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新形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探索的建议,以期改善今后的实际教学,更好地社会工程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实践
1969年美国通过《环境政策法案》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此以后该制度得到了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得到了应用[1]。我国1979年正式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立法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建设之前必须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影响污染防治措施[2]。因为有法律制度的要求,所以全国各大高校环境专业相继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该课程是各个高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课程。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3]开设了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后,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并且随着2015年新的环保法实施以来,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该进行创新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与社会。
1、《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种类过多,但没有与时俱进
早期的环境评价教材多侧重与环境质量评价,随着环评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化,环评教学逐渐倾向与环境影响评价。但现在的环境影响课程教材大部分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4],以讲述环境评价技术方法为主,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政策、标准、技术导则等的推出,使得环评工作更加规范和细化。但这些内容未及时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这些教材相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要求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1.2课程内容过多,但课时量少
《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是高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通常高校中该课程一般多为2~3学分的课程[5],学时数一般在32~48学时之间,要在短短的学时内讲授完并且让学生掌握所以的内容非常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使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和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无法真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3课程实践性强,但教学中缺乏实践机会
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学生毕业工作后能编写出合格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目前由于学时和条件所限,很多高校环评课程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而传统的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两名课设置了实践环节,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此课程。实际上,《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的两门课程同等重要,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出口。缺乏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环评工作的要领,对环评的整体思路把握不清,造成毕业后从事环评工作上手较慢。
2教学改革探索
2.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与时俱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法律、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这对《环境影响评价》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从理论上较全面地介绍环评相关知识,又能结合导则,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教材无法及时更新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应经常从国家环保部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和美国环保署EPA的网站等渠道获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内外动态、理论最新进展、新政策、新标准、新模型等,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作为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
2.2适当增加课时量
由于社会对环评工作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当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时,使教师与学生都能更加重视该课程,并与目前的社会需要相匹配。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讲“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进行理解,就应有”水文地质学”作为基础,应补充讲授相应的地下水方面的知识内容。建议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把学分增加到3学分42课时,环境科学专业可以增加到3.5~4学分60课时。
2.3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原有的纯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着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环节中主要安排案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现场监测、预测与分析、编写环评文件等内容,可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增加1周作右的实践教学,这一过程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考察了学生对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未及时考虑到新形势下国家政策与要求的变化,未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热点,从应用能力培养出发,增加实践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授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瑜.环境影响评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鄭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潘家华,牛风瑞,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蒋珍茂,陈玉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8):177~180.
[5] 匡颖,张焕帧.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索[J].环境工程(增刊),2014,32:1093~1095.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青年基金(No:2013NXY8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实践
1969年美国通过《环境政策法案》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此以后该制度得到了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得到了应用[1]。我国1979年正式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立法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建设之前必须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影响污染防治措施[2]。因为有法律制度的要求,所以全国各大高校环境专业相继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该课程是各个高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课程。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3]开设了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后,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并且随着2015年新的环保法实施以来,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该进行创新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与社会。
1、《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种类过多,但没有与时俱进
早期的环境评价教材多侧重与环境质量评价,随着环评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化,环评教学逐渐倾向与环境影响评价。但现在的环境影响课程教材大部分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4],以讲述环境评价技术方法为主,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政策、标准、技术导则等的推出,使得环评工作更加规范和细化。但这些内容未及时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这些教材相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要求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1.2课程内容过多,但课时量少
《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是高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通常高校中该课程一般多为2~3学分的课程[5],学时数一般在32~48学时之间,要在短短的学时内讲授完并且让学生掌握所以的内容非常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使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和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无法真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3课程实践性强,但教学中缺乏实践机会
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学生毕业工作后能编写出合格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目前由于学时和条件所限,很多高校环评课程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而传统的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两名课设置了实践环节,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此课程。实际上,《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的两门课程同等重要,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出口。缺乏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环评工作的要领,对环评的整体思路把握不清,造成毕业后从事环评工作上手较慢。
2教学改革探索
2.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与时俱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法律、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这对《环境影响评价》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从理论上较全面地介绍环评相关知识,又能结合导则,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教材无法及时更新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应经常从国家环保部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和美国环保署EPA的网站等渠道获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内外动态、理论最新进展、新政策、新标准、新模型等,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作为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
2.2适当增加课时量
由于社会对环评工作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当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时,使教师与学生都能更加重视该课程,并与目前的社会需要相匹配。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讲“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更好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进行理解,就应有”水文地质学”作为基础,应补充讲授相应的地下水方面的知识内容。建议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把学分增加到3学分42课时,环境科学专业可以增加到3.5~4学分60课时。
2.3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原有的纯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着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环节中主要安排案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现场监测、预测与分析、编写环评文件等内容,可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增加1周作右的实践教学,这一过程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考察了学生对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未及时考虑到新形势下国家政策与要求的变化,未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热点,从应用能力培养出发,增加实践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授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瑜.环境影响评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鄭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潘家华,牛风瑞,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蒋珍茂,陈玉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8):177~180.
[5] 匡颖,张焕帧.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索[J].环境工程(增刊),2014,32:1093~1095.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青年基金(No:2013NXY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