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讨论教育的文章,所谈的都是孩子的特点是如何、成长的各个阶段是如何,而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时又该如何做。在这每一个“如何”的背后,其实都是父母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为孩子付出。
前阵子,有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表示自己感到很崩溃:“我不是不想管孩子,但我实在忙不过来。我也很想配合学校的教育,但老师们发来信息的时候,我正在开会,实在是没有时间回复。”这引发了许多共鸣,很多父母就是在工作、子女教育以及个人发展之间不断地纠结,捉襟见肘。
所以这次,我特别想借这个专栏和父母谈一谈,该如何划定自我与照顾孩子的边界,为自己的付出设定一条停止线。父母必须要在心中设有这样一条线,一旦越过,就要停止付出,用这种方式来避免过度消耗导致的失衡。因为孩子的需求真的是无休止的,没有停止线,一味付出,可能会让父母的能量严重透支。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不断冒出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之后就一劳永逸,父母最好还是尽早抛开这样的幻想;孩子也需要父母持續地输入,因此父母是孩子的“能量充电站”,当他在外面跑累了或遇到挫折时,总需要回来“充电”。所以,如果父母没有设停止线,总在无休止地付出,最终的结果就是不管主观意愿如何,都很难再拿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投入亲子关系中,解决养育难题以及为孩子输入能量,反而会让养育的效率变得更低。
设定时间停止线
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条线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每天或每周、每月至少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想一想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在这段时间里,只关注自己。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焦虑、沮丧呢?我觉得是在没能完成自我实现的时候,也就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活出自己想活出的样子的时候。家庭责任心很重的人往往会选择先完成责任所在,比如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人,再考虑自我的实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如果无限制地把自我往后放,以至于看起来永远都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话,人就会渐渐陷入沮丧或愤怒的负面状态之中。
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种责任
人的负面状态往往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很容易转化成对孩子的“攻击”:我把自我实现的时间都给了你,你怎么还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方法可能并不是逼孩子把事情做好,而是把时间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先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不过,在很多父母去做自己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出愧疚感。这时候尤其需要“逼”自己一下,告诉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种责任,也是自己必须承担的。并且把它列入计划,写进日程里,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纠结、冲突,但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样才是最好的。事实上,当一个人走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上,他将更坦然、更有信心,并且由此会对他人(尤其是孩子)更为宽容。虽然刚开始这么做时会感到内疚,但这份内疚感渐渐地会被新的活力与包容所取代。
设定精力停止线
停止线也可以是精力上的,比如当你觉得实在很疲惫的时候,可以休息,也可以对某些事情暂时放手不管。比如孩子又把房间弄乱了,那就先乱一会儿吧;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晚些时候再洗也可以。总之,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把自己逼得很紧,不需要做到百分之百完美。
放轻松,改变惯性思维
有时候,人在过于忙碌、紧张时,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好像只能如此,似乎只要有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好掉链子了,后面的情形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偶尔放松一下,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人是有弹性的,事情也是有弹性的,放松下来,往往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哪怕没有原来那么完美,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接纳时间、精力短缺的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短缺是一种现实,也就是说,人在时间、精力上感觉到的短缺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将永远存在,不可能被消灭。你不妨先接纳这个现实,然后再来思考如何面对。适度地放弃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发脾气呢?其实,大多数是在非常疲惫的时候:累了、困了、饿了。这看起来好像是情绪问题,实际的根源在身体状态上。好好吃顿饭,泡个澡,睡一觉,神清气爽了,往往会忽然发现原来焦虑的事情,好像没那么焦虑了;原来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也有力气面对了。体力绝对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因此我想说,情绪管理并不是要在孩子面前一直压着自己的情绪,那样的话,最终还是会压不住,爆发出来的,也不要因为情绪问题而否定自己。其实,这件事的解决之道并不困难,在情绪糟糕的时候,关注是否精力与体力欠缺。如果是的话,直接补充就好了。这也许才是情绪管理的根本之道。
人不太可能跟自己的身体状态对着干,因为身体是一切行动,包括思考的基础。能力很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而是因为能够适度地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把体力补充得比较好。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更容易陷入过度付出的陷阱,因为孩子看起来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的,而且他往往也很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在需求未被满足时,就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还是要理性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划定自己的边界,把自己照顾好,反而无法以良好的状态照顾孩子。看起来直接的路途,有可能是更远的弯路。这样的理性或许能让我们克服内疚感,克制不断付出的冲动,从更具全局观与长远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前阵子,有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表示自己感到很崩溃:“我不是不想管孩子,但我实在忙不过来。我也很想配合学校的教育,但老师们发来信息的时候,我正在开会,实在是没有时间回复。”这引发了许多共鸣,很多父母就是在工作、子女教育以及个人发展之间不断地纠结,捉襟见肘。
所以这次,我特别想借这个专栏和父母谈一谈,该如何划定自我与照顾孩子的边界,为自己的付出设定一条停止线。父母必须要在心中设有这样一条线,一旦越过,就要停止付出,用这种方式来避免过度消耗导致的失衡。因为孩子的需求真的是无休止的,没有停止线,一味付出,可能会让父母的能量严重透支。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不断冒出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之后就一劳永逸,父母最好还是尽早抛开这样的幻想;孩子也需要父母持續地输入,因此父母是孩子的“能量充电站”,当他在外面跑累了或遇到挫折时,总需要回来“充电”。所以,如果父母没有设停止线,总在无休止地付出,最终的结果就是不管主观意愿如何,都很难再拿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投入亲子关系中,解决养育难题以及为孩子输入能量,反而会让养育的效率变得更低。
设定时间停止线
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条线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每天或每周、每月至少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想一想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在这段时间里,只关注自己。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焦虑、沮丧呢?我觉得是在没能完成自我实现的时候,也就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活出自己想活出的样子的时候。家庭责任心很重的人往往会选择先完成责任所在,比如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人,再考虑自我的实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如果无限制地把自我往后放,以至于看起来永远都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话,人就会渐渐陷入沮丧或愤怒的负面状态之中。
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种责任
人的负面状态往往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很容易转化成对孩子的“攻击”:我把自我实现的时间都给了你,你怎么还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方法可能并不是逼孩子把事情做好,而是把时间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先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不过,在很多父母去做自己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出愧疚感。这时候尤其需要“逼”自己一下,告诉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种责任,也是自己必须承担的。并且把它列入计划,写进日程里,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纠结、冲突,但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样才是最好的。事实上,当一个人走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上,他将更坦然、更有信心,并且由此会对他人(尤其是孩子)更为宽容。虽然刚开始这么做时会感到内疚,但这份内疚感渐渐地会被新的活力与包容所取代。
设定精力停止线
停止线也可以是精力上的,比如当你觉得实在很疲惫的时候,可以休息,也可以对某些事情暂时放手不管。比如孩子又把房间弄乱了,那就先乱一会儿吧;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晚些时候再洗也可以。总之,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把自己逼得很紧,不需要做到百分之百完美。
放轻松,改变惯性思维
有时候,人在过于忙碌、紧张时,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好像只能如此,似乎只要有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好掉链子了,后面的情形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偶尔放松一下,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人是有弹性的,事情也是有弹性的,放松下来,往往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哪怕没有原来那么完美,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接纳时间、精力短缺的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短缺是一种现实,也就是说,人在时间、精力上感觉到的短缺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将永远存在,不可能被消灭。你不妨先接纳这个现实,然后再来思考如何面对。适度地放弃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发脾气呢?其实,大多数是在非常疲惫的时候:累了、困了、饿了。这看起来好像是情绪问题,实际的根源在身体状态上。好好吃顿饭,泡个澡,睡一觉,神清气爽了,往往会忽然发现原来焦虑的事情,好像没那么焦虑了;原来觉得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也有力气面对了。体力绝对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因此我想说,情绪管理并不是要在孩子面前一直压着自己的情绪,那样的话,最终还是会压不住,爆发出来的,也不要因为情绪问题而否定自己。其实,这件事的解决之道并不困难,在情绪糟糕的时候,关注是否精力与体力欠缺。如果是的话,直接补充就好了。这也许才是情绪管理的根本之道。
人不太可能跟自己的身体状态对着干,因为身体是一切行动,包括思考的基础。能力很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而是因为能够适度地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把体力补充得比较好。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更容易陷入过度付出的陷阱,因为孩子看起来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的,而且他往往也很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在需求未被满足时,就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还是要理性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划定自己的边界,把自己照顾好,反而无法以良好的状态照顾孩子。看起来直接的路途,有可能是更远的弯路。这样的理性或许能让我们克服内疚感,克制不断付出的冲动,从更具全局观与长远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