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70—01
学生数学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及学习方法等因素。数学学习品质的优劣,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学习习惯在学生数学学习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以“说”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数学习惯,能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也可以同桌之间练习说,还可以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学生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们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如,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几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学生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训练。
三、养成动脑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就可以发现新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開始教学“数的组成”,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养成动脑的习惯,更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教学“两位数乘法”一节内容,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两位数相乘的步骤。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70—01
学生数学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及学习方法等因素。数学学习品质的优劣,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学习习惯在学生数学学习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以“说”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数学习惯,能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
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也可以同桌之间练习说,还可以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学生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们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如,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几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学生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训练。
三、养成动脑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就可以发现新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開始教学“数的组成”,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养成动脑的习惯,更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教学“两位数乘法”一节内容,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两位数相乘的步骤。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