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和鼓膜置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年内疾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听力改善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6);B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优于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臨床疗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耳内镜下;鼓膜置管;鼓膜穿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二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为分泌性中耳炎高发群体,也是引起儿童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及工作,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不可逆性耳聋[1]。手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手段,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术是临床最常用的两种术式[2],此次研究我院对两种舒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2~63岁,平均年龄(25.91±4.23)岁,病程3个月~42个月,平均病程(20.49±4.96)个月,单耳患病21例,双耳患病9例;B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25.63±4.56)岁,病程3个月~44个月,平均病程(21.09±5.33)个月,单耳患病22例,双耳患病8例,两组患者资料平衡性良好(P>0.05)。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结合患者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②经激素、减充血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保守治疗后无效的患者。③患者(或家属)均在实验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鼻咽部位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
1.2方法
A组患者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患者取坐位,患耳面向术者,对耳廓、耳周及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清除外耳道的耵聍,使用1%丁卡因对患者外耳道麻醉15min,使用2ml或5ml的注射器连接斜面7号穿刺针,在耳内镜引导下,于鼓膜前下方或正下方刺入鼓室,抽吸液体,吸尽为止。若液体呈糊状或黏液状,不易吸出,可使用电动负压吸引器进行抽吸,但负压不可过大,液体吸尽后缓慢注入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手术结束后消毒棉球暂时封闭患者外耳道,防止外源性感染。
B组患者进行内耳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患耳向上,对外耳道消毒铺巾,选择局部麻醉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选择全身麻醉),在耳内镜的引导下,于患者鼓膜前下方作一放射性或弧形切口,使用微型吸引器将鼓室内的液体吸尽,缓慢注入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将哑铃型硅胶鼓膜通气管前端一侧置入切口内,尾端留置于鼓膜外,使通气管嵌于鼓膜切口上,手术结束后消毒棉球暂时封闭患者外耳道,防止外源性感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术后6个月患者鼓膜通气管为自行脱落的患者,在确保其他症状正常的前提下,可将通气管取出,或患者自觉听力恢复、渗液消失可将通气管取出。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年内疾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听力改善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疗效:①治愈: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完全消失,听力水平恢复正常,CT检查无异常。②显效: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纯音测听气导下降20dB以上。③好转: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有所减轻,纯音测听气导下降10~20dB。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项目改善,纯音测听气导下降不足10dD。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并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率(%)进行x2检验,95%为可信区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6)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均得到显著改善,B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以消除咽鼓管通气障碍和清除中耳积液为主要原则,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和鼓膜置管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常用手术方式,受到广大患者及耳科医生的广泛认可[3]。在内耳镜的辅助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病变及解剖细微结构,鼓膜置管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留置通气管后能够逐步排出患者鼓室的液体,可长时间保证鼓室内外气压的平衡,有助于患者咽鼓管功能的恢复[4],并且留置通气管还能够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有效促进纤毛运动,能够减少鼓室积液,预防患者疾病的复发,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听力功能的恢复[5]。鼓膜穿刺术需要将针头插入鼓室,由于鼓室内有听骨链、窝窗、前庭窗等重要结构,操作过程中以及出现鼓膜撕裂、侧壁出血等症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对医师操作要求更高[6],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的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与鼓膜穿刺术进行比较,鼓膜置管术操作更加简便,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临床疗效更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优于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曲晓娟,申昕.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0):58+60.
[2]叶贝华,傅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009(001):190-193.
[3]戴胜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5):33.
[4]叶贝华,傅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009(001):190-193.
[5]黄建晖,江蓉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02):139-140.
[6]姜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与耳内镜下穿刺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5(03):57-59.
关键词:耳内镜下;鼓膜置管;鼓膜穿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二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为分泌性中耳炎高发群体,也是引起儿童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及工作,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不可逆性耳聋[1]。手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手段,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术是临床最常用的两种术式[2],此次研究我院对两种舒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2~63岁,平均年龄(25.91±4.23)岁,病程3个月~42个月,平均病程(20.49±4.96)个月,单耳患病21例,双耳患病9例;B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25.63±4.56)岁,病程3个月~44个月,平均病程(21.09±5.33)个月,单耳患病22例,双耳患病8例,两组患者资料平衡性良好(P>0.05)。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结合患者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②经激素、减充血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保守治疗后无效的患者。③患者(或家属)均在实验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鼻咽部位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
1.2方法
A组患者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患者取坐位,患耳面向术者,对耳廓、耳周及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清除外耳道的耵聍,使用1%丁卡因对患者外耳道麻醉15min,使用2ml或5ml的注射器连接斜面7号穿刺针,在耳内镜引导下,于鼓膜前下方或正下方刺入鼓室,抽吸液体,吸尽为止。若液体呈糊状或黏液状,不易吸出,可使用电动负压吸引器进行抽吸,但负压不可过大,液体吸尽后缓慢注入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手术结束后消毒棉球暂时封闭患者外耳道,防止外源性感染。
B组患者进行内耳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患耳向上,对外耳道消毒铺巾,选择局部麻醉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选择全身麻醉),在耳内镜的引导下,于患者鼓膜前下方作一放射性或弧形切口,使用微型吸引器将鼓室内的液体吸尽,缓慢注入地塞米松溶液进行清洗。将哑铃型硅胶鼓膜通气管前端一侧置入切口内,尾端留置于鼓膜外,使通气管嵌于鼓膜切口上,手术结束后消毒棉球暂时封闭患者外耳道,防止外源性感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术后6个月患者鼓膜通气管为自行脱落的患者,在确保其他症状正常的前提下,可将通气管取出,或患者自觉听力恢复、渗液消失可将通气管取出。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年内疾病复发情况、治疗前后听力改善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疗效:①治愈: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完全消失,听力水平恢复正常,CT检查无异常。②显效: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纯音测听气导下降20dB以上。③好转:患者耳痛、耳鸣等症状有所减轻,纯音测听气导下降10~20dB。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项目改善,纯音测听气导下降不足10dD。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并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率(%)进行x2检验,95%为可信区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6)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均得到显著改善,B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以消除咽鼓管通气障碍和清除中耳积液为主要原则,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和鼓膜置管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常用手术方式,受到广大患者及耳科医生的广泛认可[3]。在内耳镜的辅助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病变及解剖细微结构,鼓膜置管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留置通气管后能够逐步排出患者鼓室的液体,可长时间保证鼓室内外气压的平衡,有助于患者咽鼓管功能的恢复[4],并且留置通气管还能够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有效促进纤毛运动,能够减少鼓室积液,预防患者疾病的复发,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听力功能的恢复[5]。鼓膜穿刺术需要将针头插入鼓室,由于鼓室内有听骨链、窝窗、前庭窗等重要结构,操作过程中以及出现鼓膜撕裂、侧壁出血等症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对医师操作要求更高[6],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的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骨导、气导检测值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与鼓膜穿刺术进行比较,鼓膜置管术操作更加简便,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临床疗效更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优于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曲晓娟,申昕.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0):58+60.
[2]叶贝华,傅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009(001):190-193.
[3]戴胜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5):33.
[4]叶贝华,傅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009(001):190-193.
[5]黄建晖,江蓉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02):139-140.
[6]姜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与耳内镜下穿刺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5(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