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如今《意见》已经颁发一年多了,我国面向的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如何,离《意见》要求还有多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回答,关系到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为此,笔者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3期县、市教育局局长班上做了“县市区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调查共涉及150余个县、市局局长,其中来自县城的占57%,来自县级市的占15%,来自市区的占20%,来自旗的占8%;局长们有20%来自东部,34%来自中部,46%来自西部;发达地区有21%,一般地区37%,贫困地区42%。调查显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有进步、有成绩、有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问题一:规模普遍较小,需调整生源结构
调查显示,62%的县市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1所”,32%的县市有“2~4所”,3%的县市有“5所以上”,“没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的占3%。最大规模的职校为5000人以上的县、市占8%,为3000~5000人的县、市占22%,为2000~3000人的县、市占17%,为2000人以下的占53%。22%的局长认为本地区涉农状况以青壮年为主,涉农面向中年人的较多的地区仅占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校均规模普遍不大、学校学生来源多为适龄学生。
另外,在“贵地初中毕业生未上高中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40%以上学生未上高中的比例为16%,29%~39%的学生未上高中的占21%,25%以下学生没上高中的占6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尚不充分,中职教育承担了一定的高中普及的职能。
对策:调整生源结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普遍较小的问题,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不仅要面向本地区户籍应届生招生,扩大招生规模,还要面向本地区户籍非应届学生和非户籍学生招生。据调查,有8%的地区高中阶段招收职教学生比例为50%,37%的地区高中階段招收职教学生的比例为30%~49%,55%的地区为30%以下,这说明两后毕业生的比例较大,职业教育发展大有空间,职业教育应调整生源结构,将此部分学生纳入招生范围。另外,不仅要面向学龄段学生,还要面向非学龄段学生,如应将新生代农民工、现有农民、农村闲置劳动力等纳入其中。
问题二:质量有待提升,需重点解决
优质学校缺乏:调查显示,被调查地区最好的学校是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占16%,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占16%,是省级重点中职校的占20%,是一般院校的占48%,可见,优质学校缺乏。
办学条件差: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其办学条件都比较差,与普高相比只有8%的局长认为本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比普高好,47%的局长认为二者相差不多,但还有45%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高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师资存在困境:局长们所在地区的职教师资问题普遍存在总量缺(34%的局长认为总量缺)、技能弱(27%的局长认为技能弱)、培训少(39%的局长认为培训少)的问题,师资困境,制约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策:应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难题,有重点、分步骤提升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应继续加大投入、给予充分的物力支持。破解师资困境应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保障其培训质量,还应积极补充新生力量,一方面,引进农业专业的研究生加入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提高其待遇和地位,让其有心贡献农村,有力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建立流动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和聘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实行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策略。
问题三:服务功能单一,应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拓展服务功能
调查反映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基本较好,但仍有14%的局长认为不太匹配。这主要归因于目前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以适龄学生为主的学历教育仍然占多数,而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不足或缺失。
各地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承担“四项培训工程”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9%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学校承担的“四项培训工程”较多,57%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只承担了一些,14%的局长认为承担得较少。各地职校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培训也比较少,仅有23%的局长认为量大,49%的局长认为一般,28%的局长认为量小。社会培训等服务职能的缺失,使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较为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在占多数的学历教育中,涉农专业相对较少。在贵地职校涉农专业情况的调查中,认为涉农专业是本地主体专业的局长仅占19%,认为本地有涉农专业但不多的占71%,而还有10%的地区没有涉农专业。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在于职业中学或者县级职教中心,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主体面农专业的缺失或不足,严重影响了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拓展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功能,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向扩展,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管理。扩大服务面向,加强涉农培训和农村地区发展所需各种培训,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并且可以接受适合其发展的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提升个人素养的继续教育。还应增加涉农专业的数量,保障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跟上农村发展的需求,切实给予农民以技术指导、理念引领,为农民带来实惠。 问题四: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应力促多元合作格局的形成
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在面向农村地区的跨区域合作调查中,仅有26%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比较大”,64%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只是“有一些”,15%的局长认为本地“很少”。而且其合作内容大部分还局限在招生(34%)和就业(43%)上,资源支持(16%)和异地办学(7%)等形式的合作较少,合作内容比较单一。
对策:跨区域合作的“量小形单”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规模,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着力形成跨区域、领域合作,形成以城带乡、以高带职、小手拉大手多元合作格局。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有其自身的带动责任,城市应该在涉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帮助涉农培训提升效率,力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实现“离农”目标。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还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获得高校的技术技能指导,一方面使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升学”。
在对城乡统筹困难的调查中发现,33%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城乡统筹缺乏领导,58%的局长认为是条件不足,9%的局长认为是体制不顺。因此,还应加强领导,创造条件,理顺机制。
问题五:经费拨款有所保障,但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在经费保障方面,调查发现近两年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大部分(68%)足额拨付,少部分(32%)未足额拨付。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79%)有专项经费,只有少部分(21%)没有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区分摊,国家拨款的占46%,省拨款的占39%,本市、县拨款的占36%。可见,在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上,国家和地区基本都落到了实处,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免费方面,大部分地区也做得比较好,局长们所在的地区有72%都已经实施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有84%都已经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注:在所调查的区域中有20%来自于市区,这些地区没有涉农专业或农村生源,故实际“涉农”免费要比现在比例高一些)。但也还有的地区没有做到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和涉农专业免费,在调查中有14%的局长选择了初中毕业生不继续读书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对策:全面落实“涉农”免费政策。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可以说“涉农”免费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需要在全国全面普及,彻底解决因贫辍学的问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免费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涉农”免费的普及消除的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经济束缚,还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消除了农村中的无技能、低技能就业状态,有利于赢得人民的认可,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技能强国。
问题六:培训网络不健全,应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调查表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不健全,92%的局长认为本地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不健全,认为健全的仅占8%。在远程教育方面54%的局长认为本地没有远程培训,只有46%的局长认为本地有远程培训,远程培训比较缺乏。
对策: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以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为依托构建三个网络: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和就业服務网络,延伸建设三个中心: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法律维权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办学中心、社会培训中心,在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使学生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用人单位随时能够在就业服务网络中找到合适的人才。
延伸建设的三个中心,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民、提高其就业机会及质量,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稳定。
总之,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正在步步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规模、质量、结构、服务功能、中职免费普及、职教体系等诸多问题。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协调合作,充分保障发展经费,积极发挥并拓展县级职教中心的作用,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以系统、全面解决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为此,笔者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3期县、市教育局局长班上做了“县市区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调查共涉及150余个县、市局局长,其中来自县城的占57%,来自县级市的占15%,来自市区的占20%,来自旗的占8%;局长们有20%来自东部,34%来自中部,46%来自西部;发达地区有21%,一般地区37%,贫困地区42%。调查显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有进步、有成绩、有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问题一:规模普遍较小,需调整生源结构
调查显示,62%的县市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1所”,32%的县市有“2~4所”,3%的县市有“5所以上”,“没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的占3%。最大规模的职校为5000人以上的县、市占8%,为3000~5000人的县、市占22%,为2000~3000人的县、市占17%,为2000人以下的占53%。22%的局长认为本地区涉农状况以青壮年为主,涉农面向中年人的较多的地区仅占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校均规模普遍不大、学校学生来源多为适龄学生。
另外,在“贵地初中毕业生未上高中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40%以上学生未上高中的比例为16%,29%~39%的学生未上高中的占21%,25%以下学生没上高中的占6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尚不充分,中职教育承担了一定的高中普及的职能。
对策:调整生源结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普遍较小的问题,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不仅要面向本地区户籍应届生招生,扩大招生规模,还要面向本地区户籍非应届学生和非户籍学生招生。据调查,有8%的地区高中阶段招收职教学生比例为50%,37%的地区高中階段招收职教学生的比例为30%~49%,55%的地区为30%以下,这说明两后毕业生的比例较大,职业教育发展大有空间,职业教育应调整生源结构,将此部分学生纳入招生范围。另外,不仅要面向学龄段学生,还要面向非学龄段学生,如应将新生代农民工、现有农民、农村闲置劳动力等纳入其中。
问题二:质量有待提升,需重点解决
优质学校缺乏:调查显示,被调查地区最好的学校是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占16%,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占16%,是省级重点中职校的占20%,是一般院校的占48%,可见,优质学校缺乏。
办学条件差: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其办学条件都比较差,与普高相比只有8%的局长认为本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比普高好,47%的局长认为二者相差不多,但还有45%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高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师资存在困境:局长们所在地区的职教师资问题普遍存在总量缺(34%的局长认为总量缺)、技能弱(27%的局长认为技能弱)、培训少(39%的局长认为培训少)的问题,师资困境,制约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策:应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难题,有重点、分步骤提升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应继续加大投入、给予充分的物力支持。破解师资困境应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保障其培训质量,还应积极补充新生力量,一方面,引进农业专业的研究生加入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提高其待遇和地位,让其有心贡献农村,有力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建立流动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和聘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实行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策略。
问题三:服务功能单一,应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拓展服务功能
调查反映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基本较好,但仍有14%的局长认为不太匹配。这主要归因于目前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以适龄学生为主的学历教育仍然占多数,而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不足或缺失。
各地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承担“四项培训工程”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9%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学校承担的“四项培训工程”较多,57%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只承担了一些,14%的局长认为承担得较少。各地职校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培训也比较少,仅有23%的局长认为量大,49%的局长认为一般,28%的局长认为量小。社会培训等服务职能的缺失,使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较为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在占多数的学历教育中,涉农专业相对较少。在贵地职校涉农专业情况的调查中,认为涉农专业是本地主体专业的局长仅占19%,认为本地有涉农专业但不多的占71%,而还有10%的地区没有涉农专业。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在于职业中学或者县级职教中心,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主体面农专业的缺失或不足,严重影响了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拓展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功能,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向扩展,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管理。扩大服务面向,加强涉农培训和农村地区发展所需各种培训,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并且可以接受适合其发展的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提升个人素养的继续教育。还应增加涉农专业的数量,保障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跟上农村发展的需求,切实给予农民以技术指导、理念引领,为农民带来实惠。 问题四: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应力促多元合作格局的形成
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在面向农村地区的跨区域合作调查中,仅有26%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比较大”,64%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只是“有一些”,15%的局长认为本地“很少”。而且其合作内容大部分还局限在招生(34%)和就业(43%)上,资源支持(16%)和异地办学(7%)等形式的合作较少,合作内容比较单一。
对策:跨区域合作的“量小形单”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规模,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着力形成跨区域、领域合作,形成以城带乡、以高带职、小手拉大手多元合作格局。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有其自身的带动责任,城市应该在涉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帮助涉农培训提升效率,力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实现“离农”目标。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还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获得高校的技术技能指导,一方面使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升学”。
在对城乡统筹困难的调查中发现,33%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城乡统筹缺乏领导,58%的局长认为是条件不足,9%的局长认为是体制不顺。因此,还应加强领导,创造条件,理顺机制。
问题五:经费拨款有所保障,但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在经费保障方面,调查发现近两年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大部分(68%)足额拨付,少部分(32%)未足额拨付。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79%)有专项经费,只有少部分(21%)没有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区分摊,国家拨款的占46%,省拨款的占39%,本市、县拨款的占36%。可见,在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上,国家和地区基本都落到了实处,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免费方面,大部分地区也做得比较好,局长们所在的地区有72%都已经实施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有84%都已经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注:在所调查的区域中有20%来自于市区,这些地区没有涉农专业或农村生源,故实际“涉农”免费要比现在比例高一些)。但也还有的地区没有做到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和涉农专业免费,在调查中有14%的局长选择了初中毕业生不继续读书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对策:全面落实“涉农”免费政策。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可以说“涉农”免费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需要在全国全面普及,彻底解决因贫辍学的问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免费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涉农”免费的普及消除的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经济束缚,还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消除了农村中的无技能、低技能就业状态,有利于赢得人民的认可,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技能强国。
问题六:培训网络不健全,应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调查表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不健全,92%的局长认为本地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不健全,认为健全的仅占8%。在远程教育方面54%的局长认为本地没有远程培训,只有46%的局长认为本地有远程培训,远程培训比较缺乏。
对策: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以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为依托构建三个网络: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和就业服務网络,延伸建设三个中心: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法律维权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办学中心、社会培训中心,在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使学生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用人单位随时能够在就业服务网络中找到合适的人才。
延伸建设的三个中心,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民、提高其就业机会及质量,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稳定。
总之,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正在步步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规模、质量、结构、服务功能、中职免费普及、职教体系等诸多问题。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协调合作,充分保障发展经费,积极发挥并拓展县级职教中心的作用,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以系统、全面解决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