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 教古文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浓缩在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章里。学习它们,我们可以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现在,初中课文已加大了对古文的学习,每册中都安排了两个单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由于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古文较现代文难学和难理解,因而在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笔者认为,古文教学中如果注意了以下几方面,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一、情景结合,让学生走进古文
  古人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与现代都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或预习时,这一点是必须让学生清楚的。例如《闲情记趣》,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两件趣事:一是观蚊及帐以烟喷蚊,二是在花圃旁观虫蚁之斗。这两件事趣则趣矣,但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差实在太远。现在小孩子他们玩积木、布娃娃、卡片、玩具枪、车等,有的还玩游戏机。谁还会去玩蚊子?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文中作者小时是否有点神经病?再则,若作者的这种玩法让学生学了去,家长可能就会大为光火。因此,讲述时,教师得把学生引回那遥远的年代,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这种玩法,是那特定年代的一种玩法,那时不同现在,没有娱乐场所,小孩也没有玩具,作者能想出这玩法,正体现了他天真、童趣,否则,就会再现别扭的感觉。再例如《晏子故事二篇》,楚王想出的办法及手段,是与当时齐、楚的地位及当时政治形势和晏子身材等历史条件相结合的,我们不能用今天国家与国家外交往来去评判。
  让学生明白古今距离,它可以让那些成绩中等一些而性格急躁、望文生义的学生避免犯有用现代文去理解古文的错误。上例中,“傧者”“三百闾”“使子为使”“坐盗”等词,现代文中,他们有的改换了意思,有的已不用了。
  二、讲究方法,让学生学懂古文
  古文教学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当时易懂,过后易忘;大意虽懂,背出却难。现教材中,两单元的十篇古文里,检测起来,能得满分的屈指可数,一些很认真的学生也常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忽视规律,方法不当。课堂上,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时,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限制,结果是可想而知不甚理想的。但有的教师还会急功近利,进一步要求学生“集体背诵”或“个别背诵”,有时效果好像很明显。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揠苗助长,因为在课堂上检查背诵,特别是集体背诵,背不出的跟随旁边的同学也能拖泥带水地跟下去,结果是你凑一句,我凑一句,一篇文章竟也像模像样地拿下来了,但过了两天就又不行了。
  对于古文,我觉得在疏通字、词、掌握大意后,重要的是找出它的规律,让学生熟悉,记下这一规律,然后再用一定时间完成背诵,这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例如“总——夏——春、冬——秋”这个规律,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各个季节特点进行,这样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干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学生的学习,像古文背诵,更是这样,我们应正确面对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三、创设情境,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
  古人描绘那些有学问的人是:能满口“之乎者也”。可今天,即使有学问的人,又有谁说话还会用“之乎者也”呢?古文距今天学生生活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学了,但在生活中却不用,难怪学生会感到困惑难解。记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善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教学中,如果 我们有意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学,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现实中,虽有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但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孩子。我们可以先将古文转换为故事 ,让学生在生活中贴近古文,然后再反过来理解古文,就化难为易了。例《周处》,我们就可把它先变为一个现代小故事,口述出来,再去弄清其古文字、词的相关含义,让学生用白话讲给同学、父母、兄弟姐妹听,再回头按图索骥,照应课文,则背诵也迎刃而解。《晏子的故事》《寓言》等教学皆可用此方法。此方法的好处是:它面对的是中下层学生,他们对学习本来就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若再让他们去背诵那诘屈聱牙的古文,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想而知。没有人会对故事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即使那些 中下层学生仍然不能将那古文完整背下来,至少也能达到教学大纲中的“理解大意”的要求。
  由于古文与今天学生现实生活及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些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把握规律,正确引导,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那么下一代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就一定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就是回到文本的备课,讲课;着眼文本,用好文本;拓展文本,开发文本。一句话,就是要紧紧围绕文本核心内容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回归文本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这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
期刊
俗话说:“见字如见其人。”写好字是每个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然而,平时学生在写字时,“凑字”“拼字”“画字”现象司空见惯,教师和家长都头痛不已。记得带一年级时,有位家长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的孩子写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缺臂少腿,好不容易写正确了,也是像木匠一样拼凑的。”显然,家长是在批评教师淡化了按笔顺笔画写字的养成教育。笔者听后感到内疚,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从细微处入手,更加重视生字
期刊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写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根治学生害怕作文心理障碍的良方。所以从小学的启蒙作文抓起,就要培养写作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为使学生有话可写,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表象,或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有目的地观察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风雪云雨等自然现象;或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参
期刊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在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心课题组的热情关怀和科学引领下,在县教研室的亲切指导和精心扶持下,设计实施了子课题《传承创新发展母语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各阶段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该项实验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为目标,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学生构建和谐、宽松、
期刊
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途径,借助阅读,我们可让学生触摸到阅读的门径,进而登堂入室,徜徉在阅读的天空,自由地呼吸。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实现阅读的突破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师: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凭借自己的“一算”创造了辉煌,让世界为之震惊,他是谁?他的 “一算”又有着怎样的神奇?(板书:一算
期刊
摘 要:一堂好课应符合以下标准:1.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应区分三种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可操作,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应始终强调学生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自我判断。2.学科课型的基本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应根据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类型来划分课型;不同类型知识学与教的基本过程与条件应得到满足。3.教学策略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应注意激发与维持学
期刊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评价,教学中的“魔法棒”。  案例  镜头一:习作课上,教师问道:“有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有!”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并扬了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提倡“自主”,关注“过程”。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特点,不但要注意课程目标的开放,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各种机构和人员的开放。  一、立足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
期刊
摘 要:对科技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训练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作品”的时候。要  使训练收显著之效,有许多工作可做。本文从前期准备、强化技能、实施指导和创新激励等  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认为是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好做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 提高质量  工程训练在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学科部属于实践教学环节,2004年正式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安排在大二、大三学年总共
期刊
面对学生的过错,你会怎么办?是当面指出,还是慢慢地去感化和引导?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真难说。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的胆子却是越发地变得小了。姑且不说以前在课堂上时有发生的体罚这一违法的现象现在不可能出现,就连责骂之声也很难听得见了。现在在办公室、教室,听到的只有表扬与赞美之声。当然,在教学中,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