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从东北讲武堂走出的抗日英雄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集结了几十万大军进逼延安。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军区主力急赴陕北,保卫延安。此时,一个人不得不与他的队友们挥手告别了:“你们先走吧,我会跟上你们的……一切要服从杨司令指挥……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千万要转达我的问候。”
  他不是不愿走,而是病倒了。当战友们来到延安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周恩来挽其:“民族英雄,我党战士”。毛主席挽其:“马本斋同志不死。”
  肃穆的马本斋纪念馆
  从沈阳出发,乘火车、汽车辗转而去,记者终于来到沧州市以西的本斋村。因为不知道马本斋纪念馆的确切位置,只得询问路过的村民。村民很热情,滔滔不绝,像讲述一个最亲近的人,言谈之间尽是自豪。
  接近中午的时候,记者终于看到了这座纪念馆。突见时,大脑有瞬间的停顿,心中涌起空灵、肃穆的感觉。
  纪念馆门旁的小屋中,走出一位中年男子。此人是纪念馆的馆长,叫哈光杰,《马本斋传略》,他是撰稿。我随他走进了这座带有穆斯林风格的白色建筑。
  馆内墙上,是以年代为顺序的关于马本斋的生平讲述,以及他各个时期的照片。中间大厅内有他以及回民支队用过的101件实物。哈馆长动情地讲述着马本斋的事迹,我录于笔端,存于心里。
  隔着一条马路,纪念馆对面就是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马本斋的母亲是被日本人抓住后,绝食就义的。朱德曾题: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有此二者,本斋村足以声名远播。
  在奉天最爱去回回营
  马本斋,原名马守清,贫民出身,家中排行第二。他的父亲马永长常常背井离乡,四处讨生活。11岁时,马本斋得以进入私塾读书,但仅仅两年,便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此后,马本斋不得不踏上了父亲的老路,奔波于外,放马、打工、当学徒。
  如果按此生活轨迹进行,他或许会成为像父亲一样勤劳善良的农民。但是内忧外患的中国、动荡的时局都使得这个年轻人开始不那么安分。游走于京津之间,他见识了太多的苦难,感受了太多的耻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颗报国的心也在逐渐坚定。
  1921年,马本斋来到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张作霖的奉军。不好猜测,是他所增长的见识以及他脑子里的那点不安分的想法促使他参军入伍,还是他流落太多地方,生活太过艰辛,于是干脆入伍当兵。但我知道,在当时,当兵却绝对是一条艰辛的路。
  当兵对马本斋来说,无疑是他迈出的重要一步。他终究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加入到中国的社会动荡之中,尽管他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士兵。
  当时参军入伍的多是目不识丁的粗人,马本斋读的两年书,派上了大用场,他成了军中的秀才,不久就升任为班长。
  在奉天时,马本斋最爱去的地方是小西门外的回回营,那里有清真寺,有回族同胞,还有他喜欢喝的羊汤,喜欢吃的烧麦、开口馅饼……
  一年之内从排长升为团长
  奉军兵员出身复杂,匪气十足。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整军经武,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从军中选拔优秀人才进东北讲武堂培训,以促进奉军的正规化。当时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新锐派代表张学良、郭松龄,马本斋就在此时被选中,迸东北讲武堂深造。
  马本斋在东北讲武堂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还听过张学良、郭松龄等人的讲课,二人的爱国思想给马本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马本斋被任命为排长,随军入关作战。在战斗中,马本斋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多次受伤,也多次受到嘉奖。直奉战争后,马本斋因战功卓越,被破格提拔,升任张宗昌部团长,驻防胶东牟平一带。
  1928年,蒋介石率军北伐,击败张宗昌。张宗昌手下将领刘珍年趁机脱离张部,割据胶东。1929年,张学良易帜拥蒋后,刘珍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第二十一师师长,马本斋被任命为该部第四团团长,算是得到了政府的正式任命。
  愤然离職不当军阀炮灰
  1927年,蒋介石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员被杀害。但马本斋所在的刘珍年部原属东北军,并非蒋氏嫡系,部队中仍有不少共产党员。
  1929至1930年这短暂的一年中,对于马本斋至为重要。如果说加入奉军进入讲武堂,使马本斋的军事能力得到增强,人生得以改变。那么此时,与部队中共产党员的接触,则使马本斋对共产主义有了认识。在共产党员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让马本斋很兴奋,像是在迷惘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
  然而,马本斋与共产党的接触到1930年被迫停止。1930年,刘珍年的部下向蒋介石告密,刘珍年所部的共产党员被清洗,马本斋与共产党的联系就此中断。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撤守关内。刘珍年所部士兵大都是东北人,士兵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沦落的国土。然而,刘珍年为了一己私利,竟与同在山东的韩复榘大打出手。这使马本斋对军阀们彻底心灰意冷,他满腔热血,想要保家卫国,却不得不成为军阀私斗的枪杆。马本斋一怒之下,愤然离职,一个人凄然地回到河北家乡。
  登高一呼打起抗日大旗
  1937年,平常的年份,不平常的一年。这年发生了什么,中国人刻骨铭心。7月7日,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进犯。宋哲元、张自忠率部奋力抵抗,20余日后,宋张兵败华北,平津相继陷落。
  9月,为确保天津——衡水这条水上交通命脉,日军不断对沿子牙河岸村庄袭击,多次闯入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杀人放火。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马本斋满腔怒火。本来,从部队回来,他已打算在田园终老一生,过平静日子。但国恨家仇使得他再也无法平静。他登高一呼,本村60多个回族青年站在了他的旗下。他们拿着土枪土炮,大刀长矛,与日寇展开殊死的搏杀。此后,这支队伍不断扩大,附近的回族人纷纷来参加马本斋的队伍。当队伍壮大到一千人时,马本斋正式打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的旗号。马本斋率领这支队伍,神出鬼没于敌后,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战斗,打得日本人与伪军闻风丧胆。
  突破日军的铁壁合围   1938年,经回族共产党员刘文正联系,马本斋率部参加了八路军,被命名为八路军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长。
  回民支队成为正规部队后,多次参加重大战役。马本斋把他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兵锋甚至直插冀中敌人心脏保定,打得日寇寝食不安。
  1942年5月,冈村宁次指挥日军,在冀中发动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号称“铁壁合围”。冀中军区八路军主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突出重围,军区命令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主动出击,打乱敌军的部署。
  马本斋把攻击目标选定了津浦铁路,连续几个夜晚,带领回民支队扒铁轨,端据点,烧车站,把津浦铁路沧州段闹得天翻地覆。
  此举惹火了日军,5月下旬,日军集中了大批兵力,光汽车就有800辆,采取惯用的大迂回包抄战术,企图一举消灭这支神出鬼没、专往痛处打的回民支队。
  6月1日,日军从河间、献县、交河、阜城、东光蜂拥而至。情况万分危机,能否突破敌人的重兵合围,成了对马本斋以及这支回民支队的重大考验。
  危急时刻,马本斋表现出一个优秀军人应具备的冷静、果敢和作为指挥员的机智果断。他率领两千多人的回民支队,化整为零,以村庄、山林为掩护,突然在战场上消失,消失得一点踪迹都没有。让扑了空的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前还在这里大张旗鼓地扒铁路、炸炮楼的回民支队,怎么突然就如钻天入地一样,踪影全无了呢?
  就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突破日本鬼子的包围一样,在敌人犹疑彷徨之际,马本斋的回民支队已经从铁壁合围的缝隙中钻了出来,跃进林密路险的大山里,安然脱险。
  然而,突围仍是惨烈的,回民支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场战斗中,回民支队阵亡368人,马本斋的叔叔马永标壮烈牺牲。
  妈妈儿子来陪你了
  1941年,日本人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派兵突袭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本人让马母写信劝降马本斋,马母宁死不从,最后绝食身亡。
  马本斋拿到母亲的遗物——一个已断成两半的玉镯,痛哭失声,写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宁为玉碎潔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
  从此,马本斋把那两半玉镯带在身上,更加勇猛地杀敌。率部在冀鲁豫平原上与日寇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为粉碎日军扫荡、巩固抗日政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4年年初,马本斋身上突然长了一种毒疮。马本斋没有当回事,仍然率部四处征战。可是,这毒疮却越长越大,病情越来越严重,马本斋每日疼痛难忍,高烧不退。正在这时,回民支队接到命令,去延安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马本斋多想亲自率领战友们一起去延安,去保卫毛主席。可是,他已经站不起来了,只好握着战友们的手,流着泪嘱付着:“你们等着我,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到延安的。我多想延安啊,多想见毛主席啊!”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因高烧不退,毒火攻心,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终年43岁。
  临终前,马本斋看着母亲留下的玉镯,泪流满面:“妈妈,儿子来陪你了。”
  马本斋去世后,当时并未葬回家乡,而是就近安葬在鲁西。新中国成立后,马本斋的遗骨被迁回家乡,与母亲葬在一起。
  摘自《辽沈晚报》
  余娟
其他文献
1906年,成都天回镇小学有位年仅10岁的学生,用小刀削成两个木齿轮,造出了一架没有发条的单秒摆钟,显示出他那敢想、能干的科技才能。  这学生,就是后来被誉为“成都爱迪生”的张伯农先生。一个没有出过洋、道地的土专家,用土材料、土方法,成功地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支国货小提琴,我国第一台万分之一化学分析天平,并且,他还是四川第一个教授提琴的教师、成都第一个制造时钟的人。  成都第一台精密天平的诞生  张伯
期刊
辛亥革命以后,为什么连年混战,闹得民不聊生,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派系多,各系军阀为了争权夺利,连年混战,即使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直至逃离大陆止,派系斗争也没有停止过。  北洋军阀与直、奉、皖三系  北洋政府以军权为中心,由军权支配一切,没有民主,没有政治,所谓政治,不过是军队的附属品。北洋军阀的头子是袁世凯,他手下有三支部队,即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因为袁世凯曾任清政府的北洋大臣,后又组织北洋
期刊
今天能够在世界上最优秀的高校之一参加各位的毕业典礼,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本人没能从大学毕业。说句实在话,今天要算我同大学毕业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次了。现在,我想给诸位讲三个我的人生故事。是的,没什么大道理,只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串起你生命中的点滴。  我在里德学院念了6个月大学后就退学了,但随后我在学校旁听了18个月的课,然后才真正地辍学。那么,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要从我出生前说起。我
期刊
以最慵懒最松散的状态深陷年味浓郁的寒假中。大雪封门,正好围炉读书;日出晴暖,则走亲访友。如此,日日是好日,时时是良辰,不知不觉中,把个假期消磨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暖意洋洋春意盎然。  春耕啰——某个午后,正当我习惯性于火桶里打坐昏昏欲睡之际,不知是谁于窗外的春阳下一声吆喝,吓我一跳,宛如听到集结号,是春耕集结号了!不由惊觉,咱业余爱鼓捣把玩的小文字呢?似乎全然抛却在脑后,冬眠了一样。即使冬眠也该醒来
期刊
近读“怎样走过人生的六个坎”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将人生的六道坎和盘托出:20岁之前谈梦、20岁以后谈理想、上了30岁谈责任、40岁谈事业、50岁开始谈经验、60岁以后谈往昔。  那么我们该如何迈过这人生的六道坎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从容。从容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容是一种境界,需要修炼。曾有一位大师告诫弟子们说:只有抛弃了内外、生死、善恶、是非、祸福、利害、明暗等一切相对,不偏执拘束
期刊
那一年的8月,我刚满21岁。  刚刚雨过天晴后的阳光像在张扬自己的热情,肆意地将它的光芒播撒在还滚动着雨珠的叶子上。闭上眼,深深地呼吸,乡间那带着泥土与庄稼气息的空气就鲜鲜地沁入心脾。这样的美景显然没有打动前来送我报到的父亲和司机,他们不时嘀咕抱怨着乡间道路的泥泞。就这样,一路颠簸,汽车扭着秧歌终于把我送到了即将掀开我工作生涯的地方──一所乡村中学。  斑驳的院墙、早已褪色的匾额、依稀可见的大字、
期刊
算起来,从跨出师范学校的校门成为一名教师,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辛苦,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平凡,却也体会到了这份辛苦和平凡中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刚出校门的时候,对这份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颇不以为然,因为教师的辛苦和困窘我早有耳闻。然而短短的几年农村从教生活却改变了我。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堪称人师的教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他们认真而固执地坚守
期刊
在我们鲁北,管棉花叫娘花。好多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叫棉花,而叫娘花。开始我以为是发音的缘故,后来我明白了,不是音发不准,而是故意为之。棉花本来就是娘的花啊,从一生下来就与娘有关。从棉籽埋进土里,到拱出幼芽,再到分蘖、打岔、灭顶芯,哪一项不与娘有关呢?尤其是那白花花的棉花桃子云霞一样绽放的时候,更是娘的节日啊。娘会戴上围裙,用两只灵巧的手,把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摘下来,带回家,在炕角堆成一个小小的
期刊
农家生活有勤苦,有纠纷,也有爱。母爱儿女,爱得有声有色,一会儿嫌破了衣衫,抱怨声中捏起了针线;一会儿嫌脏了手脸,边训斥边轻轻擦洗……  父爱有别于母爱。在我们家,也不能说父亲不爱他的三个儿女,但他在田野上的时候多,似乎是更爱水稻。  分田到户时,我家分到了7亩水田,父亲好高兴。他说,有了水田就可以种水稻,种好水稻就有饭吃有钱供儿女读书,能过上好日子。父亲老实本分,除了种水稻,没别的能耐。  人勤地
期刊
当皮斯托里斯在这个普通的南非家庭出生时,全家人的喜悦简直无法言状。然而,不久之后,高涨的喜悦就被撕心裂肺的痛苦替代了。皮斯托里斯只有11個月大的时候,因为意外受伤而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双腿自膝盖以下全部截肢,从此只能靠义肢才能独立行动。  时光飞快地流逝着,转眼之间,皮斯托里斯已经成为了翩翩少年。有一段时间,皮斯托里斯的父母明显感觉到他的举止有些反常——以前每天放学之后按时回家的他,现在常常很晚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