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教学与实践是建立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語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積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通过对大量民间作品的收集、整理,筛选出一批具有声乐教学价值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按照初级作品、中极作品、中高级作品、高级作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作为现有教材外的补充与辅助适时引入现行声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姓名:魏芳,女,籍贯:河南,工作单位:喀什大学,职称:讲师,学位: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
其他文献
G613.6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事实上,只要有人想到的东西终有人做到,这已经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常识,今天的异想天开或许就是明天的发明创造,可见想象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幼儿比成人感想,他们是很有创造天赋的,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没有太多的定势,他们的想像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大胆离奇的,想到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教育中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孩子艺术的学习。少儿舞蹈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之一,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气质与形体。但是少儿舞蹈的編导与训练却一直是影响少儿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少儿舞蹈的编导时不同于一般的舞蹈编排,需要充分的考虑舞蹈的主题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在进
目的:  通过对医院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导致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而探寻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