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活”起来、“动”起来,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质量上,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为此,文章就立足兴趣的激发、强烈的师生互动、广泛的师生互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与“动”,意义;路径
引言: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让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重任。可是,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往往气氛并不活跃,这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怎样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者加以深思。
一、让高中历史课堂真正“活”、“动”起来的意义所在
在高中学生眼中,历史学科往往都存在枯燥和乏味的标签,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教学形式很难有突破,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就如同“一汪死水”,既不“活”也不“动”。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打破这样的教学状态,实现“活”、“动”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以往的认知,让课堂教学全过程散发出独有的魅力,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正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二、高中历史课堂实现“活”与“动”起来的路径
1.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中都知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却很难被老师发掘出来,原因不是学生兴趣藏得太深,而是老师不愿去发掘。明确了这一原因也就找到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以高一上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宣布上课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现实生存环境,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世界上存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社会吗?”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给出否定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眼前一亮,说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恰恰是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由于学生内心中会产生极强的疑惑心理,所以目光会高度集中起来,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个社会出现在哪个朝代,这时教师则要在PPT中播放关于“太平天国”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将否定的态度转为肯定。图片播放完毕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这样的社会能长时间保持吗?”进行讨论。各组得出观点之后,教师则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种社会是理想社会,不紧古代不能实现,现代社会也要经历漫长的发展方可实现,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只有维持了短短的13年就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学习的兴趣瞬间被教师所点燃,出现了怦然心动的感觉,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引导得以有效开展,学生的思维显然“活”了起来。
2.强烈的师生互动:力求师生的全员参与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意味着思维有禁锢状态变为了活跃状态,参与到课堂基本部分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教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将学习热情长期保持下去,而非三分钟热度,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开展强烈的师生互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以《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为例,教师有必要采取提問、建立合作共同体等方式来落实,如:针对雅典卓尔不群的表现进行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可以结合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的特征,向学生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让学生相互交流找到后者的优势,而学生在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里,会感受到民主与平等正是社会发展中必备的两个条件,让学生体会到雅典文明在当时社会中的先进性,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这一教学过程里,教师的介绍与提问,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牢牢地将教师与学生捆绑在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中“一汪死水”也“动”了起来,进而营造出全员自由参与、民主参与的教学氛围。
3.广泛的师生互评:彼此认知“教”与“学”的成果
课堂导入部分和课堂基本部分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实现“活”与“动”,而在课堂结束部分中则可以选择师生互评的方式,让这一环节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活”指的是气氛活跃,“动”依然是全员参与,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彼此都能了解到“教”与“学”的成果。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针对俄国十月社会革命产生的背景、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等等进行简要复述,并结合学生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课堂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讲评,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另外,还要倡导学生结合课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素材、仪表教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到“教”的成果,并可将此作为调整的依据,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优化与改进,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始终保持真正的“活”与“动”,由此展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水平。
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实现“活”与“动”起来绝非易事,在每一部分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针对兴趣激发和兴趣保持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方案的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合理调整,最终才能保证路径具有极强的实效性。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观点中,势必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还希望广大教师和学者能够积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力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始终保持高效。
参考文献:
[1]彭绍平.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好家长.2018,(16).
[2]王平.基于学生需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8,(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与“动”,意义;路径
引言: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让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重任。可是,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往往气氛并不活跃,这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怎样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者加以深思。
一、让高中历史课堂真正“活”、“动”起来的意义所在
在高中学生眼中,历史学科往往都存在枯燥和乏味的标签,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教学形式很难有突破,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就如同“一汪死水”,既不“活”也不“动”。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打破这样的教学状态,实现“活”、“动”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以往的认知,让课堂教学全过程散发出独有的魅力,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正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二、高中历史课堂实现“活”与“动”起来的路径
1.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中都知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却很难被老师发掘出来,原因不是学生兴趣藏得太深,而是老师不愿去发掘。明确了这一原因也就找到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以高一上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宣布上课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现实生存环境,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世界上存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社会吗?”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给出否定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眼前一亮,说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恰恰是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由于学生内心中会产生极强的疑惑心理,所以目光会高度集中起来,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个社会出现在哪个朝代,这时教师则要在PPT中播放关于“太平天国”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将否定的态度转为肯定。图片播放完毕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这样的社会能长时间保持吗?”进行讨论。各组得出观点之后,教师则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种社会是理想社会,不紧古代不能实现,现代社会也要经历漫长的发展方可实现,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只有维持了短短的13年就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学习的兴趣瞬间被教师所点燃,出现了怦然心动的感觉,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引导得以有效开展,学生的思维显然“活”了起来。
2.强烈的师生互动:力求师生的全员参与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意味着思维有禁锢状态变为了活跃状态,参与到课堂基本部分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教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将学习热情长期保持下去,而非三分钟热度,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开展强烈的师生互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以《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为例,教师有必要采取提問、建立合作共同体等方式来落实,如:针对雅典卓尔不群的表现进行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可以结合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的特征,向学生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让学生相互交流找到后者的优势,而学生在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里,会感受到民主与平等正是社会发展中必备的两个条件,让学生体会到雅典文明在当时社会中的先进性,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这一教学过程里,教师的介绍与提问,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牢牢地将教师与学生捆绑在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中“一汪死水”也“动”了起来,进而营造出全员自由参与、民主参与的教学氛围。
3.广泛的师生互评:彼此认知“教”与“学”的成果
课堂导入部分和课堂基本部分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实现“活”与“动”,而在课堂结束部分中则可以选择师生互评的方式,让这一环节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活”指的是气氛活跃,“动”依然是全员参与,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彼此都能了解到“教”与“学”的成果。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针对俄国十月社会革命产生的背景、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等等进行简要复述,并结合学生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课堂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讲评,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另外,还要倡导学生结合课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素材、仪表教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点评,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到“教”的成果,并可将此作为调整的依据,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优化与改进,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始终保持真正的“活”与“动”,由此展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水平。
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实现“活”与“动”起来绝非易事,在每一部分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针对兴趣激发和兴趣保持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方案的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合理调整,最终才能保证路径具有极强的实效性。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观点中,势必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还希望广大教师和学者能够积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力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始终保持高效。
参考文献:
[1]彭绍平.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好家长.2018,(16).
[2]王平.基于学生需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