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两个任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知识储备奠定基础。然而我们反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情况,经常发现学生写作的效果不佳,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单单是写作教学本身的原因,同时也因为阅读没有和写作充分联系,使二者各行其是,孤军奋战,弱化了教学成果。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考虑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用另辟蹊径的思路,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进步的目标。
  一、在阅读品味中无形积累
  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天性释放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是极为丰富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引导中能够关注到这个问题,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形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则可谓极富现实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阅读的文章进行认真的体会,把握其中的语言技巧,写作细节,作者所要展现的情感因素等,这些都会给未来的写作提供不小的助力。
  在学生阅读品味时,教师须要关注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和阅读文本发生更亲密的联系。比如,当学习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性的阅读,对里面呈现出的一些好词佳句进行摘抄,要求学生对这些词句加以背诵,以便内化为自己以后可能会用到的写作素材。如,那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对于写作便极有帮助。这种帮助既是技巧上的,也是感悟上的,教师引导学生对其加以品味,使学生在情感上体味到这些句子的妙处,可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除了词句感知以外,若想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推动,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本里面的细节加以体会,从中掌握细化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创作时的感染力增强。比如,当接触到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孔乙己》时,文章里面写到“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一类的内容,它们虽然足够简练,却让孔乙己的形象很快跃然纸上,且极为具体而生动,而“‘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段描写,对“新伤疤、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颇值得回味,店里的人注意到孔乙己的新伤疤,并向他质疑,他却不回答,只是要酒和茴香豆,那么此前他经历了什么便无需多说,接下来的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更是将孔乙己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教师须要引导学生对于这样的细节描写多加留意、多做积累,从而让自己未来的写作更能充满个性化,从细节的角度保证作文创作的成功。
  二、在阅读学习中明确目标
  利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具体操作时,应当将阅读学习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以便让阅读教学与写作的结合针对性更强,同时,又因为兴趣提升对于包括阅读在内的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须要有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过程充满兴趣性,将阅读学习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的结合变得更加顺畅与趣味盎然。
  实际上,利用阅读教学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便是把阅读教学之中的具体同容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举例来说,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这篇文章的结构畅达、句子优美,对于学生知识储备以及情感素养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将其和写作任务关联起来,具体的任务则需要教师进行认真探索。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些修辞方法,如,作者在小草描写时所应用的拟人手法,“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著,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段描写是非常生动的,而同时它又不失浅白的优势,学生极容易掌握这种拟人的方法,并在类似的散文创作中将该方法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的说来,教师须要利用好阅读教学的良好契机,帮助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进行提炼与总结,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维,使之在后续写作练习时可以确保思路清晰。再比如,当系统学完某一篇文本内容以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本次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特别是在总结中注意融入与表达技巧及语言应用有关的内容,使这些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增强其写作能力。
  三、在阅读情境中激发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能力的提升应当是自内而外的。学生需要把自身潜能激发出来,利用原本具有的潜能,完成各项写作,并在写作能力的逐渐优化下,实现作文的自由化与个性化创作。而对于教师来讲,其所肩负的任务则是协助学生激发潜能,无论何种写作指导方法都是如此,我们强调在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样也是如此,即利用阅读产生一定的情境氛围,用以激发学生产生足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借助阅读学习特别是在阅读情境下,会取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收获,这便是一种在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能力的合理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和谐友善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带动能力的自我提升,作用比较突出的是下述几种做法。
  其一,让多种感官相配合,以实现更快的情境介入,这种做法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受,在整体感受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教师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既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准备好,也可以在上课之中随机提供。具体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用图片展示的办法,带领学生进入到阅读状态,在阅读中感受写作技巧,也可以借助生动故事的启发,或者富于悬念情节的推动提醒,使学生意识到写作技巧对于文章创作成功的必要性。比如,当教师给学生讲解沈复所创作的《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首先是对陌生字词的讲解,在讲解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整体阅读,而自身则为其提供相应的富于古典韵味的乐曲,使之配合阅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产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到文言的乐趣,以及抒发这种乐趣的方法,以使其下意识的思考,自己如何创作文章,才能适应这样优美的乐曲。
  其二,教师还可以利用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阅读活动,保证阅读与写作的衔接,用阅读来辅助写作潜能的发挥。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仍然在非常狭隘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对于那些历时悠久的经典篇章,都极为复杂和深刻,发掘文章的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便可以把语文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找到合适的契机,利用恰当的方法,和
  学生共同探讨经典文本里面的内容、情节、情感、语言、写作技巧等,从而带动学生从中发掘更多更有意义的写作素材与技巧。比如,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便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次三国英雄人物外貌描写的总结活动,让学生基于原文,发现作者笔下三国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于人物外描写水平的潜能发挥与能力进步,达到理想的阅读引导及写作状态。
  其三,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篇目,使学生按照自身兴趣与需要选择一些进行阅读,并尝试主动建立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由此发展学生思维视野,使其以写作为目标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为其写作技能的全面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时期是所有学生快速成长,并且能以较快速度吸收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如果把语文教学里面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联系,特别是发挥出阅读对于写作的引导性作用,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掌握大量文学素材,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自身写作能力得到无形的训练,而教师则应当注意到此种训练在方式上的优化策略,采取积极的拓宽教学渠道手段,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用阅读来优化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215159)
其他文献
总结40例肛周脓肿患者疼痛护理,应针对病因并结合临床治疗的需要进行护理,术前做好准备及宣教;术中用药和评估患者疼痛;术后从饮食护理、排尿护理、排便护理、切口护理等方面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60例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且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和分布情况。结果
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是读者由感觉引起体验,并加以认知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诗词的特殊体验,在感知和联想的过程中,提高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诗词进行感知的方面,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增强艺术欣赏的能力。  一、以情入文,进入审美境界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者看到的是文字,但是这并不是读者的阅读目的,读者
目的:通过建立和实施白内障中医辨证施护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方法:将2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住院期间,对照组采用眼科常规护理,观察组
诗意,常常被理解成情感和语感的形象性表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其核心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就语文这一范畴概念中的诗歌文学来说,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和特点。诗意积累,其实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载体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基础上的理想
语文课是一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课,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它是科学,更是艺术。因此,语文不应该是呆板的,而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它应该激情四射,它闪烁着思想碰撞的火花,燃烧着涌动的青春。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课呢?  一、转变理念,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让他们切身感受语文的魅力,让他们喜欢语文,勇于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低年级是简单而朦胧的,且与成人的期许往往重合,进入初中,他们渐已成熟,开始步入 “青春的旋律”,每次作文课我会先让他们畅谈一番,那些欢笑与泪水,苦闷与希冀,关于学习,关于友情,关于未来……他们自然觉得传统的记叙文模式较乏味,所以我以“人文周记”的方式,让学生抒发真性情,以“不拘体裁,不限字数,唯才是举,有文必评”为原则,以“立足经典文本,开拓写作空间”为要求,进行“人文周记”的序列
文章从培养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对与污染控制有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的多元化及实践性环节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