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跌,中国国际交流中心(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约为226.29点,较上月的233.22点降低了近3%,结束了连续八个月的攀升趋势,并表现出继续震荡下挫的态势。
同期,全球商品价格领先指标RJ/CRB指数在半个月内从4月底的370点下跌到340点以下,跌幅接近10%,全月收跌5.5%。实际上,4月国际商品市场已经呈现震荡回落的迹象,特别是受中国制造业需求放缓影响,5月初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随后全月维持窄幅震荡格局。
能源价格下跌明显
近期美元走势与商品价格走势的负相关仍然存在,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会如期在6月底结束,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加剧拖累欧元,美元指数从5月初至今上升了约3%左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大宗商品的投资需求。5月以来,原油和矿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回调,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从4月底每桶113.73美元下滑至5月末102.98美元,下滑幅度高达约10.4%。
受日本地震造成的需求萎缩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日本和中国4月经济数据呈现出疲软的迹象,从而导致5月以原油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其中,5月CCIEE工业品价格指数较上个月下降了约4%,CCIEE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0.56%,远低于4月的4.1%。
工业品中,能源价格下降幅度较大,5月CCIEE能源指数环比下滑8.2%,其中NYMEX轻质原油期价一度跌破了每桶100美元关口,澳大利亚、南非与欧洲三大国际动力煤价格指数、NYMEX天然气期价均表现出窄幅震荡运行态势。同期,CCIEE基本金属指数环比下跌2.3%,其中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期铜从每吨9300美元左右一度下降至8800美元,铁矿石价格跌幅更是有限,仅为0.2%。国际金价却保持微幅震荡上行,维持在每盎司1500美元以上的水平。
相比较而言,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出现分化。5月大豆、玉米、食糖、天然橡胶等诸多品种期价均出现小幅震荡下跌,跌幅不超过3%。相反,豆油、小麦、棕榈油等品种期价则出现微幅震荡上行,涨幅也不超过3%,说明国际农产品市场总体保持相对平稳。
中国通胀压力难减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5月出现暂时性回调,这有助于缓解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由于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略领先于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这意味着5月CCIEE指数出现的调头下滑将会在后期带动这两项价格持续回落。
目前来看,4月中国PPIRM和PPI已经出现下降态势,其中PPIRM下降为10.4%,PPI下降至6.8%,分别较上月下降了0.1和0.5个百分点。5月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低,中国PPIRM和PPI将继续回落,这就意味着近期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逐步减弱。
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前五个月CPI均超出全年4%的管控目标。虽然说翘尾因素起到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猪肉价格稳步提升以及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导致粮食涨价预期高企。
我们认为,非食品价格短期上涨趋势仍可能持续,国内房价居高不下,再加上国际工业品价格高位震荡,加剧了国内成品油、电煤价格波动上涨,短期内国内通胀压力仍很难消减。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但是政策存在滞后性和短期性,使得物价上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行政干预手段虽短期内有效,长期将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报复性上涨。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导致上下游价格传导不顺,PPI向CPI的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目前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的空间越来越小,要么隐性提价,要么压缩生产。
例如,在食用油市场,价格管制措施已抑制相关企业压缩产能,停工减产,目前全行业开工率不足50%;在电力市场,电煤和电力价格管制已经导致火电厂几乎全面亏损,在夏季用电高峰尚未来临之际,局部地区提前出现“电荒”,可以预见,管制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仍将会持续。
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尤其是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速有可能持续放缓,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弱,对中国控制CPI过快上涨是个利好因素。
但是,受多种不可控因素,如旱涝灾害频发、食品安全隐患、房价调控受阻等的影响,未来几个月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二三季度可能都将在5%以上的相对高位,在6月或是三季度才能达到峰值,四季度会略微下降至4.5%左右,全年最终突破5%将不会太出人意料,国内温和通胀或将成为一种较长期趋势。
此前我们曾预计,在此情境下, 6月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大。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决定,从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
长远来看,因为中国需求因素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很大,输入型因素仍然是导致中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
我们估计,如果没有特别事件和消息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窄幅震荡的走势将至少会延至6月末。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同期,全球商品价格领先指标RJ/CRB指数在半个月内从4月底的370点下跌到340点以下,跌幅接近10%,全月收跌5.5%。实际上,4月国际商品市场已经呈现震荡回落的迹象,特别是受中国制造业需求放缓影响,5月初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随后全月维持窄幅震荡格局。
能源价格下跌明显
近期美元走势与商品价格走势的负相关仍然存在,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会如期在6月底结束,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加剧拖累欧元,美元指数从5月初至今上升了约3%左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大宗商品的投资需求。5月以来,原油和矿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回调,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从4月底每桶113.73美元下滑至5月末102.98美元,下滑幅度高达约10.4%。
受日本地震造成的需求萎缩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日本和中国4月经济数据呈现出疲软的迹象,从而导致5月以原油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其中,5月CCIEE工业品价格指数较上个月下降了约4%,CCIEE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0.56%,远低于4月的4.1%。
工业品中,能源价格下降幅度较大,5月CCIEE能源指数环比下滑8.2%,其中NYMEX轻质原油期价一度跌破了每桶100美元关口,澳大利亚、南非与欧洲三大国际动力煤价格指数、NYMEX天然气期价均表现出窄幅震荡运行态势。同期,CCIEE基本金属指数环比下跌2.3%,其中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期铜从每吨9300美元左右一度下降至8800美元,铁矿石价格跌幅更是有限,仅为0.2%。国际金价却保持微幅震荡上行,维持在每盎司1500美元以上的水平。
相比较而言,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出现分化。5月大豆、玉米、食糖、天然橡胶等诸多品种期价均出现小幅震荡下跌,跌幅不超过3%。相反,豆油、小麦、棕榈油等品种期价则出现微幅震荡上行,涨幅也不超过3%,说明国际农产品市场总体保持相对平稳。
中国通胀压力难减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5月出现暂时性回调,这有助于缓解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由于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略领先于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这意味着5月CCIEE指数出现的调头下滑将会在后期带动这两项价格持续回落。
目前来看,4月中国PPIRM和PPI已经出现下降态势,其中PPIRM下降为10.4%,PPI下降至6.8%,分别较上月下降了0.1和0.5个百分点。5月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低,中国PPIRM和PPI将继续回落,这就意味着近期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逐步减弱。
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前五个月CPI均超出全年4%的管控目标。虽然说翘尾因素起到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猪肉价格稳步提升以及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导致粮食涨价预期高企。
我们认为,非食品价格短期上涨趋势仍可能持续,国内房价居高不下,再加上国际工业品价格高位震荡,加剧了国内成品油、电煤价格波动上涨,短期内国内通胀压力仍很难消减。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但是政策存在滞后性和短期性,使得物价上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行政干预手段虽短期内有效,长期将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报复性上涨。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导致上下游价格传导不顺,PPI向CPI的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目前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的空间越来越小,要么隐性提价,要么压缩生产。
例如,在食用油市场,价格管制措施已抑制相关企业压缩产能,停工减产,目前全行业开工率不足50%;在电力市场,电煤和电力价格管制已经导致火电厂几乎全面亏损,在夏季用电高峰尚未来临之际,局部地区提前出现“电荒”,可以预见,管制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仍将会持续。
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落,尤其是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速有可能持续放缓,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弱,对中国控制CPI过快上涨是个利好因素。
但是,受多种不可控因素,如旱涝灾害频发、食品安全隐患、房价调控受阻等的影响,未来几个月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二三季度可能都将在5%以上的相对高位,在6月或是三季度才能达到峰值,四季度会略微下降至4.5%左右,全年最终突破5%将不会太出人意料,国内温和通胀或将成为一种较长期趋势。
此前我们曾预计,在此情境下, 6月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大。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决定,从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判断。
长远来看,因为中国需求因素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很大,输入型因素仍然是导致中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
我们估计,如果没有特别事件和消息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窄幅震荡的走势将至少会延至6月末。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