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文言文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重“言”轻“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遵循着“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的串讲模式,教师注重讲解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课上埋头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师生两头都苦,教学只停留在字意句意的层面上,久而久之,把学生本就不多的一点兴趣都给消磨尽了。
二是重“文”轻“言”。即重视文章的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可取的,但问题是忽视了文言文的本体特点,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障碍。如果忽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那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
三是“言”“文”相杂。这是当下最为盛行的教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接着逐段翻译,或以学案或以多媒体形式罗列出重要字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让学生解释、翻译,最后解读内容,分析写法,归纳主旨。这种教法似乎寻求兼顾言和文,其实细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简单的拼凑和叠加,没有深得文言的精要。
教学中到底如何正确处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呢?
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作用、古汉语语法知识等。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学意趣、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离开“言”,“文”便成了无本之木;离开“文”,“言”成了支离破碎的零花碎片。“言”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因此,坚持“文言并重”的原则,兼顾到“文”“言”两面,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连接点或切入点,由“文”带“言”,因“言”悟“文”,“文”“言”融合,和谐共生,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下面结合《木兰诗》一课的教学谈点个人体会。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的感人故事。据此就以故事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三美”:故事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民歌的语言美。
第一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言”:结合注释,边朗读边大致疏通文义。
第二步重点从“文”入手,探究故事的传奇美。先让学生复述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主要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接着在此基础上精要概括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体会一位女子传奇式的英雄故事,即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准备出征—— 十年征战—— 凯旋辞官—— 还乡团聚—— 木兰改装。概括中引导学生依托对应语句定向概括,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随文解决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如“愿为市鞍马”的“市”,“赏赐百千强”的“强”,“出郭相扶将”的“郭”等,再探究情节的详略处理,在学生找准详略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为什么详写“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凯旋辞官—— 还乡团聚—— 木兰改装”这些情节,而略写“准备出征—— 十年征战”的情节,引导学生明白是为了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突出诗歌主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紧扣文句分析木兰的形象美。在分析木兰的形象过程中诵读有关文句,并解读含义,即文言融合,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英勇善战;“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淡泊名利;“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总之花木兰是一位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巾帼英雄。诗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第四步品读诗歌的语言美。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即反复咏叹、铺陈排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让学生找出相应语句并诵读。
如果说前三步是文言融合,以文带言的学习文言方法,那么第四步可以看作运用因言悟文的方法学习文言。如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思”“忆”的训诂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机叹息,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其实该句中两个“思”和“忆”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前一句中“思”“忆”是指“思念、惦记”的意思,属广义;而后一句“思”“忆”是指“男女间的相思爱慕”之意,属狭义。如《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所思”“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就是现代汉语中“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通过这样辨析,既解决了“何所思—— 无所思”“何所忆—— 无所忆”两句的释义,也从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形象的高尚纯洁,不同于一般的思妇。如此将“言”与“文”完美结合,既获得了言语知识,又生成了言语内容,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体悟。这就叫“文”“言”融合、和谐共生。
总之无论运用何种学习文言的方法,都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文言文的特点,在两极中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一是重“言”轻“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遵循着“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的串讲模式,教师注重讲解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课上埋头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师生两头都苦,教学只停留在字意句意的层面上,久而久之,把学生本就不多的一点兴趣都给消磨尽了。
二是重“文”轻“言”。即重视文章的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可取的,但问题是忽视了文言文的本体特点,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障碍。如果忽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那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
三是“言”“文”相杂。这是当下最为盛行的教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正音,接着逐段翻译,或以学案或以多媒体形式罗列出重要字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让学生解释、翻译,最后解读内容,分析写法,归纳主旨。这种教法似乎寻求兼顾言和文,其实细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简单的拼凑和叠加,没有深得文言的精要。
教学中到底如何正确处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呢?
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作用、古汉语语法知识等。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学意趣、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离开“言”,“文”便成了无本之木;离开“文”,“言”成了支离破碎的零花碎片。“言”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因此,坚持“文言并重”的原则,兼顾到“文”“言”两面,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连接点或切入点,由“文”带“言”,因“言”悟“文”,“文”“言”融合,和谐共生,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下面结合《木兰诗》一课的教学谈点个人体会。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的感人故事。据此就以故事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三美”:故事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民歌的语言美。
第一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言”:结合注释,边朗读边大致疏通文义。
第二步重点从“文”入手,探究故事的传奇美。先让学生复述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主要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接着在此基础上精要概括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体会一位女子传奇式的英雄故事,即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准备出征—— 十年征战—— 凯旋辞官—— 还乡团聚—— 木兰改装。概括中引导学生依托对应语句定向概括,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随文解决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如“愿为市鞍马”的“市”,“赏赐百千强”的“强”,“出郭相扶将”的“郭”等,再探究情节的详略处理,在学生找准详略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为什么详写“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凯旋辞官—— 还乡团聚—— 木兰改装”这些情节,而略写“准备出征—— 十年征战”的情节,引导学生明白是为了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突出诗歌主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紧扣文句分析木兰的形象美。在分析木兰的形象过程中诵读有关文句,并解读含义,即文言融合,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英勇善战;“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淡泊名利;“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总之花木兰是一位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巾帼英雄。诗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第四步品读诗歌的语言美。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即反复咏叹、铺陈排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让学生找出相应语句并诵读。
如果说前三步是文言融合,以文带言的学习文言方法,那么第四步可以看作运用因言悟文的方法学习文言。如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思”“忆”的训诂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机叹息,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其实该句中两个“思”和“忆”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前一句中“思”“忆”是指“思念、惦记”的意思,属广义;而后一句“思”“忆”是指“男女间的相思爱慕”之意,属狭义。如《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所思”“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就是现代汉语中“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通过这样辨析,既解决了“何所思—— 无所思”“何所忆—— 无所忆”两句的释义,也从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形象的高尚纯洁,不同于一般的思妇。如此将“言”与“文”完美结合,既获得了言语知识,又生成了言语内容,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体悟。这就叫“文”“言”融合、和谐共生。
总之无论运用何种学习文言的方法,都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文言文的特点,在两极中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