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鄙人和焕生在电话中神交已久!其实相识相知,却是从任丘一马路边开始的,说来还真有点贻笑大方。
戊子孟冬,从渝赴京公干。顺便拜望旧时老友。那天暖阳融融,受友相邀登门拜访后即便告辞。焕生返家听说我刚走不久,急忙随夫人骑车匆匆撵来气喘嘘嘘地与我相见,老远跳下车就热情相呼,真是一见如故,着实令我感动。初见焕生,便印象鲜明:他身材魁梧、谈吐直爽、精明干练、文质彬彬。或许是乐于书法的缘故,虽入天命之年,但岁月的烙印并未驻留在他的脸上,唯独凭添的是更多的儒雅,给人的印象如同其书法那样平和可近,朴实厚道中带出几分谦和。不一刻,竟与他有了相见恨晚之感。憾因公务在身,不能久叙,只得惺惜相别。
西汉文学家杨雄道:“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字如其人,古人早有定论,诚如斯言。焕生1957年1月生于河北清苑。燕赵大平原的气度陶冶了他坦荡的胸怀,太行山的热土铸就了他豪放的性情。参加工作后,岗位虽几经变换,但对古老的书法艺术却一直情有独钟。
焕生的学书之路,可见其自述:“年过而立,始习书法。书兴起时,能挥毫千百字;恨功力浅薄,又常教墨池生尘。总乐观地预测:耄耋之年,也许能混个大器晚成。”焕生33岁那年开始拿起毛笔,先从唐楷入手,研习颜欧和魏碑;继习二王行书《圣教》、《兰亭》以及宋四家及明清行草。他认为,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只有提高线条质量才能抒情达意。为锤炼线条,从6年前他又开始了对篆隶的研习。他大量购帖,搜集资料,以两周金文为切入点,上习甲骨,探求字源;下习小篆,观其流变;在《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等鼎彝铭文上用功尤勤。
习篆,首先遇到的是识篆之难。把篆书尤其是甲骨、金文称之为“天书”,一点也不为过。焕生边临习这些鼎彝铭文,边像小学生识字般苦“啃”《说文解字》,以求弄懂铭文内容。此间,他遍交书界师友,虚心请教,先后结识书界名家张继、于恩东、张铁甲等先生,得到诸家的指点与赞誉。他还践行“读书、行路”的古训,游历名山大川,出入古今碑林,揣其艺术精髓,窥其内在之妙,并同时阅读相关书论,研习中国古典诗词。林语堂先生所谓苦学不如巧学,正印证了焕生对书法艺术不可移志的执着悟性。斗转星移,他甘守寂寞,笔耕不息,孜孜不倦地读古帖,摹名碑,研习、借鉴、汲纳经典名作的用笔、结构、章法与神韵,终于在篆隶创作上显现出自己的面貌。观其篆书作品,章法秀丽典雅,结字收放自如,用笔遒劲沉着,静穆中带雄浑,秀美中不失古朴。正如大家所评:“师古而不泥古。出于传统,又有个性追求。且文字内容全部自撰,在当今篆书作者中实属难得。”观其隶书,以汉碑为基,以清隶为貌,又稍掺简牍笔意,奇趣横生。既有篆隶的高古之气,又不失隶书法度,在庄重中透露出潇洒飘逸的书写味道和时代之韵。虽尚未尽如人意,但其追求的“古意、隶法、草情”已得到展现。
在学习书法上,焕生一直主张从传统入手,深入经典;必须选好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展现个性风貌;同时还应学习文史哲,拓展字外功。他认为:书艺博大精深,有志者须持恒心,做到智行两尽。学习书法就是不断修炼的过程。纵览古今,概莫能外。正因为此,他不但醉心于古文字学习,从字源及文字演变上下功夫,还坚持古典诗词的创作,用以参展参赛,并有几十首诗词楹联发表、获奖。
正是多年来的博学广取,厚积薄发,焕生近年来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还担任着河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评级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华北油田书协秘书长,其书法作品除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赛外,还数次在石油系统、河北省书展中获奖。作品多次在专业报刊发表和结集出版,并被毛主席纪念堂和一些博物馆收藏,并有多篇书论见于《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报刊。
焕生奉行习书作人的观点,常怀感恩之心。他曾先后为唐山孤儿院、患病书友、地震灾区等义捐作品,并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书家义务写春联活动。2007年他被中国书协授予“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石油书协授予德艺双馨“石油书法家”荣誉称号。
他自1997年担任华北油田书协秘书长以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上下努力,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业余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改变了华油职工书法作品近3年来无人上国展的状况,并逐项填补了各项书展的空白,从而让中石油书法界为之振奋,使行业整体书法水平得以提高。
在勤于笔耕的同时,他以关心青少年成长为己任,积极投入书法艺术教学,其教学与艺术成果斐然,历获“优秀教师”等称号及诸多奖项奖励。在他的悉心指导、严格培养下,所带弟子中迄今已有上百人在全国和省部级书赛中入展并获奖,2008年在北京奥委会组织的“迎奥运”全国青少年书画比赛中,取得了2金17银17铜的好成绩,同时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寄情翰墨亦前缘,功性双修法自然。奋笔当戈三退日,不教皓首叹流年”。焕生这首诗,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作为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实力派书家,他仍清醒地认识到,前面的路还很长。如今,除做好本职工作外,焕生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在家便埋头宣纸堆中,在书案前则一站就是三四小时,贤惠的夫人也常在一旁笔墨伺候,俨然一副伉俪笔耕不辍图。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艺术的道路上,焕生永远不会自谓其高。他的书法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艺术风格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山外青山楼外楼,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冀中平原,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责任编辑 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