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說:“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一个灵魂——师生双方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个哲人说过:“我们必须断定的也许应是,我们何以有价值,而不是我们如何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何以有价值?莎士比亚说:“上天生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火炬精神,便是老师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命更加充实;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健康地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同时,“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从而不断长智慧,长才干。
在课堂上,学生何以有价值?一个哲人说过:“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就是在教育的作用下,“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使自己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活得健康、活得主动、活得充实。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之才。在这个前提下,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从而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它人生的价值。
二、一条命脉——指导和训练“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要使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的“学会学习”上。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3.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可悲,我希望在将来我会让我们班因为有我而感到骄傲”。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片绿洲——构造和谐的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相融,课堂才有不竭之源。
1.师生关系的和谐。
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要有童心。如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再次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课本是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之方舟,教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与舟共谐。一是教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备课时要深入,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不会视课本为畏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语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无非是个例子,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就通过一个个“例子”来体现。要引导学生重视“导读”、读懂“导读”,从整体上把握一组课文的要求;要指导学生重视“预习”和读懂“预习”,按“预习”的提示预习课文;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懂得利用“思考·练习”题明确学习要求,按其所提示的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中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思考,有的放矢地学好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一个灵魂——师生双方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个哲人说过:“我们必须断定的也许应是,我们何以有价值,而不是我们如何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何以有价值?莎士比亚说:“上天生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火炬精神,便是老师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命更加充实;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健康地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同时,“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从而不断长智慧,长才干。
在课堂上,学生何以有价值?一个哲人说过:“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就是在教育的作用下,“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使自己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活得健康、活得主动、活得充实。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之才。在这个前提下,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从而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它人生的价值。
二、一条命脉——指导和训练“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要使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的“学会学习”上。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3.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可悲,我希望在将来我会让我们班因为有我而感到骄傲”。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片绿洲——构造和谐的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相融,课堂才有不竭之源。
1.师生关系的和谐。
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要有童心。如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再次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课本是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之方舟,教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与舟共谐。一是教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备课时要深入,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不会视课本为畏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语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无非是个例子,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就通过一个个“例子”来体现。要引导学生重视“导读”、读懂“导读”,从整体上把握一组课文的要求;要指导学生重视“预习”和读懂“预习”,按“预习”的提示预习课文;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懂得利用“思考·练习”题明确学习要求,按其所提示的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中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思考,有的放矢地学好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