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耍的童年唤醒智慧“小玩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ooo208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发现,物质越来越丰盛的社会里,不“会”玩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了。没有充足的场地、没有宽松的时间、没有自由的选择,许多孩子一头扎进读写算的学习任务中,逐渐失去了玩耍的机会和创意游戏的能力。
  《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一书中提道:玩耍之于儿童,就像工作之于成人一般重要。通过玩耍和游戏,孩子的情感渐渐发展、压力和焦虑消除了、专注力获得培养。善于玩耍是一种值得被保护的品质,但玩耍时间的减少、游戏内容的浅薄,正在威胁着孩子,与他们的身心健康背道而驰。
  “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儿、捏泥团、用花瓣制作香水、爬树、自己搞一次野餐、用草和小树枝搭个窝、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列出的10岁以下儿童应该完成的游戏清单里,有多少是孩子整个童年都从未体验的项目?当过多的声光电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当有毒的网红玩具流行在儿童群体间不被家长察觉,当教师权威式安排游戏阻碍了幼儿走向深度学习,成人是否要及时反思:孩子们对玩耍的需求是什么?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游戏的创造者。跟着园长富有智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玩耍的价值,破解成长的难题。
  正视“玩耍”,让孩子站在活动中央
  《教育家》:一项由精神病学家针对6000人开展的追踪调查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请您谈谈玩耍和游戏对于孩子的意义、和同龄人玩耍对于孩子的价值是什么?
  凤炜: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我们真心感受到自己跟孩子是有差距的。以今年组织春游为例,考虑防疫要求,教师把春游搬到幼儿园内的草地上,开展野餐活动。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设计了集市,“售卖”各种美食、玩具,孩子可以用幼儿园的中福币兑换。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孩子喜欢的东西,孩子并没有挑选。孩子“买”或“不买”的原因是什么?是根据喜好、价格还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影响?通过仔细观察,答案出乎意料。比如,中班孩子在买垃圾袋等生活用品时,人手一个,而大班是一组孩子买一个,说明大班孩子在生活常识方面已经拥有更进一步的判断意识。从消费总额来看,大班孩子的中福币花费少于中班。询问原因时,大班孩子表示应该留一点,方便之后继续玩。由此可见,大班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较中班孩子的发展更进一步。因此,判断孩子游戏的水平,一定要根据年龄。
  如果成人感到孩子不太会“玩”,往往基于两种情况。一是成人在场,孩子知道成人对“玩”的要求是什么,便会受到拘束。二是成人对“玩”有预判,当孩子没有达到预判,成人就觉得他不太会“玩”。只有成人真正放下身段,才会发现孩子是会“玩”的。成人要放手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发挥潜能。教师觉得集体教学活动是有价值的,总想要履行指导的职责,一旦背上这种包袱,游戏就容易变形。
  游戏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孩子在其中可以学生活、学做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次端午节活动,多多站在角落里,原来他把中福币花光了,没办法参加活动。多多询问教师自己能否打工,教师说这里是眼镜铺,需要3元钱买材料才能打工。由于没有材料费,多多又去其他店铺询问,得到的基本上是同样的答复,直到来到教师莹莹负责的游戏场。莹莹说,我可以借给你。多多高兴极了,跑到自己最心仪的眼镜店买了原材料,认真制作好,得到了5元钱奖励。还钱后,他立刻花掉了剩余的钱,接下来又开始向家长志愿者借钱,继续打工、消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能力是强大的。在玩耍中、在生生互动中、在碰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逐渐积累经验。实际上,不干预是一种教育手段,需要经过价值判断后选择,蕴藏着教育机会。
  《教育家》:有意义和深度的游戏并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游戏。游戏的设计,应该如何把握内容和难度的平衡?要注意哪些?
  张潇月:首先是儿童观。我跟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让儿童站在活动中央。教师首先要信任孩子,放手才会有自主游戏。其次,仅放手还不夠,游戏中的观察、思考和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难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教师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游戏的材料和环境能否给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游戏是否有对前期经验的承接。在整体观察、思考后,教师才能介入,同时要考虑介入的方式,这些与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景和状态密切相关。最后,在游戏后期,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回顾、讨论、分享,丰富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为其后续能力的发展做服务。
  针对内容和难度的平衡,一定要考虑班级孩子的水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给出的是某个年龄段幼儿的共性,教师在共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班级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对幼儿前期经验的准确判断选择游戏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及时调整和跟进,这需要幼儿园组织园本教研帮助教师。同时,开展体验式培训,尽量让教师亲历游戏,把自己变成孩子。比如,拿到一整套沙水玩具后,教师亲自体验沙水游戏的搭建,可以发现幼儿将会遇到哪些问题。此后,教师对材料属性的把握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预设,更能贴近孩子的需求和经验。教师通过单纯思考,很难发现和解决某些问题,毕竟一些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流程,对孩子来说并不简单。
  因材施教,做孩子成长的摆渡人
  《教育家》:自主户外游戏中,教师经常发现幼儿玩法较为单一,或者漫无目的地玩。如何看待这一情况?怎样让幼儿从自主户外游戏中获得差异化支持?
  林咏瑜:孩子游戏玩法单一、重复,并不代表他漫无目的,只要游戏材料丰富,即便是在重复玩法中,也会收获自己的游戏体验。成人有时会发呆,如果经常被指出或暗示这是一种时间浪费、无聊的行为,这样“发呆”时间可能越来越长,变成真正的“无聊”。如果这种“发呆”被认为是放松和自我调适的一种方式,那人就会积极对待“发呆”,让“发呆”变得可控。人的行为是复杂的,积极的引领有利于人形成更多“有意义”的行为。   在开通小河的游戏中,孩子们都在沙池里挖沟渠,有一个孩子从远处把水一罐一罐地运到沙池边上,坚持了整整一个小时,她的“游戏动作”非常单一,但我觉得她有游戏目的。当教师肯定她说,你是集体的一员,这条小河的开通有你的一份努力时,她甜甜地笑了。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在群体中的价值,例如对集体的贡献,这会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寻找新的价值。
  若想给予幼儿差异化支持,教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多样性,材料数量是否适宜。二是户外游戏中,孩子的游戏密度是否恰当。在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孩子过少难以互动交流,恰当的密度有助于孩子在产生、解决问题乃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三是教师是否信任游戏中的孩子,孩子游戏的种种目的,教师是否能够及时洞察并给予肯定,让孩子懂得自己行为的价值。
  《教育家》:教师在观察和支持孩子的游戏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孩子的游戏?
  张潇月:第一是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介入过早,会导致孩子丧失挑战和探索的兴趣;介入过晚,则可能导致游戏难度过大,孩子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很难继续游戏。第二是介入方式比较难把握。是直接介入还是通过调整材料给孩子继续下去的动力?出现类似状况,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特点和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同时,也说明教师关于核心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比如建构游戏中,一些教师觉得塔式组合只适合大班孩子,实际上,中班孩子也会出现经验萌芽,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层次为其搭建不同的成长阶梯。建构游戏属于综合性游戏,涉及技能、对空间方位的理解、数理关系等,如果教师的判断或者自身的前期经验不足,容易导致指导缺乏针对性。每个班级都有游戏水平较高的孩子,教师提供材料一定要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把个别孩子的优势发展作为普遍发展来看待,盲目拔高。
  目前,我们提倡以课程故事的方式梳理每一次活动,教师需要记录每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发展水平、遇到的问题。按照行动研究的方式,可以观察到孩子的游戏经验和能力是循环向上发展的,教师解读儿童以及指导游戏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从而提高了课程意识。课程意识不等于教学意识,而是课程价值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反思:为什么要这样给予孩子,为什么在游戏中提供这样的知识、环境和材料。
  林咏瑜:最大的困难是看不懂孩子。看不懂的核心是不信任孩子,如果教师带着固化的目标进入孩子的游戏,那么在教师眼里,孩子的游戏就是无趣、无意义的。
  此外,教师过多的介入乃至干预孩子的游戏。这种情况通常会打断孩子的游戏,使孩子的游戏变成迎合教师需求的一种被动行为。我曾有这样一次经历,一天,小班的一个男孩玩悬垂的游戏,他模仿大班的哥哥姐姐,想拉着绳子,双脚离地,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在我的理解中,认为只要轻轻托起他的屁股,帮助他感受身体向上的力量,他就能够完成悬垂的动作。当我走到他的身边,问道:“需要帮忙吗?”这个男孩丢下绳子便跑了。后来,我注意到,整整半年时间,男孩再也没有去触碰这条绳子,只是偶尔站在边上看别的孩子玩耍。到了中班,有一次,我看到他真正抓着绳子,双脚离地。我兴奋地举起手机想给他拍照,一名教师拦下了我,我瞬间了解教师的意思,将拍照的举动“掩饰”得悄无声息。
  出现这种情况,源于我对该男孩性情不了解。他的班主任告诉我,该男孩总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身边的人,那么在他努力做事的时候,旁人的介入使他的尝试受到了影响,所以他会逃避。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孩子,发现他们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需求。
  教师在观察和支持孩子游戏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在每一天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找到更有效、更适合不同孩子发展的方式。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同样,教师也是不一样的,双方需要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成长。
  《教育家》:许多教师迫于一日生活流程的安排,将孩子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切割成小块,导致很难产生有深度的游戏和学习。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应该如何帮助教师做减法?在兼顾生活流程和游戏效果方面,您有何建议?
  凤炜: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师生关系,二是一日活动的预设和管理。师生关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教师整天摆着一张严肃面孔,孩子們肯定不敢玩。一次早入园洗手时,大班的孩子和护导教师比高矮,我也加入其中,有个孩子特别高,我称赞他是“小姚明”。孩子们立刻对“姚明的身高”产生了兴趣,各执一词,最后教师用手机查询,大家得到了答案,这里面有对比较、高度等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有讨论交流和寻求答案的办法。一日活动皆课程,在日常与孩子随意的交流中,就有教育的契机,而且由孩子发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从学校角度来看,一日必须有规范,我们的课程方案做得很详细,所有的课程都有课程包。具体的课程一方面考验教师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从解读课程方案,到实施课程方案,再到经验丰富后抓住课程方案的核心,游刃有余地指导教学活动。幼儿园管理者都需要给教师时间甚至机会,让教师不断思考,慢慢创造自己的课程包。每个学年结束后,我们会重新梳理课程,加入新的方案,替换不合适的方案。
  在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方面,我们按照大块切分的方式,将自由活动、集体教学、角色游戏这些块面清晰划分,其中会涉及不同班级的整体安排。而班级中一个块面之内的内容,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疫情后,幼儿园中类似乐高室等许多专用活动室不能交叉使用了,调整成一周只有一个班级使用。结果发现,孩子们连续玩的时间变长了,无论是建构的兴趣还是表现能力都明显提高,我们也在反思,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探究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更有意义。
  放手游戏,让孩子自由成长
  《教育家》: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自己玩,一些家长担心孩子的独立性而出现“不作为”的情况;有时候孩子正玩得起劲,家长又介入游戏过程,打断孩子的探究。家长应该如何陪伴与引导?
  凤炜:谈到家长陪伴的话题,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件“糗事”。儿子上一年级时,邀请了几个小伙伴到家里玩,我很高兴,希望让他们觉得既好玩又有意义。因为小时候热衷躲猫猫,于是我设计了一套捉迷藏和寻宝的游戏,孩子们按照我的方式玩了半天。可是从此以后,儿子再也没邀请过伙伴到家里。   家长控制孩子的交往方式,对孩子游戏的热情伤害是很大的。当孩子不想接受的时候,家长拼命干预,不仅不能陪伴孩子成长,还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很失败。家长指导孩子,说难也难:我们庞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迄今为止还在研究孩子们的所需所想,家长并非专业教育人士,隔行如隔山,专业指导孩子确实很难。但说简单也简单:既然不知晓,就不要多干预,在底线的基础上放手让他做。
  前几天,我发现一位教师买了许多大拇指的冰箱贴。该教师说,班上孩子喜欢睡懒觉,于是制定了制度,如果一个月不迟到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拇指,可以带回家,也可以还给教师并提出愿望。一个孩子的愿望是到幼儿园的风雨操场挑战,于是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另一个孩子提出想看一部动画片,也变成了集体的行为。我非常赞赏该教师的教育智慧,将一个简单的奖励变成了集体的分享,孩子获得的体验远远超过独自享受奖励的快乐,这正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同样可以有这样的教育智慧,千万不要以为几百块甚至几千块的玩具是最重要的。另外,不要焦虑,有时候父母对于“玩”的功利心过强,其实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就是有价值的学习在发生。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而言,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行为,也是游戏赋予孩子的珍贵礼物。
  《教育家》:城市越来越拥挤,许多家长在去哪玩的问题上犯了难。关于玩耍与游戏的场景,家长可以如何拓展呢?
  张潇月: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亲子游戏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生发的,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关于游戏和玩耍场景的选择,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大自然是最好的游戏场地和游戏资源。在小区的草丛里躲猫猫,在一条路上一起比赛单、双脚跳,走到小河边用石头打水漂,摘下树叶吹口哨或者做贴画,这些都是孩子热衷的游戏。家长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深刻认识到并非游乐场才是最适合孩子的理想玩耍场地。
  第二,生活是最好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在阳台上踩影子,用不同的物品找影子,将纸放在地面上画影子;或者让孩子拿上笔和颜料,放松自然地在浴室的墙壁上涂鸦,画完后一起用淋浴喷头冲洗干净。这些都是非常棒的游戏,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还能让孩子懂得规则和自由的边界。如果家里停电了,可以让孩子将不同颜色的彩纸放在手电筒上探索,做手指光影的游戏。如果家里有走廊,利用线或者长纸条在墙壁中间做穿越火线的游戏。游戏材料简约而不简单,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一起高质量地游戏。
  林咏瑜:我觉得孩子玩耍并不在乎空间大小。孩子只要按自己的意愿专注、自由地玩耍,不论是拥挤的,还是开阔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种游戏便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曾到一个美国家庭做客。孩子在一张小小的桌子上,用玩具演绎着冲咖啡的过程。当他把自己冲的咖啡送到父亲面前,父亲细细地“品”了一口:“黑咖啡?”孩子点点头。父亲说:“没有糖,也没有奶,我喜歡。”孩子腼腆地笑了。父亲接着说:“如果你冲一杯咖啡,加点糖、加点奶给妈妈送过去,她会很快乐的。你还可以问问你的老师,她们需要什么。”不一会儿,孩子送来了“咖啡”,我们的聊天没有被打扰,同时品尝了拥有浓浓情谊的“咖啡”。这个游戏的空间真的不大,但它不仅满足了孩子玩餐具的欲望,还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了解到咖啡的不同品种……在简单的游戏场所中,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享受着快乐的游戏,同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该游戏就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明远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扎实开展学生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整理能力“四种能力”培养活动,通过不同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質。  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课程方面,学校开设阅读课、晨诵课、吟诵课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经典诵读》系列校本教材,实施阶梯诵读。在特色活动方面,学校开展
期刊
现阶段,幼儿园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接受观点和吸纳理念的程度、速度、准度都各有不同,园本研修中呈现出教师日益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固有园本研修学习模式之间的矛盾。重新审视园本研修的价值与意义,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发现园本研修最好的方式是“思与辨”的碰撞。在赢了与赢得之间提升思辨,也是园本教研的探索与发现的历程。  职业追求,专业提升——为什么(Why)。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作为保教管理者,我们
期刊
当前,园所在传统文化特色区域创建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广泛、适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还需要推敲、在区域中培养幼儿自主能力方面没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通过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辅的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传统文化区域活动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研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划分出不同的活动区域,使幼儿在自主、自由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体验
期刊
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后得出了“73855定律”——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这个人说的内容,有38%来自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我曾经听过一节外教上的英语课。这位外教用神采飞扬的眼神、手舞足蹈的姿势等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征服了课堂上的学生。学生回答得精彩时,他会从口袋里拿出钥匙环、小发夹等作为奖品发给学生。即便是学困生也深深地被外教的
期刊
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抓住幼儿情感发展的黄金期开展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乃至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通过开展创意戏剧系列活动,帮助幼儿熟悉绘本内容、创编创意戏剧剧本、制作道具等,最终表演展示。  戏剧游戏内容选择要基于幼儿兴趣。在戏剧剧本的选择上,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水平选择绘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在阅读区自主选择,
期刊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提出,使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国家战略。广东省深圳市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实现幼有善育列为深圳先行示范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线园长,深度思考“幼有善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标导向,读懂“幼有善育”核心意涵。“幼有善育”蕴含了两个文化内涵。一是蕴含传统文化,即与人为善、戒恶扬善、亲善和谐、以善为
期刊
项目化学习活动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推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还有助于推动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项目化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我尝试开展探索与研究,挖掘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我发起了面向幼儿的投票:我最想要探秘的玩具。扭蛋机脱颖而出,结合他们的基本经验,我制定了“新年扭一扭”活动方案。方案由“为什么扭蛋机每次只能转出一个扭蛋”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幼儿收集扭蛋机信息、探究
期刊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深入推进。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致力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项调研活动,分析研究对策。  调研中,我们发现全县小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5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教师总人数的33.2%,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专业对口率仅为35.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不先进。二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
期刊
24岁的晓磊是天津一所职业学院绘画专业的大二学生。他是天津市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从特殊教育学校考上普通大学的自闭症患者。但是,晓磊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入学第一年,他就在校园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起因是晓磊的一些异常行为让班里的女生感到害怕。比如他看到衣服颜色鲜艳、长头发的女孩,会一直偷偷地盯着看,反复叫那个女孩的名字,有时候会突然走到女孩面前,摸一下女孩的头发,有时还会跟在女孩的后面。班里
期刊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游戏精神润养童年”,幼儿园应秉承这一基本理念,支持幼儿的游戏,让教育更有温度。  教师在游戏中扮演“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这对教师观察、解读、支持游戏的能力,是一大考验。观察是走进幼儿心灵的重要手段,分析解读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科学的支持策略有利于引导幼儿深度学习。  // 看见儿童 //  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提供者,应把游戏的自主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