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创新是欠发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提。针对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瓶颈”问题,探索从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环境机制,构建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和市场保护机制,强化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自主创新 障碍 对策
当前,着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在欠发达地区,创新意识缺失、技术力量薄弱、科技人才聩乏等现实问题却严重制约着企业迈向创新的步伐。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自主创新制约“瓶颈”,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摆脱后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梦魇,越来越成为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自主创新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在理论界形成一种共识,即自主创新属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专利,欠发达地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孰不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自主创新活动更加具有其现实意义。
1.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摆脱“悲伤曲线”。美国学者Rappaport、Halevi等人研究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发达国家和地区总是生产复杂产品,而且是趋向于发展产业链两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营销与研发功能,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而后进地区由于在营销和研发上不占有竞争优势,只能发展居中的低附加值的制造功能,形成所谓的“悲伤曲线”。这种经营困境不仅造成欠发达地区大量的资源消耗,而且带来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和价值链中越来越少的分红,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拉越大。在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要想跳出发展中的“悲伤曲线”实现超越,就不能寄期望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扩散,而要自己从事创新活动,自己掌握创新成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微笑曲线”。
2.突破渐进性创新困境,提升自主技术水平。传统技术追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是技术创新的“跟随者”,需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然后创新。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之上的渐进性模仿创新。然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封闭经济”基础上的,在当前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跨国公司时时面临着面对面的竞争,已经很难有时间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走完,渐进性创新往往中途夭折,陷入困境。即使有少数取得了成功,因技术创新中的领先者占有大量缄默知识,引进者仍然要跟随先发者的技术路径,陷入对先发者的技术依附。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出售技术的动力大幅降低,已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先进技术,技术引进大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建立起新的缄默知识范式,获得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控制。
3.发挥后来者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传统观念认为面对新兴技术的高开发风险,企业应该采取快速跟随者战略。而在当今技术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科技所形成的市场呈现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的特性,使得领先创造者可以拉开与跟随者的市场差距,跟随者战略的风险反而远远高于领先创新者。技术开发的“后来者优势理论”则表明,后来者在新兴技术自主开发和应用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四种机会:即由新技术开发的低进入壁垒和知识溢出效应形成的学习性机会,相对于领先企业开发和使用新技术动力不足形成的动力性机会,相对于领先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新技术上存在的组织性和文化性障碍所形成的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企业可以利用机会在新兴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进而利用创新独有的链式反应,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使得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障碍分析
1.创新主体缺失。目前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创新主体缺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欠发达地区企业长期以来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薄弱,难以承担起主导创新角色;二是政府科研机构转制改革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利主体,热衷于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三是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没能融入地方创新活动中去,创新资源未得到发挥。
2.创新人才聩乏。造成创新性人才聩乏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因地区经济落后,促使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回流人才较少;二是现有人才分布不合理,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及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知识性人才严重缺乏;三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较晚,尚无人才积累和储备。
3.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商品化、产业化,创新成果只有应用于产业化经营,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创新的目标。而目前欠发达地区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却有很大比例的技术成果没有得到应用,专利技术实施率不足10%,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比例仅为10%~15%,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造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成果商品化和产业规模化两个阶段出现资金断层,无力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据统计,发达国家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经费的比例是1∶10∶100,我国则为1∶1.1∶1.5,欠发达地区更低。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资源浪费,创新动力下降,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共性技术供给聩乏。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它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技术平台。由于共性技术既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商业上的独占性,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呈现政府和企业都不供给的局面。共性技术的缺失,导致企业技术学习难度加大,技术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甚至成为创新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5.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对于企业个体而言,技术创新的现状是由历史造成的,而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又将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从而使技术创新只在既定的轨迹上进行累积,形成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欠发达地区因为创新活动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受困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和知识转移的黏滞性,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引进和模仿他人技术形成自己的创新知识积累,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6.商业化劣势。一是由于技术创新中的领先者占有大量缄默知识,掌握着缄默知识范式,形成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控制,后来者技术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领先者,形成“后发者劣势”;二是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学习过程,经验和品牌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存在转换成本,导致明显的“先行者优势”;三是技术商业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正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难以解开的结。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欠发达地区必须要走自己的自主创新道路。其所需时间的长短、成本的高低和过程的曲折程度,主要取决于能否建构适合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环境机制,使得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应用。
1.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度对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的持续积极作用被西方学者看作是推动西方国家走向创新和富裕之路的主要力量。引导和促进社会群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而通过项目和服务能够支持的群体数量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时效也是有限的,只有政策支持才具备广泛性和持续性,才能真正调动千千万万的群体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欠发达地区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当前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利弊得失,尽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定激励自主创新意愿的法规,培育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环境,加大群体自主创新的压力,从而推进自主创新活动。
2.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摆脱创新中的单纯技术导向倾向,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实现创新的目标。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企业文化,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鉴于当前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在创新中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路线,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联合进行创新活动。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互惠互利、自主联合的原则, 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稳定持续地开展竞争领域的技术研发。三是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起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3.完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共性技术创新供给体系有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共性技术的研究与供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只负责鼓励和引导;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共性技术研究主要依托政府动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计划或政策主动牵头,实行官产学研结合。针对欠发达地区共性技术缺失、企业供给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建议借鉴日韩模式,地方政府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积极引导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供给。政府可通过制定共性技术规范,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合作框架,为各方提供技术合作的基础平台;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提供部分开发资金,吸引产学研投入技术研发;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确定一批地方自主研发的“瓶颈”技术,由政府投资组织实施,重点突破,以提升共性技术平台水准;通过对共性技术扩散和转化的介入,解决共性技术转移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4.构建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项目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欠发达地区应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积极构建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为创新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一是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发挥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作用,促进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形成和循环机制;二是出台扶持创业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地方性规章,支持中小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三是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创新资金投资风险,吸引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
5.建立市场保护机制。针对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商业化劣势问题,政府部门应利用“宏观的手”进行调控,建立市场保护。一是充分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通过制定本地市场的产品规范,设置竞争产品的市场进入障碍,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意愿,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二是在引进项目上严格把关,凡是地方能自主开发的技术尽可能不予引进,引进外资和技术要以不损害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为前提;三是在政府采购上优先购买本地创新产品,承担新技术产品开发初期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引发市场后续需求,保障企业创新投资的回收。
6.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欠发达地区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突破: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创新体系,促进全社会创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在企业中设立财政拨款人员编制吸引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回流;三是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应用策略联盟,与优秀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外部人才资源参与本地科技创新;四是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引进尖子人才和领军科学家,早日占据科学前沿,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获得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常勇:科技创新与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4):1~7
[3]任锦鸾,吕永波等: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4]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自主创新 障碍 对策
当前,着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在欠发达地区,创新意识缺失、技术力量薄弱、科技人才聩乏等现实问题却严重制约着企业迈向创新的步伐。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自主创新制约“瓶颈”,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摆脱后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梦魇,越来越成为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自主创新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在理论界形成一种共识,即自主创新属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专利,欠发达地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孰不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自主创新活动更加具有其现实意义。
1.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摆脱“悲伤曲线”。美国学者Rappaport、Halevi等人研究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发达国家和地区总是生产复杂产品,而且是趋向于发展产业链两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营销与研发功能,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而后进地区由于在营销和研发上不占有竞争优势,只能发展居中的低附加值的制造功能,形成所谓的“悲伤曲线”。这种经营困境不仅造成欠发达地区大量的资源消耗,而且带来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和价值链中越来越少的分红,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拉越大。在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要想跳出发展中的“悲伤曲线”实现超越,就不能寄期望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扩散,而要自己从事创新活动,自己掌握创新成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微笑曲线”。
2.突破渐进性创新困境,提升自主技术水平。传统技术追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是技术创新的“跟随者”,需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然后创新。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之上的渐进性模仿创新。然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封闭经济”基础上的,在当前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跨国公司时时面临着面对面的竞争,已经很难有时间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走完,渐进性创新往往中途夭折,陷入困境。即使有少数取得了成功,因技术创新中的领先者占有大量缄默知识,引进者仍然要跟随先发者的技术路径,陷入对先发者的技术依附。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出售技术的动力大幅降低,已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先进技术,技术引进大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建立起新的缄默知识范式,获得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控制。
3.发挥后来者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传统观念认为面对新兴技术的高开发风险,企业应该采取快速跟随者战略。而在当今技术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科技所形成的市场呈现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的特性,使得领先创造者可以拉开与跟随者的市场差距,跟随者战略的风险反而远远高于领先创新者。技术开发的“后来者优势理论”则表明,后来者在新兴技术自主开发和应用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存在四种机会:即由新技术开发的低进入壁垒和知识溢出效应形成的学习性机会,相对于领先企业开发和使用新技术动力不足形成的动力性机会,相对于领先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新技术上存在的组织性和文化性障碍所形成的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企业可以利用机会在新兴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进而利用创新独有的链式反应,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使得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障碍分析
1.创新主体缺失。目前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创新主体缺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欠发达地区企业长期以来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薄弱,难以承担起主导创新角色;二是政府科研机构转制改革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利主体,热衷于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三是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没能融入地方创新活动中去,创新资源未得到发挥。
2.创新人才聩乏。造成创新性人才聩乏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因地区经济落后,促使本地生源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回流人才较少;二是现有人才分布不合理,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及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知识性人才严重缺乏;三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较晚,尚无人才积累和储备。
3.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商品化、产业化,创新成果只有应用于产业化经营,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创新的目标。而目前欠发达地区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却有很大比例的技术成果没有得到应用,专利技术实施率不足10%,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比例仅为10%~15%,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造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成果商品化和产业规模化两个阶段出现资金断层,无力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据统计,发达国家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经费的比例是1∶10∶100,我国则为1∶1.1∶1.5,欠发达地区更低。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资源浪费,创新动力下降,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共性技术供给聩乏。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它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技术平台。由于共性技术既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商业上的独占性,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呈现政府和企业都不供给的局面。共性技术的缺失,导致企业技术学习难度加大,技术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甚至成为创新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5.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对于企业个体而言,技术创新的现状是由历史造成的,而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又将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从而使技术创新只在既定的轨迹上进行累积,形成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欠发达地区因为创新活动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受困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和知识转移的黏滞性,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引进和模仿他人技术形成自己的创新知识积累,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6.商业化劣势。一是由于技术创新中的领先者占有大量缄默知识,掌握着缄默知识范式,形成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控制,后来者技术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领先者,形成“后发者劣势”;二是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学习过程,经验和品牌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存在转换成本,导致明显的“先行者优势”;三是技术商业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正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难以解开的结。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欠发达地区必须要走自己的自主创新道路。其所需时间的长短、成本的高低和过程的曲折程度,主要取决于能否建构适合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环境机制,使得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应用。
1.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度对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的持续积极作用被西方学者看作是推动西方国家走向创新和富裕之路的主要力量。引导和促进社会群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而通过项目和服务能够支持的群体数量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时效也是有限的,只有政策支持才具备广泛性和持续性,才能真正调动千千万万的群体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欠发达地区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当前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利弊得失,尽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定激励自主创新意愿的法规,培育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环境,加大群体自主创新的压力,从而推进自主创新活动。
2.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摆脱创新中的单纯技术导向倾向,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实现创新的目标。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企业文化,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鉴于当前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在创新中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路线,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联合进行创新活动。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互惠互利、自主联合的原则, 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稳定持续地开展竞争领域的技术研发。三是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起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3.完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共性技术创新供给体系有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共性技术的研究与供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只负责鼓励和引导;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共性技术研究主要依托政府动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计划或政策主动牵头,实行官产学研结合。针对欠发达地区共性技术缺失、企业供给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建议借鉴日韩模式,地方政府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积极引导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供给。政府可通过制定共性技术规范,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合作框架,为各方提供技术合作的基础平台;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提供部分开发资金,吸引产学研投入技术研发;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确定一批地方自主研发的“瓶颈”技术,由政府投资组织实施,重点突破,以提升共性技术平台水准;通过对共性技术扩散和转化的介入,解决共性技术转移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4.构建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项目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欠发达地区应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积极构建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为创新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一是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发挥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作用,促进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形成和循环机制;二是出台扶持创业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地方性规章,支持中小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三是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创新资金投资风险,吸引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
5.建立市场保护机制。针对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商业化劣势问题,政府部门应利用“宏观的手”进行调控,建立市场保护。一是充分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通过制定本地市场的产品规范,设置竞争产品的市场进入障碍,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意愿,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二是在引进项目上严格把关,凡是地方能自主开发的技术尽可能不予引进,引进外资和技术要以不损害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为前提;三是在政府采购上优先购买本地创新产品,承担新技术产品开发初期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引发市场后续需求,保障企业创新投资的回收。
6.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欠发达地区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突破: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创新体系,促进全社会创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在企业中设立财政拨款人员编制吸引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回流;三是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应用策略联盟,与优秀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外部人才资源参与本地科技创新;四是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引进尖子人才和领军科学家,早日占据科学前沿,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获得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常勇:科技创新与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4):1~7
[3]任锦鸾,吕永波等: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4]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