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规律,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和自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腦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的培养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请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我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一试,果真如此,他们一下子就觉得很奇怪、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通过这一训练,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创造也成为了自觉行为。
二、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巧妙引导操作,掌握创造的真谛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总是180度。学生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领略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心情。再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明确了“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的方法,接着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梯形割补为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又可用“(上底 下底)÷2×高”或用“梯形的中位线×高”来计算。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学生增强了创新热情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创新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铺垫,培养学生自觉的创造精神
当代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表现、好独立的心理特点。我们要重视儿童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使他们从小养成坚强、好学的品质,为以后创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些非常规的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多思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小明读一本180页的故事书,前3天读了全书的1/5,照这样计算,读完这本故事书需要几天?”我让学生思考能有几种解法,看谁的解法多。好胜心理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这样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想出了归一法、倍比法、方程法、分数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教学“加法简算”时,对98 197的简算学生一般都会用100 197-2=295或98 197=95 200-3=295。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再找出与众不同的简便算法。学生经过大胆尝试,结果又找出另一种简便方法:98 197=100 200-(2 3)=295。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只有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形成创造习惯,才能胜利地完成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和自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腦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的培养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请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我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一试,果真如此,他们一下子就觉得很奇怪、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通过这一训练,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创造也成为了自觉行为。
二、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巧妙引导操作,掌握创造的真谛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总是180度。学生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领略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心情。再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明确了“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的方法,接着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梯形割补为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又可用“(上底 下底)÷2×高”或用“梯形的中位线×高”来计算。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学生增强了创新热情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创新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铺垫,培养学生自觉的创造精神
当代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表现、好独立的心理特点。我们要重视儿童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使他们从小养成坚强、好学的品质,为以后创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些非常规的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多思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小明读一本180页的故事书,前3天读了全书的1/5,照这样计算,读完这本故事书需要几天?”我让学生思考能有几种解法,看谁的解法多。好胜心理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这样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想出了归一法、倍比法、方程法、分数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教学“加法简算”时,对98 197的简算学生一般都会用100 197-2=295或98 197=95 200-3=295。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再找出与众不同的简便算法。学生经过大胆尝试,结果又找出另一种简便方法:98 197=100 200-(2 3)=295。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只有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形成创造习惯,才能胜利地完成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