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有烟花绽放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场绮丽而又冒险的梦,是一场奋不顾身的个人旅程,也是一个能再次松动你人生枷锁的契机,这就是考研。
  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考研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战斗。你需要自己搜集资料,安排复习规划,自己督促自己学习,自己照顾自己,你可能会变得逐渐与身边的人不太一样,可能还要面对周围人的质疑与嘲笑……
  为什么要考研?
  既然这条路这么难,为什么还要选择它?“意味着我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弥补高考时的遗憾。”“重新鼓起勇气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奔跑。”“因为考研是医学道路上必走的一步,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考研是我离开糟糕现状唯一可见可实现的路径”……许多人有不同的回答,梦想、改变、遗憾、现实等,都是选择考研的理由。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考研,我想说:“因为我还有想法,因为我还有不甘心,因为我想去的地方很远,想认识那些很厉害的人,想看看不一样的自己。”
  有一位长辈曾对外孙说过这样一段话:“人这一辈子,真正读书的机会是很少的,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看上去谁都可以读书,但能用来读真正的书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精力有时候更是有限。我希望你多读点书,除去就业、科研方面的考虑,我更希望你能获得一个读书阻力更小的环境,去真正地读一些书,尽可能读更多的真正的书,因为读书永远都是好事,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变的。”
  我深以为然,考研就是去更好的学校,遇见更优秀的人,安安静静地再读几年书。
  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
  选择考研,你付出了多大的勇气?
  考研这件事,有时候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放弃稳定的工作去考研,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已经不再年轻却还要考研。有些人做出考研这个选择,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勇气,旁人的质疑与不解、周围的嘲笑与冷眼都让这个选择变得无比艰难。
  父亲对我说过:“只要你想上学,愿意读书深造,我愿意为你负担这些费用。”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父亲,在我读书这方面一直很是支持。感动与愧疚,让我竟无以言表。
  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可这一路上的风雨,你要准备好万分的意志和勇气。
  为了考研,你有多拼?
  现在有太多人把考研妖魔化,其实,考研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我觉得整个过程更像是去西天取经,你不知道会在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但我们要相信,经文在西天,宝藏却在那九九八十一难里。每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增加,不努把力,我们很容易成为考研大军里的分母。我有一个朋友,北京某211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两年辞职考研。他没有回家,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小城租了一套房子,不用智能手机,不和他人联系,整整一年,直到最后考上研究生。
  也有网友说:“我每天六点起床,十二点睡觉。每天就是背书、刷题、刷题、刷题、背书……在自习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刷着一套又一套的试卷,做着一遍又一遍的题。”我觉得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我一度把它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每天不足六个小时的睡眠,两天用完一支中性笔,无数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乱跳的我们。当我穿过黑暗的黎明走向教学楼时,我在想,我是不是在透支生命?但命運给了我一巴掌,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果你想赢!”
  有太多人会问:“没考上怎么办?”
  我身边有太多太多的学长选择了“二战”,他们为了心中那团不曾熄灭的火,逼得自己在燃烧。每一个考研的人都知道:考研这个东西,只要你动了念头,除非你考上了,否则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放下。每每想起,你为它努力过、付出过,你会在一个不知名的闲来无事的下午回想起来并沉默良久,为之动容,甚至会在某个失眠的夜里泪流满面。因为“考研”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作梦想。人一旦有了梦想,就再也不能满足于在地上爬!如果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年纪,不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我以后就要用大把时间去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过了这么久,我终于走在了这条路上。我也怀疑过、动摇过,甚至想要放弃过……可是为了想去的远方,想去体验自己不曾有过的生活,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我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慢慢地、慢慢地到达那盛放的终点。
  在考研这条路上,我们都一样迷茫过、彷徨过、崩溃过……但我们也在最好的青春疯狂过、执着过、拼命过……有些难挨的岁月总要一个人熬过去,可考研不过是一场携带热爱的奔赴!
  这是一条望不见尽头的路,我们拖着沉重的行囊,一步一步地丈量,期待着终点处有盛大的烟花为我们绽放!
  这长路漫漫,你独自一人要掌灯前行!
  (作者系河南警察学院2018级侦查学专业学生)
其他文献
最近,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诺贝尔奖科学家最多的盛会,为亚洲之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些拥有“世界最强大脑”的大咖、大腕中,有一个来自上海的15岁女孩,她就是谈方琳。  谈方琳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老师,受他影响,谈方琳从小就喜欢数学。  上小学后,因为数学成绩很突出,谈方琳在父母的建议下,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的补习班
从小我的学习成绩就不太好。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来算去,正确的没有几个;汉语拼音学来学去,很久才认全;就连音乐这样的美育课程,我都能因为五音不全而被老师批评。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天赋极差的我像只无惧无畏的独角兽,即便每天如此糟糕,仍旧乐观地和自己暗暗较劲,还偷偷地认为自己就是最强大的勇士。  长大一点儿以后,我开始慢慢地看清了整个世界。小学算是勉勉强强过关,而初中的我却把笨拙的模样表现得更为明显,该不懂的
我总是坚定地认为文物鉴定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技术,需要不断地锻炼,任何人离开这一领域时间过长,技术就会生疏,判断力就会下降。人不是神,不能先知先觉,所有知觉都是学习来的,敏感的知觉都是刻苦锻炼而成的。这不局限于文物鉴定领域,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所以,我每个月再忙,也会抽出至少一天的时间向社会开放鉴定,目的就是保持与社会的交流,观察社会相关领域的动态,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这有点儿像健身,持之以
理想与现实的冲撞或许是我们这代年轻人都要面对的迷思。身在南方小城,虽说不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但面对日新月异又浮躁不已的大环境,我内心的自我怀疑越发频繁和强烈。  与记者前辈聊天时,我打趣他道:“工资涨了没?”他羞愧地告诉我,工作十年,工资水平依然没达到勉强小康的标准,虽然被称为“无冕之王”,但那只是口头称号而已。  前辈出生于1966年,他曾告诉我,不可劝退的新闻理想才是可能实
在自然界,潜伏是掠食性动物的拿手好戏。  我想“潜伏”这个词,倘若用到鱼身上,也许算是回归本义。鱼潜水中,游着或伏着,应是鱼类的常态。潜伏其实也是某些掠食性鱼类的生存本能:找一个隐蔽的,便于观察、突袭处所,潜伏下来,静待目标出现,然后伺机做出致命一击。  淡水鱼类中,鲈和鳜均属于水中的潜伏者,其中鳜最典型。鳜鱼又称桂鱼,头尖口大,牙齿锐利,背隆起,背鳍发达,披一身黑点豹纹,长相凶悍,是典型的掠食性
周末,我和好友一起去了莱州的小草沟,这里以观赏银杏叶而闻名,满地的银杏叶营造了一种无比浪漫的气氛。只是望着不远处烟雾缭绕的屋舍,我不禁在想,这满地金黄的浪漫究竟是一地鸡毛生活的调剂,还是奢望?  或许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诗和远方,我们厌倦了眼前的苟且,于是来了个暂时躲避。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这般浪漫的情景,于是我们不顾旅途劳累,想让这里的清风明月涤荡一下我们疲惫麻木的心灵。那么,对于这些村民们而
去年整个春天,我都陷在一个问题里——我该如何与我的大学时代告别?  毕业季是一坛酒,还未拆封,味道已经渗透空气。我的心是春阳下的树梢,总是蠢蠢欲动,我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比如流泪。可怎么哭才好呢?像所有青春电影那样,一边泪流一边咆哮,将书本撕成一只只白鸽抛向天空?或者做一回偶像剧女主角,哭得梨花带雨,我见犹怜?我睁大眼睛,抿紧嘴巴,把所有伤心的情节在心里回放无数遍,眼睛却始终干燥如烈日。  从校长
3月1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中国地大物博,植被丰富,热爱大山大河的中国人,连探测器登月都会不忘记带点种子,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每一株树苗的喜爱。在植树节时,有人拿起了铁锹,身体力行地为祖国绿化作出贡献;有人拿起了手机,在蚂蚁森林洒下一片绿荫,大家都在身体力行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915年,为了改善中国林业不兴的窘境,林学家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人上书北洋农商部长周自齐,希
1  高一开学报到的那天,我避开高峰时段提早来到自己的班级注册学籍、搬放书本,并领取各种证件,可是在签名的时候,我从花名册的第一个名字开始看起,直到最后才找到自己的名字。那一刻的我瞬间涨红了脸,连忙在花名册的底部方框内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歪歪扭扭的字迹仿佛荒凉的秋风吹动着枯草, 没有丝毫生机。我当然知道自己是以最后一名考进高中的,理应是班级最后一名,但看到那个最底端的名字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有些
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  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