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部分文科学生来说,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的地理就是他们的“死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于学好地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于地理学科当中有众多的地理图表分析。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忽视,不少学生的读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考试中图表题的错误率经常位居第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问题后,就有针对性地对图表教学进行强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培养读图技能,掌握读图基本程序
很多学生不能做好图表分析题的关键在于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甚至有些学生拿到题目以后不能正确对图表的类型进行判断,如他们经常错把风向玫瑰图当成是区域规划图。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一些读图技巧尤为重要。要让学生看到图表题以后能迅速地找出地图的类型、名称、图例,从而准确理解图表的内涵,正确进行答题。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向学生传授读图的一般步骤,即:明确读图目的,判别图表类型;认真阅读图例及比例尺;认真读图,准确答题;得出结论,自我检查。例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一有关气候的内容时,就让学生对“我国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分析。首先让学生在对该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要求找出特定的等降水量线,接着笔者围绕这几条等降水量线让学生继续进行分析,找出每条等降水量线涵盖的地理范围以及地形特征,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图表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空间降水量分布情况以及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这一趋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还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
二、遵循教学规律,加强图表分析训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具备较高的图表分析能力。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较为有效的读图训练方法,即三阶段法。
第一阶段是看图,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表。笔者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在黑板上挂出一些地图,包括世界地图、气候图、地形图、区域规划图等等。如果没有现成的教学图表,笔者就在黑板上简略地进行描绘,确保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地图,加深他们对图表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解图,即教师围绕地图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图、分析地图。例如笔者在教学《大洲和大洋》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在黑板上挂出了“东西半球图”,然后围绕这幅图向学生指明哪一部分是东半球,哪一部分是西半球。七大洲四大洋分别代表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形状又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实物教学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第三阶段是绘图。学生只会读图而不会绘图不能说明其图表分析能力很高。学生应当做到心中有图,并且能将脑海中的图表形象地表现出来。为此,笔者在班上经常开展绘图比赛,让学生画出特定的图形,通过学生自评和班级评比选出最佳作品。实践表明,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灵活进行教学,提升学生读图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基本图表,同时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图表,深化对图表的认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图表的变通训练,可以通过改变图例或名称进行再认识,也可以运用已知图表解答新的图表。
例如必修一的教材上就有一幅很经典的“物质循环图”,笔者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就将该图的四个步骤“挖空”,然后让学生分别根据“热力环流”以及“水循环”两个角度进行填空练习。学生惊讶地发现同一幅图由于图例的不同,竟然可以表示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这样的训练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思考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类似的训练还有很多,例如笔者还经常让学生进行图文变换,即将原有的表格或文字转化成柱状图或者是饼状图,或是用文字将柱状图、扇形图等图表完整地表述出来。
另外,教师开展“化静为动”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较为陌生困难的问题形象展示出来再进行解答。例如笔者按照教材讲解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为此笔者进行灵活变通,将原来的静态图变成动态图,分别用红绿硬纸板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然后演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在地中海区域气压的交替变化情况。如此化静为动的方法让学生感触颇深,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时区和日界时的题目当中,解决了零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有关的东西时区的复杂问题。
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学生读图能力弱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树立好信心,在遵循一定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
一、培养读图技能,掌握读图基本程序
很多学生不能做好图表分析题的关键在于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甚至有些学生拿到题目以后不能正确对图表的类型进行判断,如他们经常错把风向玫瑰图当成是区域规划图。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一些读图技巧尤为重要。要让学生看到图表题以后能迅速地找出地图的类型、名称、图例,从而准确理解图表的内涵,正确进行答题。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向学生传授读图的一般步骤,即:明确读图目的,判别图表类型;认真阅读图例及比例尺;认真读图,准确答题;得出结论,自我检查。例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一有关气候的内容时,就让学生对“我国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分析。首先让学生在对该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要求找出特定的等降水量线,接着笔者围绕这几条等降水量线让学生继续进行分析,找出每条等降水量线涵盖的地理范围以及地形特征,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图表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空间降水量分布情况以及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这一趋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还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
二、遵循教学规律,加强图表分析训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具备较高的图表分析能力。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较为有效的读图训练方法,即三阶段法。
第一阶段是看图,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表。笔者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在黑板上挂出一些地图,包括世界地图、气候图、地形图、区域规划图等等。如果没有现成的教学图表,笔者就在黑板上简略地进行描绘,确保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地图,加深他们对图表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解图,即教师围绕地图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图、分析地图。例如笔者在教学《大洲和大洋》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在黑板上挂出了“东西半球图”,然后围绕这幅图向学生指明哪一部分是东半球,哪一部分是西半球。七大洲四大洋分别代表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形状又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实物教学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第三阶段是绘图。学生只会读图而不会绘图不能说明其图表分析能力很高。学生应当做到心中有图,并且能将脑海中的图表形象地表现出来。为此,笔者在班上经常开展绘图比赛,让学生画出特定的图形,通过学生自评和班级评比选出最佳作品。实践表明,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灵活进行教学,提升学生读图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基本图表,同时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图表,深化对图表的认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图表的变通训练,可以通过改变图例或名称进行再认识,也可以运用已知图表解答新的图表。
例如必修一的教材上就有一幅很经典的“物质循环图”,笔者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就将该图的四个步骤“挖空”,然后让学生分别根据“热力环流”以及“水循环”两个角度进行填空练习。学生惊讶地发现同一幅图由于图例的不同,竟然可以表示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这样的训练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思考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类似的训练还有很多,例如笔者还经常让学生进行图文变换,即将原有的表格或文字转化成柱状图或者是饼状图,或是用文字将柱状图、扇形图等图表完整地表述出来。
另外,教师开展“化静为动”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较为陌生困难的问题形象展示出来再进行解答。例如笔者按照教材讲解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为此笔者进行灵活变通,将原来的静态图变成动态图,分别用红绿硬纸板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然后演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在地中海区域气压的交替变化情况。如此化静为动的方法让学生感触颇深,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时区和日界时的题目当中,解决了零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有关的东西时区的复杂问题。
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学生读图能力弱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树立好信心,在遵循一定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