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的《春》里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几句话,把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和春天来了时候的高兴写得亲切自然,看似平和而实则语带感情。“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更是精练含蓄,既有春天到来的过程描写(朗润起来,涨起来,红起来),又富含激情,宛如一副充满动态美的绚丽的图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诗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同样是写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长度;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流水;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愁如雨丝;蒋春霖的“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愁似春云;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愁如大海;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一愁字而愁肠百结,令人肝肠寸断,泪流满面……语言文字在这些大家笔下,发射出了无与伦比的光芒。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范进中举》中窝囊无能而又热中功名的范进,《香菱学诗》中痴迷于诗歌写作不能自拔的小香菱,《隆中对》中成竹在胸、侃侃而谈的诸葛亮,《唐雎不辱使命》中大义凛然、以弱抗强的唐雎,《我的叔叔于勒》中嫌贫爱富、淡漠亲情的菲利普夫妇,《变色龙》中反复无常的奥楚蔑洛夫,《威尼斯商人》中嗜财如命、刻薄寡恩的夏洛克等等,可以说,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别善恶、辨美丑,又能体验到艺术美的享受。
   三、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美绝伦,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能从中学到修身克己,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锻炼品性、塑造人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要做大丈夫的人可以对照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积极进取的可以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吸取营养;不想为尘世俗务缠身,只听从心灵的召唤的,可以学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要积极进取,又不同流合污,周敦颐就是最好的榜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当然,不同的作品,其艺术的美是不同的,就一篇作品而言,其艺术的美还包括艺术手段的运用和意境美地创设等等。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的鉴赏,学生自会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
其他文献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总之,不论精读还是泛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
期刊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核心环节,也是难度较大、最具探索性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内外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整体把
期刊
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外地打工者蜂拥而至。大量打工者出于经济原因,没有选择进城市生活,而是住在城郊,所以在郊区的学校成了外地学生的理想选择。每年,有很多外地学生跟随父母,像迁徙的鸟一样风尘仆仆地走进这些学校,所以这些学校呈现出外地学生比本地学生还多的景象。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要努力使外地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管理他们,让这些“小候鸟”虽然人要随父母不断搬家,而心不用再迁徙。   首先,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渗透。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不爱习作,甚至发愁上作文课。究其原因,有些作文题目过于死板,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没有写作的兴趣。为写作而写作,不少学生眉头紧锁,挖空心思却不知从何写起,缺少了写作的灵感。而无意中的日记却扬扬洒洒,挥笔而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不妨从挖掘教材内部的写作因素入手,将阅读和写作实现有效链接,让读
期刊
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而这些外来民工的子女,就像一群小候鸟一样,跟随父母长期漂泊在外。从2012年初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学校496名学生中,外籍户口学生就占了46%,达219人。孩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体,如何让这些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当下社会一大主要问题。外来民工多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更有甚者,还有些家长本身文明素养不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
期刊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便逐渐开启人生之旅的漫漫长途。可以说,从幼年起,书籍便成为了个人的终生伴侣。 只要你愿意,书籍便会无私地贡献给你所要的知识,增长你的才干,帮助你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并告诉你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增长技能,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它引领你从懵懂到有知,从浅显到博识。 它以伟大的奉献精神陪伴你成长,同时,指导你开辟未来的道路,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书籍不仅给你知识和才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解除了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束缚,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   如何不失时机地充分愉快过渡到书面表达,让孩子们写出文通字顺的习作呢?   一、精心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
期刊
群文阅读是指在阅读活动中阅读相互关联的多篇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新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群文阅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相联系的主题或单元进行选择。但它不仅仅是文章表面之间的联系,而是内部结构和内容的联系。通过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