,“送包袱”是蝎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纵观始终,“包袱”除了开篇罗队长交给蝎子的时候他亲密接触之外,其他时间里,他都在为了这个“空包袱”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至于自己的东西,蝎子很放心”,他的过分自信,不仅让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造成了全队覆灭的悲惨结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枯萎消失,考验的不仅仅是读者感官的刺激,更是心灵的叩问。感叹之余,对于蝎子,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忍心给予他过多的责备,“因为他只有十五岁”,在危难时刻他也曾退缩畏惧,比如:“红军战士和队长尽管是一个个非常响亮的名称,在此时已不足以支撑他的心。他感到饥饿、迷惘、寒冷,莫名的软弱像一条条可怕的虫子在无情的吞噬着他的意志和瘦弱的身躯”,“一向自负和倔强的他对过河这件事感到畏惧起来”,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发问,让蝎子承担如此大的重任,承受如此多的痛苦,不是因为罗队长安排失策,也不是源自他的粗心失误,始作俑者是战争!蝎子是一个“红军的遗孤”,战争已经让他苦不堪言,失去家庭和亲人,失去战友和伙伴,甚至还将要失去自由和生命。
作者用悲剧性的笔法告诉人们:战争,是人类权力与拥有、愚昧与偏见的斗争,然而儿童无辜,为了孩子,制止和消灭战争!
二、从社会视角转向人文视角
小说着眼回顾战争历史,但并未从阶级的立场和社会的视角讴歌革命的英雄主义,抒发胜利的豪情,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超越阶级的局限,以悲悯的情怀和人文的视角书写战争,在小说中展现出人性的美、人性的崇高、人性的担当,以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成人和儿童连接起来。
小说里,敌人不再是站在绝对的阶级对立面,反而有血有肉,充滿人情味,华彩祥随身携带“他妻子、女儿和母亲的合照”,被蝎子殴打咳血,却奉劝蝎子“听叔一句话,我也是穷人出身。穷人不一定非要当红军,如果你们愿意跟着叔,我以我的人格做保,一定放你们回家,让你们见父母……”。与总把敌人写成草包的很多抗日神剧相比,小说中作者不是一味的停留在狭隘的儿童文学中,他细致入微的洞彻人性,没有将反面人物“脸谱化”,敌人没有想象得那么弱,也没有预料得那么坏。比如华彩祥冒充江宜平的身份,利用苦肉计获取信任,足见敌人的精明与睿智;蝎子和骚货被俘虏,显示出敌人的谋略与手段。
作者在塑造反面人物上摆脱了儿童战争文学的一个怪圈:敌人总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愚笨和羸弱。作者意识到,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真实的揭露战争的残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战争不是儿戏!
三、从盲目歌颂转向批判反思
小说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铺垫着人物的命运走向,作者更注重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的思考,剖析战争对人的命运与情感的影响,审视战争与人之间丝丝缕缕的复杂关系,反思历史之痛、时代之责。小说中,紫蕊和蝎子的朦胧爱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副线,紫蕊偷听到蝎子与罗队长的谈话,“差点没笑出声来,那宝贝——是一面旗帜。那旗帜不仅脏得很,还有许多窟窿。但是,一想到这块破布马上就要带走了她的少年郎,她非常的慌乱与不安”,紫蕊的少女心事成为蝎子完成任务的阻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对于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渴盼爱情本无可厚非,毫无疑问爱情比这个“旗帜”更重要,可是在战争时期,她的爱情反而成了一把伤害心上人的尖刀,醒悟之后,紫蕊替蝎子完成任务,那份爱情的美好和忏悔的真诚、悲哀让人动容。其实,罪恶的不是那个紫蕊执着的武断,而是夺去了无数人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感情的战争……
紫蕊爱情的花朵遭罹了战火的洗礼,凋谢枯萎,让人不禁惋惜,文中骚货对爱情的憧憬和想象,更是作者从侧面强烈控诉战争罪恶的最好例证。骚货经历了严刑拷打,“头发被拽掉了一大撮,没有头发的那一片有个浅浅的血坑,人则处在了半昏迷之中”,“骚货的脸好像更肿了,发着虚光,一缕血丝如诡谲的小虫,正从他的鼻腔慢慢的向外蠕动”,他在弥留之际没有了痛苦,“脸上忽然浮现出一种非常甜蜜的笑”,他想象着自己虚幻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你知道,如果燕玲没有死,我要为她做什么吗?”他最后的发问将战争的罪恶与残忍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作者暴露血腥,批判反思,将战争的罪恶演绎得真实而残酷,有战争的地方就不会有爱情和幸福,无论以何种原因发起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不道德的行为!
时至今日,身处金寨,时常能看到当年十万金寨人民奋勇抗战的痕迹,历史日益暗沉下去,打捞变得越来越难,《哥哥莫要过河来》是对金寨抗战的纪念,是湮没与遗忘的对抗,于今日而言,哪一种纪念的方式能比文学走得更深远更长久?历史不会消失,在作家们的努力下,它会成为一个民族终究要完成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