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指出教育改革中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却忽略和轻视传统上强调的知识学习。结合大学理工科专业特点,以“授人以渔”论述了素质教育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知识学习是理工科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专业上进行实践和创新的源泉。结合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状态,简要分析了学校教育发展成应试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解决办法。再从理工科专业学习的角度,论述了“死记硬背”作为一种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记忆能力应该作为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在大学理工科的教育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能被素质教育否定,教育改革要正视传统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部分。
关键词:素质教育 知识学习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中图分类号:G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中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关于素质教育的主流声音:摒弃知识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近年来,伴随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国内各种媒体总会涌出各种各样关于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反思,其中讨论最热烈的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其结论简单粗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要得诺贝尔奖必须推行素质教育。上世纪90年代的一篇高考作文以“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主题,正是当时对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反思。经过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私企国企工作,再回归到大学从事理工科教学的历程,本文作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反思。
1 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只有在这些基本概念清楚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相关问题。
什么是教育?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广义的教育可以理解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496.htm?fr=aladdin)可见,教育的定义依实际讨论对象而定,目前社会上讨论的教育其实是学校教育。
社会各界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常常归咎于“以知识为中心”。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不在于“以知识为中心”,而在于“把书本知识与知识”等同起来[1]。这里不再单独讨论“知识”的定义,主要讨论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在上面关于教育的几种定义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定义都有“知识”的存在,只是在新的概念中更多地将知识用具有更广泛内涵的“信息”代替。因此,从教育的定义可知,在任何教育过程中,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从社会主流观点来看,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被概化为对能力的培养。在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明确的定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班底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定义既秉承了教育的基本内涵,又涵盖了素质的定义,也承认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服务作用。不难看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其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明显忽略和忽视知识教育的倾向,在《决定》颁布后的教育改革中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撰文呼吁,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2],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3,4],2013年王教授针对新课改调查结论作了评论,也对之前学者的批评作了一定的回应[5]。无可否认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何而来呢?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如何去进行创新和有意义的实践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最新的一些文献中,也把知识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展现形式[6],但主流观点对此问题的认识仍然含混不清。总之,在教育活动中,知识和素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2 理工科的“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常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表达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和重要性[7]。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教育观点陆续有人提到,但在1999年《决定》颁布后则大量涌现。知识教育经常被比拟为“授人以鱼”,素质教育则被比拟为“授人以渔”,两者对比起来的意思就是,如果只给人一条鱼,人最多能饱餐一顿,以后仍然会挨饿,如果让人掌握了捕鱼的技巧,那么就可以自己捕鱼而得以独立生存。很多学者以此批判传统教育是“授人以鱼”的知识教育,而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授人以渔”的模式,我国教育改革应该向西方教育学习[8-11]。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比拟来说明素质教育的优点十分恰当,但如果用这个比拟来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吴宝华等在总结新课改经验时对此进行了论述[12]。这里先就“授人以渔”这个比拟的表面意义进行延伸讨论。
如何“授人以渔”呢?大概要有如下过程,首先需要知道鱼是生活在液态水里的一种生物,鱼有很种类,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其次,液态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陆表水和地下水,陆表水体分为河、湖、海,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不同的水体在水温、流速、矿物质分布及含量上存在差别;最后,在不同的水体里面鱼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因而“漁”的方法不同。在各种“渔”法中,使用的工具不同效率也不同,用鱼竿垂钓和用网捕捉也具有不同的服务功能。这些无一不是通过知识学习获得的。 在海洋渔业中,发明了声纳探测鱼群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捕鱼的效率,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方法,应该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成效的实例。那么如何才能发明声纳探测鱼群这种方法呢?首先得对声纳这种设备的功能有所了解,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其基本原理建立在声学物理基础上,声波、弹性波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这种特性用于主动式探测,直接接收物体本身发出的声音是被动式探测,无论哪种探测,都可能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和数学计算得到物体大小、所在位置等信息,这些都是改进声纳设备成为捕鱼工具的必备知识。其次就是对鱼群的探测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更为有效,到底哪种方法更为有效?可以直接做实验,但实验需要反映真实的情况才能有效地进行应用。真实的海洋环境又必须按季节、气候、海域来进行区别,鱼群的运动特征更要参照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擁有了最全面的基础信息后,再从中提取影响定位和识别形状的主要因素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实验结果通过编程成为捕鱼的声纳分析系统。最后,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搜集分析各种数据,再完善这套设备。这些,无一不与各种知识密切相关。
事实上,从理工科的角度更容易认清“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的关系,这里再以笔者教学的地质工程专业为例作简单介绍。在地质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各种地质现象的描述。以岩石的认识为例,课堂上首先要介绍岩石成因方面的知识,才能进一步讲解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最后还要求通过这些方法掌握常见的岩石类型。正是“予鱼”是“授渔”,并且让学生最后收获了一定数量的“鱼”,既保证了最常规的岩石认识水平,又奠定了将来认识新岩石的基础。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情形普遍存在于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在国外名校的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如MIT,见网易公开课),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但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而且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十分重要。例如,本人研究岩石的破坏,既要从固体力学的角度研究其应力变化,还要从岩石学的角度认识其细观结构特征,还会应用到声学、热力学、数值模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可见,“授人以渔”并不能否定知识学习,在创新和实践的实际过程中,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进行任何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过程。即便是西方教育理念核心强调的自主学习,其最终学习的也是知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和忽略知识教育,如何进行高效的知识学习,并与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是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点上,笔者非常认同王策三教授的观点。
3 理工科的学习方法
中国的学校教育经常被贬低为“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经常被“死记硬背”、“填鸭”等词修饰,进而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各种弊端。应该说,各国的教育都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渐进式知识扩充和能力培养,无论哪个阶段或哪种类型的教育,它们在各国的发展及表现形式都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以后,按道理“应该教育”应该被消灭了,但学生的学习目的却又被短期的“结课考试”和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所左右。于是,大学里流行各种考证,要不就是考研,仍然又回到应该教育的老路上。这里仅从理工科的角度,对“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从本原的角度重新进行认识。
应试教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多数朝代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通过“应试”可以获得官职,被批评得最厉害的就是明朝的八股文。但就应试的本质涵义来说,“考试”代表了一种评判标准,“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本在于将“考试”作为唯一和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大学理工科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课,一类是考察课。考试课毫无疑问地要进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大多数的考察课由于要避免主观性,也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评价。对理工课的学生来说,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多数的专业课并不很难。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很多以前深奥难解的概念也变得清楚明了,但最后的考试结果却差强人意。其直接的原因,是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于是,为了引起学生重视,学校不得不把毕业证、学位证这些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东西与课程成绩挂钩,硬生生地将培养兴趣的专业课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产品。要破除这种怪圈,必须将“课程考试”的功能仅限于评价知识学习本身,而在职业能力评价时,引入更科学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看证”。
“死记硬背”经常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但它其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的是记忆能力,一般指通过机械的重复对知识进行记忆,而对知识本身本不理解。批评者认为这种记忆方式效率低下,即使记住也不能掌握或应用知识。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公式、定理,还有组成各专业课的概念体系,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掌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记住。如果学生连这些基本的公式、定理或相关概念都记不住,是根本不能指望他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按记忆的规律而言,死记硬背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但它却是最直接和普遍的一种记忆方法,即通过重复不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强调通过记忆规律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记忆所学知识内容,通过所学知识内容的记忆,也掌握了这些记忆方法,锻炼了记忆能力。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的丰度顺序时,使用“养闺女,铁盖没了假”谐音代替“氧硅铝铁钙镁钾钠”,学生更容易记住。当然,在各个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体系的建立,这就要求不仅要记住概念,更要理解概念和掌握其在学科框架中的地位,将来的知识记忆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方面。最后要强调一点,不能将“死记硬背”作为批评知识重复(复习)的论据,重复是任何记忆方法的基本手段,也是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原理的一个实例,所以,孔子才会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重复对于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的知识学习和深入领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掌握某些抽象的科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在研究生的《化工流体力学》课上,老师给我们三个学习掌握的层次,他把知识和方法掌握归为最高层次,其次是方法,再其次是知识。可见,记忆、知识学习、应试与素质教育并不是根本性对立的,它们都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不是其它方式被强调过多,只有素质与知识并重,才能让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使其创新精神能够真正地实现创新。今后的教育改革,应改善和提高知识学习效率节省出时间,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4 结论
本文从教育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大学理工科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认为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而是教育系统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现在对学校教育体制的批评存在一定偏差,未来大学理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应以高效的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比重的增加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首晶. 对“以知识为中心”批判理论的批判——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层理论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9):7-10.
[2]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 (3):5-23.
[3] 钟启泉, 有宝华.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0):3-7.
[4] 王海福, 李军强, 王振杰. 理性对待教育中的“知识中心主义”——对《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7):12-15.
[5] 王策三. 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评“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J]. 教育科学, 2013, (6):5-19.
[6] 李莉.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中华文化论坛, 2011, (4):183-188.
[7] 陈海侠, 姚英林. “授人以渔”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功用[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8(4):60-61.
[8] 冯巍. 授人以鱼 还是授人以渔——中西教育比较[J]. 21世紀, 2004:6-10.
[9] 张颖. 如何授人以渔——英国教育有感[J].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11, (2):64-65.
[10] 田茂会.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谈教改思考[J]. 新课程旬刊, 2012, (12).
[11] 丁凡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自主学习一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有感[J]. 新课程:教师, 2012, (6):184-184.
[12] 吴华宝, 张传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错在何处?[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13, (11):76-77.
关键词:素质教育 知识学习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中图分类号:G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中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关于素质教育的主流声音:摒弃知识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近年来,伴随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国内各种媒体总会涌出各种各样关于中国教育的批评与反思,其中讨论最热烈的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其结论简单粗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要得诺贝尔奖必须推行素质教育。上世纪90年代的一篇高考作文以“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主题,正是当时对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反思。经过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私企国企工作,再回归到大学从事理工科教学的历程,本文作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反思。
1 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只有在这些基本概念清楚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相关问题。
什么是教育?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广义的教育可以理解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496.htm?fr=aladdin)可见,教育的定义依实际讨论对象而定,目前社会上讨论的教育其实是学校教育。
社会各界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常常归咎于“以知识为中心”。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不在于“以知识为中心”,而在于“把书本知识与知识”等同起来[1]。这里不再单独讨论“知识”的定义,主要讨论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在上面关于教育的几种定义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定义都有“知识”的存在,只是在新的概念中更多地将知识用具有更广泛内涵的“信息”代替。因此,从教育的定义可知,在任何教育过程中,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从社会主流观点来看,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被概化为对能力的培养。在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明确的定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班底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定义既秉承了教育的基本内涵,又涵盖了素质的定义,也承认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服务作用。不难看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其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明显忽略和忽视知识教育的倾向,在《决定》颁布后的教育改革中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撰文呼吁,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2],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3,4],2013年王教授针对新课改调查结论作了评论,也对之前学者的批评作了一定的回应[5]。无可否认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何而来呢?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如何去进行创新和有意义的实践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最新的一些文献中,也把知识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展现形式[6],但主流观点对此问题的认识仍然含混不清。总之,在教育活动中,知识和素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2 理工科的“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常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表达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和重要性[7]。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教育观点陆续有人提到,但在1999年《决定》颁布后则大量涌现。知识教育经常被比拟为“授人以鱼”,素质教育则被比拟为“授人以渔”,两者对比起来的意思就是,如果只给人一条鱼,人最多能饱餐一顿,以后仍然会挨饿,如果让人掌握了捕鱼的技巧,那么就可以自己捕鱼而得以独立生存。很多学者以此批判传统教育是“授人以鱼”的知识教育,而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授人以渔”的模式,我国教育改革应该向西方教育学习[8-11]。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比拟来说明素质教育的优点十分恰当,但如果用这个比拟来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吴宝华等在总结新课改经验时对此进行了论述[12]。这里先就“授人以渔”这个比拟的表面意义进行延伸讨论。
如何“授人以渔”呢?大概要有如下过程,首先需要知道鱼是生活在液态水里的一种生物,鱼有很种类,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其次,液态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陆表水和地下水,陆表水体分为河、湖、海,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不同的水体在水温、流速、矿物质分布及含量上存在差别;最后,在不同的水体里面鱼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因而“漁”的方法不同。在各种“渔”法中,使用的工具不同效率也不同,用鱼竿垂钓和用网捕捉也具有不同的服务功能。这些无一不是通过知识学习获得的。 在海洋渔业中,发明了声纳探测鱼群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捕鱼的效率,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方法,应该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成效的实例。那么如何才能发明声纳探测鱼群这种方法呢?首先得对声纳这种设备的功能有所了解,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其基本原理建立在声学物理基础上,声波、弹性波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这种特性用于主动式探测,直接接收物体本身发出的声音是被动式探测,无论哪种探测,都可能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和数学计算得到物体大小、所在位置等信息,这些都是改进声纳设备成为捕鱼工具的必备知识。其次就是对鱼群的探测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更为有效,到底哪种方法更为有效?可以直接做实验,但实验需要反映真实的情况才能有效地进行应用。真实的海洋环境又必须按季节、气候、海域来进行区别,鱼群的运动特征更要参照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擁有了最全面的基础信息后,再从中提取影响定位和识别形状的主要因素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实验结果通过编程成为捕鱼的声纳分析系统。最后,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搜集分析各种数据,再完善这套设备。这些,无一不与各种知识密切相关。
事实上,从理工科的角度更容易认清“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的关系,这里再以笔者教学的地质工程专业为例作简单介绍。在地质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各种地质现象的描述。以岩石的认识为例,课堂上首先要介绍岩石成因方面的知识,才能进一步讲解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最后还要求通过这些方法掌握常见的岩石类型。正是“予鱼”是“授渔”,并且让学生最后收获了一定数量的“鱼”,既保证了最常规的岩石认识水平,又奠定了将来认识新岩石的基础。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情形普遍存在于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在国外名校的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如MIT,见网易公开课),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但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而且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十分重要。例如,本人研究岩石的破坏,既要从固体力学的角度研究其应力变化,还要从岩石学的角度认识其细观结构特征,还会应用到声学、热力学、数值模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可见,“授人以渔”并不能否定知识学习,在创新和实践的实际过程中,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进行任何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过程。即便是西方教育理念核心强调的自主学习,其最终学习的也是知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和忽略知识教育,如何进行高效的知识学习,并与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是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点上,笔者非常认同王策三教授的观点。
3 理工科的学习方法
中国的学校教育经常被贬低为“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经常被“死记硬背”、“填鸭”等词修饰,进而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各种弊端。应该说,各国的教育都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渐进式知识扩充和能力培养,无论哪个阶段或哪种类型的教育,它们在各国的发展及表现形式都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以后,按道理“应该教育”应该被消灭了,但学生的学习目的却又被短期的“结课考试”和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所左右。于是,大学里流行各种考证,要不就是考研,仍然又回到应该教育的老路上。这里仅从理工科的角度,对“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从本原的角度重新进行认识。
应试教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多数朝代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通过“应试”可以获得官职,被批评得最厉害的就是明朝的八股文。但就应试的本质涵义来说,“考试”代表了一种评判标准,“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本在于将“考试”作为唯一和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大学理工科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课,一类是考察课。考试课毫无疑问地要进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大多数的考察课由于要避免主观性,也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评价。对理工课的学生来说,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多数的专业课并不很难。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很多以前深奥难解的概念也变得清楚明了,但最后的考试结果却差强人意。其直接的原因,是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于是,为了引起学生重视,学校不得不把毕业证、学位证这些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东西与课程成绩挂钩,硬生生地将培养兴趣的专业课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产品。要破除这种怪圈,必须将“课程考试”的功能仅限于评价知识学习本身,而在职业能力评价时,引入更科学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看证”。
“死记硬背”经常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但它其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的是记忆能力,一般指通过机械的重复对知识进行记忆,而对知识本身本不理解。批评者认为这种记忆方式效率低下,即使记住也不能掌握或应用知识。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公式、定理,还有组成各专业课的概念体系,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掌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记住。如果学生连这些基本的公式、定理或相关概念都记不住,是根本不能指望他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按记忆的规律而言,死记硬背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但它却是最直接和普遍的一种记忆方法,即通过重复不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强调通过记忆规律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记忆所学知识内容,通过所学知识内容的记忆,也掌握了这些记忆方法,锻炼了记忆能力。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的丰度顺序时,使用“养闺女,铁盖没了假”谐音代替“氧硅铝铁钙镁钾钠”,学生更容易记住。当然,在各个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体系的建立,这就要求不仅要记住概念,更要理解概念和掌握其在学科框架中的地位,将来的知识记忆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方面。最后要强调一点,不能将“死记硬背”作为批评知识重复(复习)的论据,重复是任何记忆方法的基本手段,也是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原理的一个实例,所以,孔子才会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重复对于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的知识学习和深入领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掌握某些抽象的科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在研究生的《化工流体力学》课上,老师给我们三个学习掌握的层次,他把知识和方法掌握归为最高层次,其次是方法,再其次是知识。可见,记忆、知识学习、应试与素质教育并不是根本性对立的,它们都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不是其它方式被强调过多,只有素质与知识并重,才能让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使其创新精神能够真正地实现创新。今后的教育改革,应改善和提高知识学习效率节省出时间,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4 结论
本文从教育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大学理工科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认为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而是教育系统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现在对学校教育体制的批评存在一定偏差,未来大学理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应以高效的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比重的增加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首晶. 对“以知识为中心”批判理论的批判——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层理论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9):7-10.
[2]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 (3):5-23.
[3] 钟启泉, 有宝华.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0):3-7.
[4] 王海福, 李军强, 王振杰. 理性对待教育中的“知识中心主义”——对《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7):12-15.
[5] 王策三. 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评“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J]. 教育科学, 2013, (6):5-19.
[6] 李莉.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中华文化论坛, 2011, (4):183-188.
[7] 陈海侠, 姚英林. “授人以渔”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功用[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8(4):60-61.
[8] 冯巍. 授人以鱼 还是授人以渔——中西教育比较[J]. 21世紀, 2004:6-10.
[9] 张颖. 如何授人以渔——英国教育有感[J].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11, (2):64-65.
[10] 田茂会.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谈教改思考[J]. 新课程旬刊, 2012, (12).
[11] 丁凡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自主学习一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有感[J]. 新课程:教师, 2012, (6):184-184.
[12] 吴华宝, 张传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错在何处?[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13, (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