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纽约这座丰富而驳杂的城市中,Studio形态的房子大概最为常见。它并非指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那种一居室的公寓—不分卧室和客厅,只有一大间外加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
虽然危机后纽约房价曾下跌两成,但租金居高不下,更多人因此选择了面积较小的Studio,即便这样的房子月租也近2000美元。
“有谁指望孤独或者私密,纽约将赐予他这类古怪的奖赏”。E.B.怀特于60多年前在《这就是纽约》的开头中如此写道。Studio大概就是这种“孤独和私密”的最佳注解。你认为狭长拥挤的曼哈顿岛上有多少人单独居住?8个人中有一个?4个人中有一个?答案是,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他们并非梭罗式的刻意远离人群,而恰恰生活在城市中心。来自纽约城市规划局的数字显示,其中57%是女性,年龄大多在18岁至34岁之间。
作为外来者,这也是我的择居倾向。在房东们的刻板印象中,租住Studio的房客往往是单身女性。我去看的一栋1880年代的公寓,恰是Gossip Girl的主要拍摄地,上东区八十街。地板踩过吱呀作响,古董椅子像随时会被坐折,房间墙上挂着安迪·沃霍尔和波洛克的作品—当然是复制品。“这个建筑里都是像你这样的单身女性,不过不许养宠物,也不可以開Party”,步履蹒跚的房东老太太带着审视的目光说道。尽管我没来得及对自己做任何介绍,但她似乎敏感地闻到了某种气味。
嗯,单身的气味。曼哈顿的高墙里边,容纳了太多像我这样寻找Studio的单身女性。
《纽约》杂志撰稿人詹妮弗·西尼尔也留意到这点,“如果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一段,无论出于直觉还是日复一日的观察,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多一个人生活”—姑且称她们为“独居者”。那种被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称为“个体主义狂热”的信念,已成为美国文化内核的一部分,也是不少独居者的生活信条。
当人们在谈论独居的时候会谈论什么?傲慢、冷酷、焦虑、孤独、神经质……独居就像是个未竟的事业,等着时刻被解决。
但它果真如此不堪么?帮我找房子的经纪莉斯就是个十足的反例。她个子不高,眼神灵活,总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在UBS和美林工作多年后遇到金融危机,随即考了房产经纪执照。作为在纽约长大的华人,她雄心勃勃地希望满足那些外来者的梦想。她的英语、西班牙语、广东话都很流利,乐于听我讲中国的事来练习不太如意的中文。对于建立家庭,她并不反抗,但不喜欢被安排相亲。
莉斯这样的独居者越来越多,只要她们负担得起一个Studio。她们多外出就餐、和朋友去酒吧和剧院。乐于在自己身上投资、对社交网络比咖啡更加依赖、习惯用街角的自助洗衣店。宠物作为独居者重要伴侣也颇受优待,为狗提供的服务价格不菲,剪毛、洗澡,甚至可以雇人遛狗。
至于孤独与否,也是说不清的话题。就像“小清新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认为自己是小清新”一样,孤独者也从不愿被冠以“孤独”的标签。
不过,我在莉斯的面容中看到的是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这或许就是纽约独居者的精气神。无论你是独居,与一条狗为伴,还是有个温馨的家庭,那些微不足道的念兹在兹,在下一秒会被抛掷到滚滚红尘之中。无论如何,我钟情“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一生”的伍迪·艾伦的判断,“这是美妙的城市,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它如此迷人。”
虽然危机后纽约房价曾下跌两成,但租金居高不下,更多人因此选择了面积较小的Studio,即便这样的房子月租也近2000美元。
“有谁指望孤独或者私密,纽约将赐予他这类古怪的奖赏”。E.B.怀特于60多年前在《这就是纽约》的开头中如此写道。Studio大概就是这种“孤独和私密”的最佳注解。你认为狭长拥挤的曼哈顿岛上有多少人单独居住?8个人中有一个?4个人中有一个?答案是,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他们并非梭罗式的刻意远离人群,而恰恰生活在城市中心。来自纽约城市规划局的数字显示,其中57%是女性,年龄大多在18岁至34岁之间。
作为外来者,这也是我的择居倾向。在房东们的刻板印象中,租住Studio的房客往往是单身女性。我去看的一栋1880年代的公寓,恰是Gossip Girl的主要拍摄地,上东区八十街。地板踩过吱呀作响,古董椅子像随时会被坐折,房间墙上挂着安迪·沃霍尔和波洛克的作品—当然是复制品。“这个建筑里都是像你这样的单身女性,不过不许养宠物,也不可以開Party”,步履蹒跚的房东老太太带着审视的目光说道。尽管我没来得及对自己做任何介绍,但她似乎敏感地闻到了某种气味。
嗯,单身的气味。曼哈顿的高墙里边,容纳了太多像我这样寻找Studio的单身女性。
《纽约》杂志撰稿人詹妮弗·西尼尔也留意到这点,“如果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一段,无论出于直觉还是日复一日的观察,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多一个人生活”—姑且称她们为“独居者”。那种被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林伯格称为“个体主义狂热”的信念,已成为美国文化内核的一部分,也是不少独居者的生活信条。
当人们在谈论独居的时候会谈论什么?傲慢、冷酷、焦虑、孤独、神经质……独居就像是个未竟的事业,等着时刻被解决。
但它果真如此不堪么?帮我找房子的经纪莉斯就是个十足的反例。她个子不高,眼神灵活,总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在UBS和美林工作多年后遇到金融危机,随即考了房产经纪执照。作为在纽约长大的华人,她雄心勃勃地希望满足那些外来者的梦想。她的英语、西班牙语、广东话都很流利,乐于听我讲中国的事来练习不太如意的中文。对于建立家庭,她并不反抗,但不喜欢被安排相亲。
莉斯这样的独居者越来越多,只要她们负担得起一个Studio。她们多外出就餐、和朋友去酒吧和剧院。乐于在自己身上投资、对社交网络比咖啡更加依赖、习惯用街角的自助洗衣店。宠物作为独居者重要伴侣也颇受优待,为狗提供的服务价格不菲,剪毛、洗澡,甚至可以雇人遛狗。
至于孤独与否,也是说不清的话题。就像“小清新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认为自己是小清新”一样,孤独者也从不愿被冠以“孤独”的标签。
不过,我在莉斯的面容中看到的是一种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这或许就是纽约独居者的精气神。无论你是独居,与一条狗为伴,还是有个温馨的家庭,那些微不足道的念兹在兹,在下一秒会被抛掷到滚滚红尘之中。无论如何,我钟情“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一生”的伍迪·艾伦的判断,“这是美妙的城市,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它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