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成本重于毛利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未来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一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这个行业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问题的。
大家可以看看,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传统的行业,比如航空公司,十几年来,航空公司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变成了包袱,投资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资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大部分是亏损的。
结果美国出来一个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十几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润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在别人玩儿了四五十年的航空业之后,通过它的管理,把航空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下降,给予票价很高的竞争力。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全世界的第一个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京东集团做的商业模式——零售。贝壳的交换,物品和物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零售的过程。
大家知道,最近一二十年,美国有一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国有家媒体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标题写的是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10%。
这点跟我们过去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的理念是相悖的。从第一轮融资到我们上市,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我的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
当然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谁的毛利率高就投谁,谁毛利率低就不投谁,看到我们商业模式毛利率这么低就全跑了。
其实核心不应该是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而应该看这家公司的成本。
为什么Costco把毛利率做到10%还赚钱?
沃尔玛今天是24%~26%的毛利率,而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极致。如果把其他所有的新兴业务,与零售无关的业务全剥离,这家公司的费用率不到10%,因为它有巨额的会员费收益,它在全球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会员费。
Costco的成功是因为把零售行业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而且能够获取利润,而过去整个行业需要15%~22%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耻笑我,我那时候说过一句话,京东成本比毛利更重要,我希望能够把京东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因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续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现在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成本,如果把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京东到家,把云的投入,所有跟京东商城无关的新兴业务剥离的话,京东的成本也是不到10%。
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业,比如,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等,它们的费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东把食品、书籍这些低值的东西去掉,只看电子产品的综合成本,加起来不到8%,跟国美、苏宁相比,我们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库存周转天数。
国美、苏宁大概是一万多到两三万个品种,它们的库存周转大概是60~70天,京东在库管理的200多万个品种,数量是国美、苏宁的100倍,但是去年,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却是30多天。
谁来关心用户体验的成本问题?
我们分析O2O项目,很长时间内部一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一直算不过账来。
比如上门洗车的例子,三个人,骑个小三轮,弄水骑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三个人大概一天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
有人说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一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比如说京东,如果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一点,可以更简单一点,不用做几个快递公司,全部用顺丰发货,我所有的货都备无数,在全国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米,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度拉长。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强调好的用户体验,以为有用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元一套的房子卖100万元,再送你80万元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元的京东礼品卡。可不是一天卖一万套房?十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行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
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短时间可能很好,出问题只会更快,因为很显然已经违背了常理。这就是我们今天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已经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是严重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的。
(潘谈会)
成本重于毛利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未来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一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这个行业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问题的。
大家可以看看,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传统的行业,比如航空公司,十几年来,航空公司几乎在任何国家都变成了包袱,投资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资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大部分是亏损的。
结果美国出来一个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十几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润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在别人玩儿了四五十年的航空业之后,通过它的管理,把航空的运营成本大幅度下降,给予票价很高的竞争力。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全世界的第一个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京东集团做的商业模式——零售。贝壳的交换,物品和物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零售的过程。
大家知道,最近一二十年,美国有一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国有家媒体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标题写的是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10%。
这点跟我们过去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的理念是相悖的。从第一轮融资到我们上市,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我的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
当然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谁的毛利率高就投谁,谁毛利率低就不投谁,看到我们商业模式毛利率这么低就全跑了。
其实核心不应该是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而应该看这家公司的成本。
为什么Costco把毛利率做到10%还赚钱?
沃尔玛今天是24%~26%的毛利率,而Costco把毛利率压到了极致。如果把其他所有的新兴业务,与零售无关的业务全剥离,这家公司的费用率不到10%,因为它有巨额的会员费收益,它在全球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会员费。
Costco的成功是因为把零售行业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而且能够获取利润,而过去整个行业需要15%~22%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耻笑我,我那时候说过一句话,京东成本比毛利更重要,我希望能够把京东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因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续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如果成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条。
现在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成本,如果把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京东到家,把云的投入,所有跟京东商城无关的新兴业务剥离的话,京东的成本也是不到10%。
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业,比如,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等,它们的费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东把食品、书籍这些低值的东西去掉,只看电子产品的综合成本,加起来不到8%,跟国美、苏宁相比,我们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库存周转天数。
国美、苏宁大概是一万多到两三万个品种,它们的库存周转大概是60~70天,京东在库管理的200多万个品种,数量是国美、苏宁的100倍,但是去年,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却是30多天。
谁来关心用户体验的成本问题?
我们分析O2O项目,很长时间内部一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一直算不过账来。
比如上门洗车的例子,三个人,骑个小三轮,弄水骑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三个人大概一天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
有人说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一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比如说京东,如果我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一点,可以更简单一点,不用做几个快递公司,全部用顺丰发货,我所有的货都备无数,在全国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米,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度拉长。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强调好的用户体验,以为有用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元一套的房子卖100万元,再送你80万元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元的京东礼品卡。可不是一天卖一万套房?十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行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
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短时间可能很好,出问题只会更快,因为很显然已经违背了常理。这就是我们今天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已经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是严重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的。
(潘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