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引企入校”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受益,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合作企业动力不足、教学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需要从精神层面、制度層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等由抽象到具体的四个层面采取措施,为该模式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职教育;引企入教;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而高技能的培养仅在教室里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实训场所的操练,通过实训环节来消化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缩短或消除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天堑,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基于对实训环节的刚性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引企入教”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应运而生,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师资,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等条件,采用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合作形式,实现“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边教学边生产,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其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
1.从学校角度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解决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模拟”转化为“实境”的问题,使实训教学直接嵌入生产实际,边学习边生产的挑战性与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的生产力在行业竞争的驱使下能够保持其先进性,使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企业规范化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由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人”,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教师能更便捷的深入生产一线,明确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大大提高“双师”素质。
2.从企业角度
企业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增加了生产场地、设施,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学生的加入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和人力成本,培养和造就了企业后备力量;教师充足的知识储备可为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提供技术指导,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企业勇于与学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责任感和担当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
3.从社会角度
学校、企业都是社会的构成细胞,校企合作的双赢结果自然使社会内在结构良性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质量强国梦想的实现。
由上可见“引起入教”模式的实施,使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这是该模式构建的初衷,也是该模式可以长期存在的根基所在。
二、高职院校“引企入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引企入教”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提出的确让高职院校耳目一新,但也必须看到该模式目前仍存在着若干问题,它们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引企入教”模式的作用发挥,压抑着该模式正能量的充分释放。
1.合作企业的动力不足。企业是经济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不变的追求,所以企业的行为具有趋利性。而与学校的合作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学生由不熟练到熟练需要耐心等待,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导致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2.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挑战性大。企业从自身利益素考虑,在人才培养上容易急功近利,这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培养观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企业的生产行为受市场影响变动性较大,而教学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导致理论与实际出现时差。
3.“双师型”教师短缺。一方面学校教师因数量有限往往分身乏术,另一方面教师实力上通常是理论胜于实践,而企业教师则是实践胜于理论,师资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
4.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一般情况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的考核主体,基本属于自我评价,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客观性,而评价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对人才培养的监督、引导作用的发挥。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烦恼”,唯有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会使“引企入教”的实训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三、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管理措施
在校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通常和其它因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纵揽全局,然后追根溯源,对症下药。经过分析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从精神层面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导向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为它提供的各种营养。从企业伦理的角度,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应有的觉悟和自觉的行为,而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但现实社会中往往是“校热企冷”,当务之急是唤醒企业的良知。对于事关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这只有形的手的干预,通过媒介、文化宣传、新闻、论坛等途径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多措并举,多元同步,形成舆论的包围圈,提升企业的觉悟,最终形成主动寻求合作的局面,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根据需要择优选取,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
2.从制度层面加强国家法律、政策环境的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观望等待只会错失良机,此时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等硬性推进,为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助一臂之力。可结合实际分两步走:在企业普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下,可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强制规定履行该职责,为此国家可配备一些补偿措施;若社会已初步形成该意识的话,可采用激励的方式,比如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授予荣誉称号等措施,在制度或政策的推动之下,企业会慢慢地将勇于付出、敢于担当的行为演变为一种习惯,这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形成。
3.从行为层面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
仅有合作意识只是一方面,优质高效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即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纵观“引企入教”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校企双方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双方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确定企业的使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凡事遵循“学校教学为主,企业生产为辅”原则,这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原则;其次,师资互训共建,教师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反之进行实践培训,使他们都能文善武,壮大师资队伍,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第三,校企共商企业教学与生产管理方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教学、生产并驾齐驱,避免责任的推卸。第四、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价。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校企合作委员会,由行业拔尖技术人员构成,对实训学生技能进行最终考评,确保考评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平性。
4.从成果层面上展示、宣传人才培养的成果
对“引企入教”中产生的成果比如学生技能的提升、生产的作品、获取的奖项;教师的科研成果、奖项;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利润水平等要大肆宣传,极力推广,制造声势,扩大影响,因为这是对“引企入教”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的有力证明,是对“引企入教”模式的肯定,也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鼓励,使“引企入教”中的校企合作进入良性的循环并渐入佳境。
以上从思想、制度、行为到成果四个层面的措施依次由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构建了一个学校、企业、政府共享共担的生态系统,保障着“引企入教”模式在现实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梁卿.论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一种教育经济学的解释[J].职教论坛,2014
金祝年.高职“引企入教”教学模式分析[J].广西教育,2010
作者简介:
徐奎玲(1972.09),女,山东招远,硕士,副教授,管理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引企入教;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而高技能的培养仅在教室里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实训场所的操练,通过实训环节来消化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缩短或消除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天堑,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基于对实训环节的刚性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引企入教”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应运而生,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师资,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等条件,采用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合作形式,实现“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边教学边生产,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其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
1.从学校角度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解决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模拟”转化为“实境”的问题,使实训教学直接嵌入生产实际,边学习边生产的挑战性与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的生产力在行业竞争的驱使下能够保持其先进性,使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企业规范化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由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人”,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教师能更便捷的深入生产一线,明确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大大提高“双师”素质。
2.从企业角度
企业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增加了生产场地、设施,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学生的加入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和人力成本,培养和造就了企业后备力量;教师充足的知识储备可为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提供技术指导,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企业勇于与学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责任感和担当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
3.从社会角度
学校、企业都是社会的构成细胞,校企合作的双赢结果自然使社会内在结构良性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质量强国梦想的实现。
由上可见“引起入教”模式的实施,使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这是该模式构建的初衷,也是该模式可以长期存在的根基所在。
二、高职院校“引企入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引企入教”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提出的确让高职院校耳目一新,但也必须看到该模式目前仍存在着若干问题,它们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引企入教”模式的作用发挥,压抑着该模式正能量的充分释放。
1.合作企业的动力不足。企业是经济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不变的追求,所以企业的行为具有趋利性。而与学校的合作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学生由不熟练到熟练需要耐心等待,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导致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2.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挑战性大。企业从自身利益素考虑,在人才培养上容易急功近利,这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培养观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企业的生产行为受市场影响变动性较大,而教学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导致理论与实际出现时差。
3.“双师型”教师短缺。一方面学校教师因数量有限往往分身乏术,另一方面教师实力上通常是理论胜于实践,而企业教师则是实践胜于理论,师资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
4.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一般情况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的考核主体,基本属于自我评价,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客观性,而评价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对人才培养的监督、引导作用的发挥。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烦恼”,唯有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会使“引企入教”的实训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三、高职院校“引企入教”的管理措施
在校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通常和其它因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纵揽全局,然后追根溯源,对症下药。经过分析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从精神层面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导向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为它提供的各种营养。从企业伦理的角度,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应有的觉悟和自觉的行为,而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但现实社会中往往是“校热企冷”,当务之急是唤醒企业的良知。对于事关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这只有形的手的干预,通过媒介、文化宣传、新闻、论坛等途径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多措并举,多元同步,形成舆论的包围圈,提升企业的觉悟,最终形成主动寻求合作的局面,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根据需要择优选取,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
2.从制度层面加强国家法律、政策环境的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观望等待只会错失良机,此时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等硬性推进,为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助一臂之力。可结合实际分两步走:在企业普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下,可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强制规定履行该职责,为此国家可配备一些补偿措施;若社会已初步形成该意识的话,可采用激励的方式,比如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授予荣誉称号等措施,在制度或政策的推动之下,企业会慢慢地将勇于付出、敢于担当的行为演变为一种习惯,这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形成。
3.从行为层面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
仅有合作意识只是一方面,优质高效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合作机制的建立,即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纵观“引企入教”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校企双方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双方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确定企业的使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凡事遵循“学校教学为主,企业生产为辅”原则,这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原则;其次,师资互训共建,教师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反之进行实践培训,使他们都能文善武,壮大师资队伍,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第三,校企共商企业教学与生产管理方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教学、生产并驾齐驱,避免责任的推卸。第四、实行第三方考核评价。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校企合作委员会,由行业拔尖技术人员构成,对实训学生技能进行最终考评,确保考评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平性。
4.从成果层面上展示、宣传人才培养的成果
对“引企入教”中产生的成果比如学生技能的提升、生产的作品、获取的奖项;教师的科研成果、奖项;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利润水平等要大肆宣传,极力推广,制造声势,扩大影响,因为这是对“引企入教”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的有力证明,是对“引企入教”模式的肯定,也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鼓励,使“引企入教”中的校企合作进入良性的循环并渐入佳境。
以上从思想、制度、行为到成果四个层面的措施依次由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构建了一个学校、企业、政府共享共担的生态系统,保障着“引企入教”模式在现实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梁卿.论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一种教育经济学的解释[J].职教论坛,2014
金祝年.高职“引企入教”教学模式分析[J].广西教育,2010
作者简介:
徐奎玲(1972.09),女,山东招远,硕士,副教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