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80%以上的学生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学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均衡发展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中学的教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此,我们应让农村的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劳动者,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村教育观念滞后,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变管理者为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2.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更是新教材显著的特点,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开发性的问题.
3.变传授者为合作者
新课改要求将“师者”变为“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每一次热情的参与都应给予真诚的鼓励;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应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教育评价的转变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一)改革数学教学模式,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尽可能充实一些当地农业生产中用到的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数学内容生活化,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能将数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组织学生走出数学课堂,到广阔的农村去学习数学知识.
在不同的季节,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组织学生去农户家、田头上进行实地参观、访问,以便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加强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落实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这个数学课改的新理念.
(二)深入调查研究,着力开发服务农业生产的数学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市、农村统一的教材很不符合农村地区学生实际.
1.调整课本上现有的数学课程资源,充实为农服务的内容
现行中学数学课本中出现的部分数学课程资源,与农村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太远,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使他们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结合教学实际,大力开发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数学课程资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收集在农业生产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来充实数学课程资源,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课程资源汇编成册,纳入今后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得数学课程资源更具有地域性、适用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师生为农服务的知识面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相对闭塞.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课堂活动,上网查阅与农业相联系的数学知识,拓宽农村中学广大师生的学习渠道,扩大学生为农服务的知识面,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重要目标.
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前行,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教学与研究,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方法和习惯,为他们终身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