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至今,广东高考实行理综合卷的模式已4年。4年里生物部分的试题,从知识点的分布、学科的综合性、考查学生的理解、实验探究、获取信息、综合运用等能力测试,有不断的完善和凸显。笔者就“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大考点,分析2010—2013年,广东高考生物卷如何考查及每一年的变化和发展,寻找规律和备考策略。
一、 总体概况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考点分布在II卷的26题,考查过程、条件和场所。2010、2013结合生态考察,2011、2012结合“细胞增殖、分化”、“植物细胞工程”“生态工程的原理”考查,体现了学科综合的主导思想。同时题目有大量的图表信息和不同的新情境,凸显获取信息等综合能力。
二、题目背后的潜在规律和解决策略
(一)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考纲要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大综合考点多,题目只能在突出主干的前提下将知识综合化,一题多考点,出现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等多角度联系。2010-2013年的26题,此特点明显清晰,如图:
复习过程中,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章节小综合、小联系中渗透模块大综合、大联系。分“织网—用网—补网” 三步走。
织网—建立核心概念的内涵(横向联系)、外延(纵向联系)
用网—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
补网—考纲为纲,课本为本,补充在“用网”过程中发现的缺漏,建构科学、完善的网络
(二)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识图、析图的能力
图表中项目增多,关系复杂,从设置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发展到一个自变量、多个因变量,到两个自变量、多个因变量,要求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处理能力越来越高,所以教学中做好以下三点。
1.见识各种图,如曲线图、柱形图、示意图、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格。
2. 设置多组数据、多个图像,训练学生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思路寻找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从题干纷繁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三)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考纲要求“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近四年的26题设置的情境材料越发新颖,对“埋头题海”的考生可谓是一大挑战。2010年是碳循环,易入手。2011年是蝴蝶兰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状况。学生没有接触过长期干旱条件下植物如何生存,会发生什么相关的生理作用,易被习惯性思维干扰。2012年是分析荔枝叶片的发育过程,平常的模拟训练只是分析植物某器官某阶段的发育状况,植物整个发育过程极少涉及,加之没有生活经验,考生拿到材料,无从下手。其中第二小题出现了“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的情境,要考虑三个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密闭,考生在审题时会忽略这些情境。2013年更是出现了“生物质炭”、“PAHs”等非主流的专业名词,让学生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纠结感。考生们反复读题都可能会觉得:“这出题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看到答案时,都会恍然大悟。
无论设置怎样的情境,背后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是不变的,要教会学生抓住题干给予的特殊条件,而特殊条件在题干中多以条件状语的形式出现。如2011年“长期干旱条件下”,2012年,“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读懂条件状语隐含的信息,结合题干所给各类信息,看图说话,理解图表的数字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关系,图文转换、图图转化, 即可答对。
(四)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综合运用能力是对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要求解决自然和生活中的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如2010,年,26(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改造蓝藻细胞葡萄糖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以解决开发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等社会问题; 2011年,26(2)解决栽培蝴蝶兰所需条件的农业生产的问题。2013年26(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物质炭”改良污泥,降低“PAHs”增加量等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无论是哪种问题,其生物学原理、理论都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加强课本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重视并充分运用课本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技能训练”、课后练习的“拓展题”、“思维拓展题”。
纵观2010-2013年的26题,体现了高考的三个维度:核心知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试题情境—科技、生活、社会、生产。试题具“稳定性、开放性、情境化”等特点,呈“难度增加、信息增多”等变化趋势。平常训练中围绕着三个维度进行,让考生平常“多流汗”、才可在考场上“少流血”,为理综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 总体概况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考点分布在II卷的26题,考查过程、条件和场所。2010、2013结合生态考察,2011、2012结合“细胞增殖、分化”、“植物细胞工程”“生态工程的原理”考查,体现了学科综合的主导思想。同时题目有大量的图表信息和不同的新情境,凸显获取信息等综合能力。
二、题目背后的潜在规律和解决策略
(一)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考纲要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大综合考点多,题目只能在突出主干的前提下将知识综合化,一题多考点,出现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等多角度联系。2010-2013年的26题,此特点明显清晰,如图:
复习过程中,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章节小综合、小联系中渗透模块大综合、大联系。分“织网—用网—补网” 三步走。
织网—建立核心概念的内涵(横向联系)、外延(纵向联系)
用网—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
补网—考纲为纲,课本为本,补充在“用网”过程中发现的缺漏,建构科学、完善的网络
(二)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识图、析图的能力
图表中项目增多,关系复杂,从设置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发展到一个自变量、多个因变量,到两个自变量、多个因变量,要求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处理能力越来越高,所以教学中做好以下三点。
1.见识各种图,如曲线图、柱形图、示意图、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格。
2. 设置多组数据、多个图像,训练学生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思路寻找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从题干纷繁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三)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考纲要求“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近四年的26题设置的情境材料越发新颖,对“埋头题海”的考生可谓是一大挑战。2010年是碳循环,易入手。2011年是蝴蝶兰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状况。学生没有接触过长期干旱条件下植物如何生存,会发生什么相关的生理作用,易被习惯性思维干扰。2012年是分析荔枝叶片的发育过程,平常的模拟训练只是分析植物某器官某阶段的发育状况,植物整个发育过程极少涉及,加之没有生活经验,考生拿到材料,无从下手。其中第二小题出现了“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的情境,要考虑三个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密闭,考生在审题时会忽略这些情境。2013年更是出现了“生物质炭”、“PAHs”等非主流的专业名词,让学生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纠结感。考生们反复读题都可能会觉得:“这出题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看到答案时,都会恍然大悟。
无论设置怎样的情境,背后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是不变的,要教会学生抓住题干给予的特殊条件,而特殊条件在题干中多以条件状语的形式出现。如2011年“长期干旱条件下”,2012年,“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读懂条件状语隐含的信息,结合题干所给各类信息,看图说话,理解图表的数字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关系,图文转换、图图转化, 即可答对。
(四)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综合运用能力是对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要求解决自然和生活中的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如2010,年,26(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改造蓝藻细胞葡萄糖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以解决开发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等社会问题; 2011年,26(2)解决栽培蝴蝶兰所需条件的农业生产的问题。2013年26(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物质炭”改良污泥,降低“PAHs”增加量等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无论是哪种问题,其生物学原理、理论都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加强课本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重视并充分运用课本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技能训练”、课后练习的“拓展题”、“思维拓展题”。
纵观2010-2013年的26题,体现了高考的三个维度:核心知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试题情境—科技、生活、社会、生产。试题具“稳定性、开放性、情境化”等特点,呈“难度增加、信息增多”等变化趋势。平常训练中围绕着三个维度进行,让考生平常“多流汗”、才可在考场上“少流血”,为理综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