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他是作者形象思维过程中必经的途径,体现着形象思维的规律,是文学创作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典型人物性格思考
文学典型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人、事、景、物的共性,并且呈现社会生活中本质的方面,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其中在叙事作品里,我们一般指的是典型人物或者叫做典型性格,应当具有基本的美学特征。引用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的话语,“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文学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那什么叫做“特征性”呢?其实,“典型”一词,在我国古籍里早有所用,原指规范、模型标准,意谓“型”之“典”者。在西方“典型”一词源于希腊,原意也是指铸造用的“模子”,与中国所用之意相近,不难看出,文学典型特征性的表现就是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物。这种普遍性是通过对各类事物、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的共性,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并且,这种普遍性不是同类因素数量上的总和与不同因素的机械平均。因此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不是对生活的摹写和复制,而是通过作家主体的加工与概括,包含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因此这种表征现实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眼中的社会现实与作家心中的审美理想、社会理想有机融合的产物,一部好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家,就是能够将社会生活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是一般性或共性,反映的是社会历史本质关系和发展趋势。如恩格斯指出的,“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正如一个阿Q不仅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的灵魂”(鲁迅语)而且也看到我们民族所背负的重任,看到了整个饱受欺凌、愚弱、黑暗的旧中国,反映了当时国人普遍麻木、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又如《简?爱》中简爱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妇女摆脱压迫和歧视,要求平等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反观当时的历史背景,英国经历了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重要的力量领导下层人民进行斗争,自由、民主以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可谓说,勃朗特?夏洛蒂成功塑造这一角色包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紧紧抓住了英国社会的时代脉搏,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阶级的“代言人”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人们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就把典型理解为类型。古罗马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对作家们提出忠告:“写远近驰名的阿喀琉斯时,就要按照荷马在史诗里所写的那样,把他写成一个暴躁、残忍和凶猛的人物”。写吝啬鬼,就必然处处吝啬丝毫不顾及自己的生活需要;写伪君子,这个人就会连走路吃饭都在表演等等,这种因类定型,因型写人,容易造成人物的脸谱化、公示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中就是写人粗鲁之处,也有许多种写法,如鲁达、史进、李逵、武松的粗鲁各不相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慧也不尽相同,美国作家史蒂芬·金,在他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中把自由、希望、执着和信念的主题展现得的淋漓尽致,这和同样是励志剧的《阿甘正传》这种利用淳朴的人性得到尊重的表现手法又不相同。这些例子中同中求异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是应当学习的。也意味着文学典型人物必须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二、由“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
(一)人性的多面性。莫泊桑所写的《项链》被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诚然,小说《项链》我们只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经常爱幻想的个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腐朽、堕落的表现,但在她身上同样有着人性中优良的品德,面对丢失项链的现实,毅然做出赔偿的决定,表现出了诚实守信,勇敢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的美德。同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既有迂腐、可笑的一面,但也有诚实讲信用、品行好的闪光点,比如原文中说,“他在我们的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如上所述,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阐释,是迫切的、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运用到中学教学上来,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冲突。《阿凡提的故事》不仅中国人民家喻户晓,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体现了底层人民富于智慧和爱和恶势力作斗争,有强烈的正义感。可在美国教育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却是个既狡诈又耍心机,不爱工作,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反差如此巨大,细究其原因,美国长大的孩子所生活的环境里,强调个人努力奋斗,诚信十分重要,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孩子们在不知晓故事的背景下很难理解阿凡提的做法。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多样的价值观,在美国作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花与刀》中尤为明显,书中细致地讲述了日本民众性格里极为矛盾的综合体,他们彬彬有礼,却又极为傲慢、自大,他们的行为极其刻板,却又锐意改革创新,他们性格温顺,却又不易驾驭。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磨砺上居然与我们大相径庭,日本人类似于军事化的训练,自然十分的严格,此外日本人还有“物哀”的传统,“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与我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着天壤之别。
正如我们常常讲,一部《红楼梦》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它的解读是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是也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牢牢抓住人物性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使人物的刻画真实可信,形象更加丰满,才能符合真正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周红莉 庞炳良. 人性的虚荣与美德 [J]. 名作欣赏,2013,(8)。
[2]曹廷华. 文学概论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晓苏. 论典型人物及其塑造 [J]. 江汉论坛,2006,(12)。
[4]鲁斯·本尼迪克特. 菊花与刀 [M]. 黄学益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
【关键词】典型人物性格思考
文学典型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人、事、景、物的共性,并且呈现社会生活中本质的方面,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其中在叙事作品里,我们一般指的是典型人物或者叫做典型性格,应当具有基本的美学特征。引用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的话语,“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文学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那什么叫做“特征性”呢?其实,“典型”一词,在我国古籍里早有所用,原指规范、模型标准,意谓“型”之“典”者。在西方“典型”一词源于希腊,原意也是指铸造用的“模子”,与中国所用之意相近,不难看出,文学典型特征性的表现就是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物。这种普遍性是通过对各类事物、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的共性,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并且,这种普遍性不是同类因素数量上的总和与不同因素的机械平均。因此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不是对生活的摹写和复制,而是通过作家主体的加工与概括,包含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因此这种表征现实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眼中的社会现实与作家心中的审美理想、社会理想有机融合的产物,一部好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家,就是能够将社会生活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是一般性或共性,反映的是社会历史本质关系和发展趋势。如恩格斯指出的,“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正如一个阿Q不仅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的灵魂”(鲁迅语)而且也看到我们民族所背负的重任,看到了整个饱受欺凌、愚弱、黑暗的旧中国,反映了当时国人普遍麻木、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又如《简?爱》中简爱这一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妇女摆脱压迫和歧视,要求平等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反观当时的历史背景,英国经历了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重要的力量领导下层人民进行斗争,自由、民主以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可谓说,勃朗特?夏洛蒂成功塑造这一角色包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紧紧抓住了英国社会的时代脉搏,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阶级的“代言人”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人们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就把典型理解为类型。古罗马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对作家们提出忠告:“写远近驰名的阿喀琉斯时,就要按照荷马在史诗里所写的那样,把他写成一个暴躁、残忍和凶猛的人物”。写吝啬鬼,就必然处处吝啬丝毫不顾及自己的生活需要;写伪君子,这个人就会连走路吃饭都在表演等等,这种因类定型,因型写人,容易造成人物的脸谱化、公示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中就是写人粗鲁之处,也有许多种写法,如鲁达、史进、李逵、武松的粗鲁各不相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慧也不尽相同,美国作家史蒂芬·金,在他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中把自由、希望、执着和信念的主题展现得的淋漓尽致,这和同样是励志剧的《阿甘正传》这种利用淳朴的人性得到尊重的表现手法又不相同。这些例子中同中求异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是应当学习的。也意味着文学典型人物必须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二、由“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
(一)人性的多面性。莫泊桑所写的《项链》被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诚然,小说《项链》我们只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经常爱幻想的个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腐朽、堕落的表现,但在她身上同样有着人性中优良的品德,面对丢失项链的现实,毅然做出赔偿的决定,表现出了诚实守信,勇敢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的美德。同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既有迂腐、可笑的一面,但也有诚实讲信用、品行好的闪光点,比如原文中说,“他在我们的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如上所述,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阐释,是迫切的、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运用到中学教学上来,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冲突。《阿凡提的故事》不仅中国人民家喻户晓,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体现了底层人民富于智慧和爱和恶势力作斗争,有强烈的正义感。可在美国教育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却是个既狡诈又耍心机,不爱工作,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反差如此巨大,细究其原因,美国长大的孩子所生活的环境里,强调个人努力奋斗,诚信十分重要,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孩子们在不知晓故事的背景下很难理解阿凡提的做法。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多样的价值观,在美国作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花与刀》中尤为明显,书中细致地讲述了日本民众性格里极为矛盾的综合体,他们彬彬有礼,却又极为傲慢、自大,他们的行为极其刻板,却又锐意改革创新,他们性格温顺,却又不易驾驭。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磨砺上居然与我们大相径庭,日本人类似于军事化的训练,自然十分的严格,此外日本人还有“物哀”的传统,“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与我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着天壤之别。
正如我们常常讲,一部《红楼梦》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它的解读是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是也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牢牢抓住人物性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使人物的刻画真实可信,形象更加丰满,才能符合真正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周红莉 庞炳良. 人性的虚荣与美德 [J]. 名作欣赏,2013,(8)。
[2]曹廷华. 文学概论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晓苏. 论典型人物及其塑造 [J]. 江汉论坛,2006,(12)。
[4]鲁斯·本尼迪克特. 菊花与刀 [M]. 黄学益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