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强大动员能力,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中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江苏在全国率先确定“科技兴省”发展战略,其后又将其拓展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新增了创新驱动战略。多年来,科技创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区域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当前,必须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定位,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和潜能,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有新作为。
夯实以源头创新为目标的基础研究体制,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一是以“强组织”为中枢,提高全省重大科研布局的组织程度。根据“四个面向”原则,制定科技中长期研究计划,集中科研力量推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积极探索和优化基础科学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组织科研部门对公共性、公益性技术的开发,推广社会共享技术的成果,克服市场失灵问题,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二是以“大投入”为保障,为科学研究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逐步构建多元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三是以“大平台”为载体,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群发展,组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等重大创新功能载体,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积极申报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引领性、原创性创新成果,持续为江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四是以“新基建”为基础,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全省为一张网,统筹各类规划,有效结合顶层设计与分层设计,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功率充电、物联网等重要尖端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集成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是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较多产业链存在技术与装备短板,进一步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多条线的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信息链等诸多创新资源,聚全省之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大一体化部署力度,围绕任务书、路线图等形成推进联合同盟,集中力量精准攻克。相关部门要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对照产业战略性、前沿性、重要性等维度制定“卡脖子”技术“一张表”,把清单转化为科研任务攻克计划,并及时动态调整、面向全球发布,通过“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此为契机构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发掘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推进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让国产技术装备“叫好又叫座”,在使用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优良率。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与分配机制,激活创新活力。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和科技创新投入、研发、市场推广环节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信用体系,注重评价实效,构建以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专利社会价值、成果转化等纳入科研人员考核内容。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报销程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环境,通过商业化评估确定成果价值,鼓励技术转让、授权许可等成果转化形式,保护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职务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建立以需求为主的产业化通道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融通创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要从优质资源的生发与优化配置着手,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通从科学发现到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加大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培养力度,搭建多层级多主体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注重供需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以区域协同创新为机遇,助力成果转化实现突破。探索中试基地和共享实验室建设,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有序向民企开放,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活动,形成多领域、高水准产业公地。鼓励激励企业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打通国内外技术、研发人员与平台、销售网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横向提升行业竞争力,纵向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将“自主可控”的产品和技术融入国际循环,通过多主体努力全面提升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联动培育企业矩阵。在区域创新体系下,通过技术创新链条为纽带,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法人化产业联盟,重点支持研发和产业合作类产业联盟,整合创新资源,并根据产业联盟类别针對性引导其依法规范发展。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组成以链主型企业为主导、以“专精特新”小企业为支撑的企业舰队,打造囊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化省市县梯度联动培育体系,对发展质态好、潜力大的本土龙头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技术创新,鼓励更多企业加入云平台,加快产业集群智能化进程,打开企业与新基建的数字化通道,高度融合产业链与数字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字基础。
完善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创造性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以优异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机会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细化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配套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高校基础学科设置改革力度,鼓励开设交叉学科。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以需定供,精准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技师光荣的良好氛围。持续优化企业服务体系,降低制造业企业运营成本和负担,加大对规上制造业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设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应用。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
夯实以源头创新为目标的基础研究体制,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一是以“强组织”为中枢,提高全省重大科研布局的组织程度。根据“四个面向”原则,制定科技中长期研究计划,集中科研力量推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积极探索和优化基础科学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组织科研部门对公共性、公益性技术的开发,推广社会共享技术的成果,克服市场失灵问题,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二是以“大投入”为保障,为科学研究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逐步构建多元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三是以“大平台”为载体,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群发展,组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等重大创新功能载体,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积极申报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引领性、原创性创新成果,持续为江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四是以“新基建”为基础,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全省为一张网,统筹各类规划,有效结合顶层设计与分层设计,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功率充电、物联网等重要尖端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集成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是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较多产业链存在技术与装备短板,进一步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多条线的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信息链等诸多创新资源,聚全省之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大一体化部署力度,围绕任务书、路线图等形成推进联合同盟,集中力量精准攻克。相关部门要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对照产业战略性、前沿性、重要性等维度制定“卡脖子”技术“一张表”,把清单转化为科研任务攻克计划,并及时动态调整、面向全球发布,通过“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此为契机构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发掘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推进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让国产技术装备“叫好又叫座”,在使用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优良率。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与分配机制,激活创新活力。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和科技创新投入、研发、市场推广环节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信用体系,注重评价实效,构建以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专利社会价值、成果转化等纳入科研人员考核内容。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报销程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环境,通过商业化评估确定成果价值,鼓励技术转让、授权许可等成果转化形式,保护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职务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建立以需求为主的产业化通道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融通创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要从优质资源的生发与优化配置着手,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通从科学发现到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加大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培养力度,搭建多层级多主体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注重供需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以区域协同创新为机遇,助力成果转化实现突破。探索中试基地和共享实验室建设,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有序向民企开放,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活动,形成多领域、高水准产业公地。鼓励激励企业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打通国内外技术、研发人员与平台、销售网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横向提升行业竞争力,纵向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将“自主可控”的产品和技术融入国际循环,通过多主体努力全面提升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联动培育企业矩阵。在区域创新体系下,通过技术创新链条为纽带,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法人化产业联盟,重点支持研发和产业合作类产业联盟,整合创新资源,并根据产业联盟类别针對性引导其依法规范发展。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组成以链主型企业为主导、以“专精特新”小企业为支撑的企业舰队,打造囊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化省市县梯度联动培育体系,对发展质态好、潜力大的本土龙头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技术创新,鼓励更多企业加入云平台,加快产业集群智能化进程,打开企业与新基建的数字化通道,高度融合产业链与数字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字基础。
完善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创造性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以优异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机会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细化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配套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高校基础学科设置改革力度,鼓励开设交叉学科。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以需定供,精准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技师光荣的良好氛围。持续优化企业服务体系,降低制造业企业运营成本和负担,加大对规上制造业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设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应用。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