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对话是最好的心灵教育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tong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发展压力加大,使得一家人齐聚在餐桌前也变成了一种奢望。似乎,社交生活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公务应酬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中国男人,能把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美國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看吧。
   在一天的劳作结束之后,白天分散各处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品尝一桌美味佳肴。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拥有的一段节日般的时光,是创造一家人放松平等愉悦的谈话氛围的最好时机。
   餐桌边,每个人都谈谈自己一天的经历、见闻和感想。爸爸妈妈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没有必要避着孩子处理,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投资打算,一起商量家庭旅行计划……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这个家庭的一切面貌。他也因此会从小就明白自己对家庭该负起的职责与担当,在这个前提下他会帮助自己成长,做出选择。
   讲讲自己正在读的书或者看过的电影,今天发生的新闻或者一个很好笑的笑话……餐桌上的话题可以来自报纸上的一篇报道,或者工作中的一件事,或者你与朋友的一次谈话……谈话就是生活视野与思维方式的展示,从爸爸妈妈讲述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中,孩子自然而然能了解到社会与职业上的一些事情。

餐桌对话是最好的教育


   在儿童小说《放慢脚步去长大》中,许多有趣的细节和故事都出自我家的餐桌。我记得我们家的许多细小的趣事。比如,吃饭的时候,秋秋吃一口就把嘴凑到坐在她身旁的父亲裸露的胳膊上,使劲哈气。
   “你这是干吗?”秋爸问。
   “啊,好辣,我要把辣传给你的胳膊。”秋秋继续哈气。
   秋爸就用另一只手扇着他的胳膊,嘴里叫着:“好辣!好辣!”接着又顺手拿起一支圆珠笔,在胳膊那画了一只伸出来的舌头,表示那儿辣得简直受不了,舌头在拼命喘气。
   还有一次,餐桌上有海带丝,深绿的颜色,切成整齐的长条状。秋秋说,哇,这好像电影胶片。她夹了一筷子海带放进嘴里,嚼完咽下后突然对我大张着嘴,一边问:“你从我嘴里看到什么了?”
   我纳闷:“看到什么了?还不是舌头、牙齿、口腔。”
   她失望地闭上嘴,抱怨道:“这电影胶片真奇怪,居然放不出电影来。”
   这些对话似乎看上去都没有什么意义。我说“餐桌对话是最好的心灵教育”,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每场谈话中都去贯彻“教育意义”。家庭对话是种心灵养护,重在气氛。

谈话变教导,再短也嫌长


   在我与孩子的谈话中也有很失败的情况。秋秋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决定以后要出国读大学,但是她并不喜欢学英语。我担心她出国后的语言能力,总是一有空就唠叨:“你要看英语啊,你要看英语啊……”
   有一天,当我又说“你要看英语啊”时,秋秋激烈地回答我:“我本来是想着该看英语了,可是被你这么一说,我就再也不想看了!”
   有时候,妈妈们苦口婆心的教导之言真的像巫婆的咒语,总是让情况往希望的反面走。事情就是这样,人本能地抗拒别人强迫他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原本是他想做的。

家庭是温馨的场所,训诫越少越好


   如果每句话都暗藏了一个教育目的,总是试图要传递灌输点道理到孩子耳朵里,那么这种谈话一定令人望而生畏。
   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犯了错;不许这样,不准那个;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种不间断的唠叨不是谈话,是说教和训诫。这种谈话不光不能拉近心灵、增进了解,还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令他厌烦、疲倦和麻木。
   因为训导当中总是暗含指责,人面对指责,第一本能是防卫,就像刺猬一样竖起它们的刺。这时候,孩子很难真正去理解指责中的含义,反而直接产生逆反心理。
   谈话再多也不嫌多,可谈话变成教导,再短也嫌长。
   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孩子在情感上的体验与成人是一致的。如果连篇累牍的教育训诫让你不耐烦和反感,那孩子也是同样的感受。
   愉快的相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对“教育”二字的理解能够更加宽泛和松弛,如果我们能够相信孩子们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教育,如果我们能认为陪伴比教育更加重要,或者说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该多好啊!
                   (摘自《视野》201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学生使用“写字机器人”引热议   前段时间,哈尔滨市的张女士发现,读初三的女儿用零花钱订购了一台 “写字机器人”,它不仅可以模仿孩子的笔迹抄课文、抄生字,还能画手抄报,女儿的语文作业就是机器人帮着写的。她一怒之下摔碎了“机器人”,还骂了女儿一顿。   出人意料的是,事情曝出后很多家长并不反感这款“黑科技”,反而认为“这设计多好啊”,还有家长表示相当羡慕──“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有那么好的东西啊”,
期刊
修身齐家  朱德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长幼、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这个大家庭最显著的特点。朱德受益于此,并修身齊家,努力将这个特点延续下来。  对于祖辈,朱德极其尊敬、深切缅怀。祖母“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同年12月
期刊
很多人说,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事实上,这场关系考生未来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实力,也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考生备考阶段,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高考临近,家长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考生助手呢?不要过度阻止考生做“无用的事”   临近高考,某专职心理教师董杨不时接到高三考生家长来电,咨询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其中,有家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典型: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还
期刊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
期刊
以病当功的“熊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的“坏心眼”也会跟着长大吗?5岁的儿子近期越来越不像话,提出任何要求,大人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撒泼打滚。但老公和我父母都说,孩子是因为前阵子生病被惯坏的,过段时间就好了。想想也是,近10天来,我们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照顾他绝不怠慢一分,甚至求着他吃喝。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以病当功,病好了一个月,仍然要我们“有求立应”。看来应该找个合适的机会,给他讲
期刊
朋友們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说起各自经历过的种种惊险刺激的事情,以及遇到过的种种危险时刻,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胆战心惊。每当这时候,我往往是沉默的,顶多凑趣地惊叹一声,或无比敬佩地赞扬一句,因为我经历过的惊险和危险实在太少,太微不足道了。这可能和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奶奶不识字,但她老人家经常告诫我们,别在房檐下呆着,因为那时候冬天房檐下经常挂着成排的冰柱
期刊
拧紧发条,齿齿相扣的轮子轻轻旋转,摆轮有节奏地来回摇摆,秒针跃动,追赶着分针和时针,时间触手可及。  “子女是齿轮,我是摆轮,一个家就像一块表,谁也不能离开谁,没有了孩子,家就不完整。”65岁的韩峰说。  自打儿子丢失,修表匠韩峰的表停了31年。孩子丢了,家停摆了  时针回拨到31年前,那是1987年6月1日,上午9点多,韩峰摆摊修表,儿子韩小君在旁边玩耍。韩峰是四川蓬溪县人,他在绵阳会仙楼中心客
期刊
案件回放  2017年年底,刘女士与北京某家政公司签订了有效期至2018年2月1日的《月子会所入住合同》,根据该合同第六条第6.3款的约定,刘女士及其女儿入住该家政公司后,由该家政公司提供坐月子及婴儿护理等专业护理服务。合同生效后,该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感冒后仍然继续与刘女士及刘女士女儿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导致刘女士女儿出生10天受到病毒传染,引发肺炎住院7日,并导致心肌受损,并发心肌炎、心動过速等
期刊
敌人消失18年后,顾方舟才彻底停止“进攻”。   他从31岁开始,努力在中国消灭导致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此花了40余年。他在中国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并把疫苗包裹进糖丸中,以便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糖丸爷爷”。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时,顾方舟曾作为代表在证实报告上签字,但他从来没有因此就放松警惕。   他研制的糖丸已经被证明可以明
期刊
这是一篇关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引发公众对于中式亲子关系的思考: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华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妈妈意外遇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男孩,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动人的母子之情慢慢变质为以爱为名的“绑架”,直到妈妈一口把他吞下……斩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只有短短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爱与束缚中互相撕扯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