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于蓝院追梦文艺事业不停歇
她是影片《烈火中永生》中的革命烈士江姐,她是影片《白衣战士》中的医疗队长,她是影片《革命家庭》中的革命母亲……在70多年的革命和艺术生涯中,于蓝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电影事业,为中国文艺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
1921年6月3日,于蓝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于蓝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正式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
1946年,于蓝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冬,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3月,于蓝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廠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在影片《革命家庭》中,于蓝饰演了革命母亲周莲,并凭借该片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74年,于蓝参演了电影《侦察兵》,之后便忍痛暂别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热爱电影艺术的她不愿意离开电影事业,于是开始学习导演。其间,于蓝被查出患乳腺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她没有被病魔吓倒,依然热爱艺术,感恩生命。
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在于蓝担任童影厂厂长期间,童影厂拍摄的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收获累累硕果。于蓝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推广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从童影厂正式离休。离休后,于蓝仍时刻关注着少年儿童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
张华院为了理想勇于献身
张华,黑龙江虎林人,1958年10月出生,1977年1月入伍,生前系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
1982年7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内。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立即跑到现场,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奋力抢救魏志德老人,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
1982年7月18日,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华同志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追记一等功。同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追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1984年6月,西安市在张华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烈士纪念碑。2009年,张华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张华在日记中曾写道:“雷锋啊,我的战友,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续,你的热血在我身上奔腾,你的思想在我身上扎根!”张华用生命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成为军校大学生的杰出代表。
曲建武院愿当青年学生的辅导员
“作为一名辅导员、思政课老师,我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如此高的荣誉,对我是激励,更是鞭策,我会倍加珍惜。”近日,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中,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这样吐露心声。
1982年,曲建武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因为工作出色,他先后担任学生处处长、校党委副书记,直至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不论在什么岗位,最让曲建武牵挂的是学生。2013年7月,他辞去领导职务,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当起了一名普通辅导员。
很多人吃惊,至今仍有人不理解。再次谈起多年前的那个决定,曲建武说:“当辅导员是我的看家本领,我愿意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里那么多的学问要研究,辅导员育人是尤其高深的学问。假如让我再选择,我还会做一名辅导员。”
为与年轻人很好地沟通,这位“老辅导员”学会了使用微信。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学生过生日,他都会结合学生当时的情况送上一份微信祝福,不是三言两语,而是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这些年,他写给学生的信息有260多万字。他还成立了爱心基金,筹集20多万元,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真心换来的是爱戴和敬重,同学们有事愿意向他倾诉。他称学生“小伙伴们”,学生称他“我们的父亲”。“他真的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但他做得比父亲还要多。”闫沛兴说。
最近这段时间,曲建武受邀先后去了广东、重庆、湖南等地。每次他都要提前查一下有没有家在当地的学生,如果来得及,他都会抽时间去做一次家访。 陈罗是曲建武的一名学生,因家里贫困,一度有弃学打工养家的想法。对这个懂事的学生,曲老师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关照。后来,陈罗入了党,读了研。此次,借着去佛山为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作报告的机会,曲建武额外加了一个去陈罗家家访的行程。20多个省份,上百个家庭……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曲建武的身影,哪怕山路崎岖,哪怕日夜兼程。为了让一名来自甘肃农村的优秀学生安心读书,他长途跋涉3次去家访。如今,这名学生正在海大读研,毕业后准备去西藏工作。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家访对学生的教育助益很大。通过家访,辅导员、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如春风化雨。只要能走动,家访的路我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曲建武说。
每天早上7点多,打开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已成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王峰的习惯。这个公众号是曲建武创设的。在每篇文章的首頁和结尾,均标注着“一个老辅导员的心声”提示语。8万多粉丝中,大多数是高校辅导员。“这些文章能对辅导员、老师们有用,我就满足了。我会一直写下去。”曲建武说。
作为一名老师,曲建武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一方面,他要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作为教授、博导,他承担着培养20多名硕博研究生的任务。但在他心中,还有一个角色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大连海事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指导老师、孤儿学生的“家长”。90多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是他最深的牵挂。
去年,曲建武又拿出50万元———这是他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得的奖励,设立了一项“你为祖国服务,我为你服务”的励志基金,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这项基金将进一步做大,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让励志基金发挥更大效能,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服务国家的行列中去。
尽管很多人担心他的身体,但曲建武却说,“我都六十多岁了,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如果身体允许,我要把余热全部奉献给社会。”
陆军某部野大功三连院延续“煤油灯精神”
1937年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一群爱国青年学生、农民和退伍军人在河北定兴县钟家店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这就是陆军某部“大功三连”的前身。
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奋战在华北、西北的广阔战场,在奔袭淤泥坑(怀来)战斗中第一次荣立大功,在正定外围赵庄攻坚战中第二次荣立大功,在大西北追歼马匪的三关口战斗中第三次荣立大功,在进攻兰州的古城岭战斗中第四次荣立大功。连队因在战争时期4次荣立大功,被誉为“大功三连”。
上世纪70年代,“大功三连”因“煤油灯下学毛著”而闻名军内外,并由此诞生了“煤油灯精神”。1988年1月,“大功三连”被原北京军区授予“思想工作模范连”荣誉称号,199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2007年11月被原北京军区授予“科学发展模范连”荣誉称号。
2017年1月23日,习主席冒着严寒亲临连队看望慰问官兵,勉励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工作,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落地生根。同年7月28日,习主席向连队颁授奖旗。2017年,“大功三连”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荣誉称号。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于蓝院追梦文艺事业不停歇
她是影片《烈火中永生》中的革命烈士江姐,她是影片《白衣战士》中的医疗队长,她是影片《革命家庭》中的革命母亲……在70多年的革命和艺术生涯中,于蓝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电影事业,为中国文艺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
1921年6月3日,于蓝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于蓝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正式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
1946年,于蓝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冬,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3月,于蓝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廠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在影片《革命家庭》中,于蓝饰演了革命母亲周莲,并凭借该片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74年,于蓝参演了电影《侦察兵》,之后便忍痛暂别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热爱电影艺术的她不愿意离开电影事业,于是开始学习导演。其间,于蓝被查出患乳腺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她没有被病魔吓倒,依然热爱艺术,感恩生命。
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在于蓝担任童影厂厂长期间,童影厂拍摄的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收获累累硕果。于蓝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推广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从童影厂正式离休。离休后,于蓝仍时刻关注着少年儿童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
张华院为了理想勇于献身
张华,黑龙江虎林人,1958年10月出生,1977年1月入伍,生前系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
1982年7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内。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立即跑到现场,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奋力抢救魏志德老人,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
1982年7月18日,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华同志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追记一等功。同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追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1984年6月,西安市在张华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烈士纪念碑。2009年,张华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张华在日记中曾写道:“雷锋啊,我的战友,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续,你的热血在我身上奔腾,你的思想在我身上扎根!”张华用生命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成为军校大学生的杰出代表。
曲建武院愿当青年学生的辅导员
“作为一名辅导员、思政课老师,我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如此高的荣誉,对我是激励,更是鞭策,我会倍加珍惜。”近日,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中,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这样吐露心声。
1982年,曲建武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因为工作出色,他先后担任学生处处长、校党委副书记,直至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不论在什么岗位,最让曲建武牵挂的是学生。2013年7月,他辞去领导职务,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当起了一名普通辅导员。
很多人吃惊,至今仍有人不理解。再次谈起多年前的那个决定,曲建武说:“当辅导员是我的看家本领,我愿意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里那么多的学问要研究,辅导员育人是尤其高深的学问。假如让我再选择,我还会做一名辅导员。”
为与年轻人很好地沟通,这位“老辅导员”学会了使用微信。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学生过生日,他都会结合学生当时的情况送上一份微信祝福,不是三言两语,而是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这些年,他写给学生的信息有260多万字。他还成立了爱心基金,筹集20多万元,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真心换来的是爱戴和敬重,同学们有事愿意向他倾诉。他称学生“小伙伴们”,学生称他“我们的父亲”。“他真的像父亲一样关心我们,但他做得比父亲还要多。”闫沛兴说。
最近这段时间,曲建武受邀先后去了广东、重庆、湖南等地。每次他都要提前查一下有没有家在当地的学生,如果来得及,他都会抽时间去做一次家访。 陈罗是曲建武的一名学生,因家里贫困,一度有弃学打工养家的想法。对这个懂事的学生,曲老师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关照。后来,陈罗入了党,读了研。此次,借着去佛山为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作报告的机会,曲建武额外加了一个去陈罗家家访的行程。20多个省份,上百个家庭……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曲建武的身影,哪怕山路崎岖,哪怕日夜兼程。为了让一名来自甘肃农村的优秀学生安心读书,他长途跋涉3次去家访。如今,这名学生正在海大读研,毕业后准备去西藏工作。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家访对学生的教育助益很大。通过家访,辅导员、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如春风化雨。只要能走动,家访的路我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曲建武说。
每天早上7点多,打开微信公众号“仍然在路上”,已成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王峰的习惯。这个公众号是曲建武创设的。在每篇文章的首頁和结尾,均标注着“一个老辅导员的心声”提示语。8万多粉丝中,大多数是高校辅导员。“这些文章能对辅导员、老师们有用,我就满足了。我会一直写下去。”曲建武说。
作为一名老师,曲建武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一方面,他要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作为教授、博导,他承担着培养20多名硕博研究生的任务。但在他心中,还有一个角色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大连海事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指导老师、孤儿学生的“家长”。90多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是他最深的牵挂。
去年,曲建武又拿出50万元———这是他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得的奖励,设立了一项“你为祖国服务,我为你服务”的励志基金,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这项基金将进一步做大,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让励志基金发挥更大效能,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服务国家的行列中去。
尽管很多人担心他的身体,但曲建武却说,“我都六十多岁了,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如果身体允许,我要把余热全部奉献给社会。”
陆军某部野大功三连院延续“煤油灯精神”
1937年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一群爱国青年学生、农民和退伍军人在河北定兴县钟家店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这就是陆军某部“大功三连”的前身。
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奋战在华北、西北的广阔战场,在奔袭淤泥坑(怀来)战斗中第一次荣立大功,在正定外围赵庄攻坚战中第二次荣立大功,在大西北追歼马匪的三关口战斗中第三次荣立大功,在进攻兰州的古城岭战斗中第四次荣立大功。连队因在战争时期4次荣立大功,被誉为“大功三连”。
上世纪70年代,“大功三连”因“煤油灯下学毛著”而闻名军内外,并由此诞生了“煤油灯精神”。1988年1月,“大功三连”被原北京军区授予“思想工作模范连”荣誉称号,199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2007年11月被原北京军区授予“科学发展模范连”荣誉称号。
2017年1月23日,习主席冒着严寒亲临连队看望慰问官兵,勉励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工作,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落地生根。同年7月28日,习主席向连队颁授奖旗。2017年,“大功三连”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