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某媒体一则《工资上涨不一定意味着好日子》的言论引起关注,大意是,全国28个省市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幅均跑赢了CPI,对于工人来说,工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好日子,原因是工人市场价格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没有提高,人工成本的增加,使大量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一些外资制造业企业已出现回迁本土的苗头,很可能出现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文章所言有一定道理,似乎是在重弹2008年抗击融危机时的调子:保增长保就业,工人工资增长且可暂放一边。此言论的逻辑是,对工人来说,保就业很重要,工资上涨可能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以此推论“工资上涨不一定意味着好日子”。但笔者想说的是,工人工资不涨一定不会是好日子。
实际上,工人要求涨工资,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多年来,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收入增加的幅度,二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失衡迫切要求提高劳动报酬。
如果看看历史,我国工人也有过近20年基本没涨工资的历史。有位1958年参加工作的退休老工人说,他参加工作定为二级工后,十七八年就没有调过级,当时他作为省属重工业国营企业的工人,二级工每月工资为36.5元,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工人才普调工资。但那时职工间基本没有贫富差距,也不存在工人“用脚投票”。因为那时只有调动工作,没有跳槽一说,就算当时允许跳槽,国营企业同行业同级别工人,除了地区差和国企级别差外,工资都是一样的。应当说,一二十年工人工资不动,却能保持工人队伍稳定,和当时的物价稳定有关,当年北京盐价每斤提高一分钱,都能惊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
然而,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虽然给改革开放打下人口“红利”的基础,却也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个企业引进半自动化生产设备,但不用其中的自动化设备,原因是用人更便宜。就如现在遍地开花的超市,如果职工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人价格,恐怕就不会有现在意义上的超市了。实际上,人工价格的提升,如同一柄双刃剑,给企业带来压力,也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更迫使产业结构调整。
笔者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攻坚阶段,有个常用词叫“阵痛”,意思是说社会为产下“改革的婴儿”,必然要经历生育的阵痛,要求广大职工群众承受企业改革带来的“阵痛”。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串串硕果,劳动者也要求分享发展的成果了,首先从“沉默是金”的农民工开始,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要求提高劳动报酬。而随着物价的攀升,以及财富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所有劳动者随之发出越来越强的涨工资呼声。这是因为工人与公务员或白领、金领等群体相比,工资增速和幅度最低。而从公平和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果实的角度出发,国家也强调,建立正常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当改革深化仍会产生“阵痛”时,“阵痛”不能全由劳动者群体去承担。
虽然,由于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行动,使得过去靠人口“红利”而作为摄取利润的劳动力输入大省,频频出现“用工荒”,是企业的不幸,但这个不幸并不是工人涨工资的原因,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的结果。有一点儿毋庸置疑,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比重,会让工人过上好日子。而保企业降低工人的收入,也未必能保就业。
当企业遇到“寒流”出现“阵痛”时,不能总要求工人做出牺牲来渡过难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老板,都该分担一些“阵痛”。
实际上,工人要求涨工资,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多年来,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收入增加的幅度,二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失衡迫切要求提高劳动报酬。
如果看看历史,我国工人也有过近20年基本没涨工资的历史。有位1958年参加工作的退休老工人说,他参加工作定为二级工后,十七八年就没有调过级,当时他作为省属重工业国营企业的工人,二级工每月工资为36.5元,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工人才普调工资。但那时职工间基本没有贫富差距,也不存在工人“用脚投票”。因为那时只有调动工作,没有跳槽一说,就算当时允许跳槽,国营企业同行业同级别工人,除了地区差和国企级别差外,工资都是一样的。应当说,一二十年工人工资不动,却能保持工人队伍稳定,和当时的物价稳定有关,当年北京盐价每斤提高一分钱,都能惊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
然而,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虽然给改革开放打下人口“红利”的基础,却也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个企业引进半自动化生产设备,但不用其中的自动化设备,原因是用人更便宜。就如现在遍地开花的超市,如果职工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人价格,恐怕就不会有现在意义上的超市了。实际上,人工价格的提升,如同一柄双刃剑,给企业带来压力,也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更迫使产业结构调整。
笔者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攻坚阶段,有个常用词叫“阵痛”,意思是说社会为产下“改革的婴儿”,必然要经历生育的阵痛,要求广大职工群众承受企业改革带来的“阵痛”。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串串硕果,劳动者也要求分享发展的成果了,首先从“沉默是金”的农民工开始,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要求提高劳动报酬。而随着物价的攀升,以及财富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所有劳动者随之发出越来越强的涨工资呼声。这是因为工人与公务员或白领、金领等群体相比,工资增速和幅度最低。而从公平和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果实的角度出发,国家也强调,建立正常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当改革深化仍会产生“阵痛”时,“阵痛”不能全由劳动者群体去承担。
虽然,由于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行动,使得过去靠人口“红利”而作为摄取利润的劳动力输入大省,频频出现“用工荒”,是企业的不幸,但这个不幸并不是工人涨工资的原因,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的结果。有一点儿毋庸置疑,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比重,会让工人过上好日子。而保企业降低工人的收入,也未必能保就业。
当企业遇到“寒流”出现“阵痛”时,不能总要求工人做出牺牲来渡过难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老板,都该分担一些“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