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在两三岁时对所有的家务活都很“感兴趣”。如果我说:“可可,把地上的玩具收拾一下”,她一准会答应得很爽快,并马上付诸行动。那段时间,只要看到奶奶在扫地,她就会拿来扫把和簸箕,照着奶奶的样子学扫地;看到我在洗衣服,她也会端来小脸盆并倒上水,有模有样地学洗袜子,还帮忙择豆角、包饺子等,只要是没做过的,她都想尝试一遍。在她眼里,这些都像玩过家家一样有意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对做家务的热情大大降低,即使是收拾玩具这样的分内之事,也会带着小情绪敷衍了事,收拾时小嘴还会碎碎念地“抱怨”:“太无聊了。”显然,她在简单重复的家务事上失去了耐心,就像再好玩的玩具,也有被丢在角落的一天。
虽然表面上我对这样的转变没有立即进行批评教育,但私下我知道,是时候开始让女儿重新认识做家务的意义了。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仅仅靠简单说教收效甚微,强制命令又容易招来逆反情绪。于是,在前不久,我等来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那天傍晚,一家人吃完晚饭,我在洗碗,先生在拖地,女儿又一次把玩具铺满了桌子、沙发,原本说好吃完饭后一起完成幼儿园布置的“成长手册”,我便提醒道:“可可,赶紧把桌子收拾一下,一会儿要做成长手册。”女儿看了看一片狼藉的“战场”,那么大的工程量显然提不起兴致整理,郑重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也不都是我的东西,还有你们的呢!”
嘿,我一听小家伙的口气,心里觉得好气又好笑,我对她说:“是的,确实有一些我的东西,你可以一起收拾好的,对吗?”听到我的要求,小家伙越发理直气壮了:“你们不是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
沒想到以往用来教育她的道理反过来被她教育了一番。我灵机一动,把她带到厨房的水槽边:“可可,你看,妈妈现在正在洗全家人吃晚饭时使用过的碗,里面有你的,也有爸爸的,我有没有把你的碗单独拿出来让你自己洗呀?”“没有。”她摇摇头。接着我又指着在拖地的爸爸,说:“你在地板上走来走去,爸爸有没有说‘可可踩脏的地方就让可可自己打扫’呀?”“没有。”她又摇摇头,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那好吧,我去把桌子和沙发整理好。”令人欣慰的是,自从这件事以后,女儿对待家务的消极抵抗情绪明显改善了很多。
做家务的确是一件枯燥的事,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以“零花钱”为奖励,鼓励“有偿劳动”。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做法看似“立竿见影”,但也可能“后患无穷”。在孩子的心中,家变成了利益交换的场所,亲人变成了“生意人”,付出与回报就像天平的两端,每天都在称量和算计中度过,不知不觉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
家,是大家的。想要拥有温馨、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就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如果家长能把孩子平等地看作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自然就升起主人翁的意识,也会非常乐于参与到家务事中,没有什么比受到重视更能激发起责任感的了。通过和父母一起做家务,孩子除了感受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也学会了彼此照顾。我想,也许这才是做家务事的真正意义所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对做家务的热情大大降低,即使是收拾玩具这样的分内之事,也会带着小情绪敷衍了事,收拾时小嘴还会碎碎念地“抱怨”:“太无聊了。”显然,她在简单重复的家务事上失去了耐心,就像再好玩的玩具,也有被丢在角落的一天。
虽然表面上我对这样的转变没有立即进行批评教育,但私下我知道,是时候开始让女儿重新认识做家务的意义了。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仅仅靠简单说教收效甚微,强制命令又容易招来逆反情绪。于是,在前不久,我等来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那天傍晚,一家人吃完晚饭,我在洗碗,先生在拖地,女儿又一次把玩具铺满了桌子、沙发,原本说好吃完饭后一起完成幼儿园布置的“成长手册”,我便提醒道:“可可,赶紧把桌子收拾一下,一会儿要做成长手册。”女儿看了看一片狼藉的“战场”,那么大的工程量显然提不起兴致整理,郑重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也不都是我的东西,还有你们的呢!”
嘿,我一听小家伙的口气,心里觉得好气又好笑,我对她说:“是的,确实有一些我的东西,你可以一起收拾好的,对吗?”听到我的要求,小家伙越发理直气壮了:“你们不是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
沒想到以往用来教育她的道理反过来被她教育了一番。我灵机一动,把她带到厨房的水槽边:“可可,你看,妈妈现在正在洗全家人吃晚饭时使用过的碗,里面有你的,也有爸爸的,我有没有把你的碗单独拿出来让你自己洗呀?”“没有。”她摇摇头。接着我又指着在拖地的爸爸,说:“你在地板上走来走去,爸爸有没有说‘可可踩脏的地方就让可可自己打扫’呀?”“没有。”她又摇摇头,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那好吧,我去把桌子和沙发整理好。”令人欣慰的是,自从这件事以后,女儿对待家务的消极抵抗情绪明显改善了很多。
做家务的确是一件枯燥的事,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以“零花钱”为奖励,鼓励“有偿劳动”。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做法看似“立竿见影”,但也可能“后患无穷”。在孩子的心中,家变成了利益交换的场所,亲人变成了“生意人”,付出与回报就像天平的两端,每天都在称量和算计中度过,不知不觉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
家,是大家的。想要拥有温馨、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就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努力。如果家长能把孩子平等地看作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自然就升起主人翁的意识,也会非常乐于参与到家务事中,没有什么比受到重视更能激发起责任感的了。通过和父母一起做家务,孩子除了感受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也学会了彼此照顾。我想,也许这才是做家务事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