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看成本有多低,而不是看毛利有多高!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huaji1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成本重于毛利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未来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一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这个行业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问题的。
  大家可以看看,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传统的行业,比如航空公司,十几年来,航空公司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变成了包袱,投资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资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大部分是亏损的。
  结果美国出来一个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十几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润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在别人玩儿了四五十年的航空业之后,通过它的管理,把航空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下降,给予票价很高的竞争力。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全世界的第一个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京东集团做的商业模式——零售。贝壳的交换,物品和物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零售的过程。
  大家知道,最近一二十年,美国有一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国有家媒体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标题写的是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10%。
  这点跟我们过去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的理念是相悖的。从第一轮融资到我们上市,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我的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
  当然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谁的毛利率高就投谁,谁毛利率低就不投谁,看到我们商业模式毛利率这么低就全跑了。
  其实核心不应该是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而应该看这家公司的成本。
  为什么Costco把毛利率做到10%还赚钱?
  沃尔玛今天是24%~26%的毛利率,而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极致。如果把其他所有的新兴业务,与零售无关的业务全剥离,这家公司的费用率不到10%,因为它有巨额的会员费收益,它在全球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会员费。
  Costco的成功是因为把零售行业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而且能够获取利润,而过去整个行业需要15%~22%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耻笑我,我那时候说过一句话,京东成本比毛利更重要,我希望能够把京东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因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续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现在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成本,如果把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京东到家,把云的投入,所有跟京东商城无关的新兴业务剥离的话,京东的成本也是不到10%。
  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业,比如,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等,它们的费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东把食品、书籍这些低值的东西去掉,只看电子产品的综合成本,加起来不到8%,跟国美、苏宁相比,我们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库存周转天数。
  国美、苏宁大概是一万多到两三万个品种,它们的库存周转大概是60~70天,京东在库管理的200多万个品种,数量是国美、苏宁的100倍,但是去年,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却是30多天。
  谁来关心用户体验的成本问题?
  我们分析O2O项目,很长时间内部一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一直算不过账来。
  比如上门洗车的例子,三个人,骑个小三轮,弄水骑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三个人大概一天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
  有人说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一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比如说京东,如果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一点,可以更简单一点,不用做几个快递公司,全部用顺丰发货,我所有的货都备无数,在全国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米,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度拉长。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强调好的用户体验,以为有用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元一套的房子卖100万元,再送你80万元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元的京东礼品卡。可不是一天卖一万套房?十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行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
  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短时间可能很好,出问题只会更快,因为很显然已经违背了常理。这就是我们今天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已经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是严重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的。
  (潘谈会)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追求的是能跟品牌更贴近,就好像身边的一个老朋友,当品牌在进行传播的时候也要顺应新的消费潮流,更加贴近消费者。像洋河,在传统品类中另辟蹊径,把新媒体传播玩得风风火火。  卖家看待双十一的角度该变一变了  至今已有6次双十一活动,在消费者心中,双十一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我们说双十一,是一个单纯的促销日,商家打折,我们捡便宜。  而随着历年来其他电商平台的不断
期刊
此前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奶粉的政策,总结下来就是规范市场行为。直到最近国家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叫《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希望能通过新政策来清理市场的品牌,规范市场,使得现在扭曲的市场回归理性,从而给予消费者信心。  我们国家目前奶粉品牌实际有1900—2000个,进口品牌通过注册的有300多个。由于之前国家推出的配方注册制只是针对国内市场,所以最近国家质检局出台了一个关于进口
期刊
渠道目前就是碎片化的,这是基本现实,而且渠道环节还很难减少。所以,新一轮渠道红利,可能不是来源于纵向释放红利,而是来源于横向释放红利。  自深度分销基本终结后,我曾经悲观地认为,中国的渠道红利也终结了,2014年还专门为此写过文章。现在看来,不是我悲观了,而是认识论出了问题。  红利有两个“源头”,一是创新;二是“落后”。落后,就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改造落后,就有红利源泉。  中国的渠道落后吗?当然
期刊
今天的市场,往往愉悦驱动功能,感性驱动理性。一个好的产品要想卖得好,就必须在产品的愉悦特征上多下功夫,与顾客进行情感沟通,在他们的右脑里占据一席之地才行。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什么“选品质、选××”的打法越来越不灵了吧。  很多客户找我咨询:“我的产品是一流的,可为什么卖不动?”  一般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要求看看他的产品长什么样。看的结果是让我心酸:多数企业家拿来的产品,确实功能独特、品质一流,但品
期刊
实体店优势在于:本地供应链、份额并没有大量下降、供应链格局不会被轻易打断,线下流量成本低。但实体店的劣势在于:实体店和消费者沟通的语言和方式是错误的,效率极差。  快速迭代来源于不断试错中的思考总结。面对互联网,实体零售商既不应妄自尊大,也不该妄自菲薄,看到互联网企业的长短,也明晰实体店自身的优劣,才是成功转型之道。  实体店“互联网化”转型已被证明的三个真理是:做B2C平台是找死;市场大份额还是
期刊
曾几何时,十一还是品牌和门店的狂欢季,随便搞个活动、促销,都能带来大笔订单。但近两年,大家都有个明显的感受:越是十一、五一这样的假期,卖场越是没有人,反而成了销售淡季。为什么?因为人都在路上!  自驾游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品牌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去哪里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并影响他们?他们不再愿意聚在商场参加活动,不再看电视,甚至不再如平时般那么沉醉于手机游戏、社交软件,因为眼前有更
期刊
“互联网平台+海量个人”正成为这个时代全新而显著的组织景观。公司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一场“去公司化、公司消退”的新商业运动,已经一点点开始。“平台+个人”这一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持续生长,将使得全新的经济、法律、社会含义,由此深化扩展。  19世纪中期至今的“公司+雇员”这一基本结构空间,正逐渐受到“平台+个人”这一结构的挤压。 只要想一下“公司”在今日世界中的位置与影响,人们就应
期刊
3年前,丁秀洪带着他的梦想开创了大可乐手机。3年后,大可乐手机走完了它的最后一程。2014年年初,中国的手机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年末,140家已经消失。有人说,这是市场优胜劣汰必然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行业竞争过热的副作用。那么,大可乐何以消亡?  大可乐是手机行业中的“草根创业者”,丁秀洪从网易离职,推出大可乐手机。丁秀洪一直相信“互联网是免费的”,他认为大可乐是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希望能够
期刊
传统的招商方式已经打动不了现在的经销商,传统类型的产品也打动不了现在的消费者。  新品多,但客商看多问少  今年春糖的饮品展区,不乏汇源、椰树、完达山、盼盼、太子奶等大品牌在内,更多的是新品牌、新品类,解酒饮料、青春饮料、近水饮料、粗粮饮料、功能饮料等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很多小品牌仍在重点陈列椰汁饮料、凉茶饮料、果汁饮料。  据笔者观察,来往客商都是看的多,问的少,很多客商往往品尝完了产
期刊
当所有人都在啤酒渠道游戏中博弈的时候,  当企业在为二三十块一箱的中高档酒上量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当企业开始以基地成就品牌为基础理念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买厂买店、基地+品牌的理念是否在受到挑战?  我在啤酒行业很久了,对这个行业视为生命般的宝贵,今天是从第三方角度审视这个行业的营销得失,没有任何不敬!基本是从传统营销的角度展开,很少有关于互联网概念的东西。  这些年习惯了走街串巷跑终端,虽然这几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