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的鱼是鄱阳湖湿地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2年鄱阳湖春季禁渔后,渔民捕获的鱼量多个大,渔业资源上升23%,渔民支持禁渔的热情高涨。可2003年鄱阳湖里的鱼却又小又少,各地渔业产量普遍下降。以湿地生态和候鸟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生态链条出现危机信号——
渔民:鱼为什么少了
2003年鄱阳湖春季全湖禁渔6月20日结束,6月底到10月是渔业捕捞旺季。记者在鄱阳湖周边的星子县、波阳县等地采访时,渔民纷纷反映除个别鱼类外,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普遍是旺季不旺,鱼少且小。
在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一位渔民一见到记者就大倒苦水:“鄱阳湖的鱼都不知道到哪儿去了,2003年渔业产量比2002年差很多,鱼虾数量剧减,同样情况下,2002年能捕十条鱼,2003年最多能捕到三条,并且个体普遍变小,往年一年生鲤鱼有一两斤重,一尺多长,而2003年的鲤鱼只有五六寸长,半斤重。”在一些专业渔村,渔民反映,往年捕捞旺季渔民用汽车拖运鱼虾上市,但2003年“手里挎个篮子就能把全部鱼拿走”。
渔政人员在鄱阳湖周边的永修县、星子县调查后认为,2003年鄱阳湖的渔汛出乎意料地差。许多地方渔政部门保守估计2003年渔业产量将比2002年减少1/3,个别地方将减少2/3。
鄱阳湖渔政人员和当地渔民认为,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锐减有高温、水小等原因,但日益猖獗的非法挖砂却是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枯竭、生态遭破坏的“罪魁祸首”。星子县南康镇蓼池村是当地两个专业渔业村之一。刚刚从湖里回来的村支书张冬滚对记者摇头叹道:“湖里挖砂都挖疯了,捕鱼的地方都难找。”据他估计,全村渔业产量只有2002年的一半,总产值至少要减1/3,“挖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了解,鄱阳湖砂石原来无人问津。1998年长江禁砂后,各地挖砂船开始进入鄱阳湖,2001年鄱阳湖挖砂全湖开花且愈演愈烈,宁静的鄱阳湖开始沸腾起来。
一些环境专家认为,在高温干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鄱阳湖挖砂带来的生态破坏效应2003年开始全面暴露出来。
2003年,受干旱水位下降影响,大型挖砂船无法进入赣江等鄱阳湖周边河流,导致更多的挖砂船滞留鄱阳湖疯狂挖砂。即使在2003年鄱阳湖春季禁渔期间,大量挖砂船仍充斥全湖。江西省水利部门透露,有上百条巨型“吸砂王”在鄱阳湖各个水域游弋,加上安徽、江苏等地拥入的几百艘小型挖砂船,鄱阳湖水面游荡着上千条挖砂船。
管理部门:非法挖砂屡禁不止
记者在星子县南门码头看到,一批三层楼高的挖砂船把水面挤得水泄不通。渔民张水平告诉记者,鄱阳湖水退到哪,鱼就跟到哪,可是挖砂船也是跟深水跑。随着秋冬季鄱阳湖其他水域水位进一步降低,这里的挖砂船越来越多了。
这些挖砂船几乎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偷挖。张水平说,鄱阳湖一些水域在夜间灯光摇曳,灿烂夺目,“比县城的夜景都漂亮”。
当地渔政管理人员分析说:“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层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这种“竭泽而渔”的挖砂方式已开始遍布鄱阳湖,严重地破坏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场所,而且水底噪音污染严重,鱼虾宁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据水利部门介绍,目前鄱阳湖没有规划挖砂区,也没有审批任何挖砂许可证,因此鄱阳湖的挖砂都是非法行为。近年来,江西省水利部门也联合其他部门,对鄱阳湖的非法挖砂进行了多次打击,但都成效有限,挖砂屡禁不止。一位地方水利部门负责人对记者抱怨说:“鄱阳湖周边都在管挖砂整治工作,但利益太大,非常难管理。”
星子县一位挖砂业主道出了鄱阳湖挖砂的惊人暴利:星子县水域常年可以挖砂,以每条大型挖砂船每天装满10条载重2000吨的运砂船计算,一天最少两万吨砂。当地有60个挖砂大泵船,一年挖砂300天,一年挖砂3.6亿吨。以5元一吨的低价在船上卖出,星子一个县每年挖砂的产值就可达十多亿元。砂石运到江浙沪等地区,价格还将翻几倍。目前鄱阳湖周边还没有哪个产业有这么大的规模。
如今鄱阳湖挖砂已成为不法分子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眼中的“唐僧肉”,谁都想着法子“咬一口”。不仅个人参与挖砂,鄱阳湖周边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也争相将辖区水域的挖砂权进行拍卖,这块收入成为一些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同时各地一些职能管理部门也纷纷将手伸到鄱阳湖挖砂行业,也想从中“捞一点”。个别管理部门在对此收取费用的过程中,竟使用当地服务行业的餐饮发票替代正规行政收费票据。
专家:鄱阳湖的生态链亟待保护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其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候鸟天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种群数量占全球95%以上,举世闻名。同时,这里还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有白颧、朱鹮、天鹅等13种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物种的鸟类。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建华认为,鄱阳湖之所以能够吸引数量庞大的珍稀候鸟群落就是因为鄱阳湖能提供丰富的鱼虾等食物,所以鱼虾减少对候鸟的影响最大。
马建华介绍,丰富的渔业资源是鄱阳湖湿地生态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鄱阳湖的生态链很大程度要依靠丰富的渔业资源来维持。在湿地水生生物系统中,一个物种的消失将对这个系统中其他15种生物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极端重要的鱼虾,其数量的急剧减少将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如今在鄱阳湖,原来江豚背仔飞跃水面的动人场面已越来越少见,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剧减;白鳍豚是当今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它们已好几年没有光临鄱阳湖。
江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鄱阳湖具有潜在富营养化的危险,而鱼类资源对遏止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加强湿地的污染净化功能。但现在挖砂已将鄱阳湖这一盆清水搅得浑浊不堪,鄱阳湖湖水有时比长江水还浑浊,湿地对污染的降解功能随之下降。
鄱阳湖挖砂引出的另外一个生态话题就是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鄱阳湖挖砂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水底的水生植物破坏殆尽,鄱阳湖湿地生物食物链中最低级的一部分也遭“厄运”,湖底遗留下的是光秃秃的砂石,毫无生机。
一位地方渔政负责人认为,与陆地生态保护不同的是,水下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不易引起重视。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剧减是一个强烈的生态危机信号,应引起各级政府和一些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2年鄱阳湖春季禁渔后,渔民捕获的鱼量多个大,渔业资源上升23%,渔民支持禁渔的热情高涨。可2003年鄱阳湖里的鱼却又小又少,各地渔业产量普遍下降。以湿地生态和候鸟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生态链条出现危机信号——
渔民:鱼为什么少了
2003年鄱阳湖春季全湖禁渔6月20日结束,6月底到10月是渔业捕捞旺季。记者在鄱阳湖周边的星子县、波阳县等地采访时,渔民纷纷反映除个别鱼类外,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普遍是旺季不旺,鱼少且小。
在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一位渔民一见到记者就大倒苦水:“鄱阳湖的鱼都不知道到哪儿去了,2003年渔业产量比2002年差很多,鱼虾数量剧减,同样情况下,2002年能捕十条鱼,2003年最多能捕到三条,并且个体普遍变小,往年一年生鲤鱼有一两斤重,一尺多长,而2003年的鲤鱼只有五六寸长,半斤重。”在一些专业渔村,渔民反映,往年捕捞旺季渔民用汽车拖运鱼虾上市,但2003年“手里挎个篮子就能把全部鱼拿走”。
渔政人员在鄱阳湖周边的永修县、星子县调查后认为,2003年鄱阳湖的渔汛出乎意料地差。许多地方渔政部门保守估计2003年渔业产量将比2002年减少1/3,个别地方将减少2/3。
鄱阳湖渔政人员和当地渔民认为,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锐减有高温、水小等原因,但日益猖獗的非法挖砂却是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枯竭、生态遭破坏的“罪魁祸首”。星子县南康镇蓼池村是当地两个专业渔业村之一。刚刚从湖里回来的村支书张冬滚对记者摇头叹道:“湖里挖砂都挖疯了,捕鱼的地方都难找。”据他估计,全村渔业产量只有2002年的一半,总产值至少要减1/3,“挖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了解,鄱阳湖砂石原来无人问津。1998年长江禁砂后,各地挖砂船开始进入鄱阳湖,2001年鄱阳湖挖砂全湖开花且愈演愈烈,宁静的鄱阳湖开始沸腾起来。
一些环境专家认为,在高温干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鄱阳湖挖砂带来的生态破坏效应2003年开始全面暴露出来。
2003年,受干旱水位下降影响,大型挖砂船无法进入赣江等鄱阳湖周边河流,导致更多的挖砂船滞留鄱阳湖疯狂挖砂。即使在2003年鄱阳湖春季禁渔期间,大量挖砂船仍充斥全湖。江西省水利部门透露,有上百条巨型“吸砂王”在鄱阳湖各个水域游弋,加上安徽、江苏等地拥入的几百艘小型挖砂船,鄱阳湖水面游荡着上千条挖砂船。
管理部门:非法挖砂屡禁不止
记者在星子县南门码头看到,一批三层楼高的挖砂船把水面挤得水泄不通。渔民张水平告诉记者,鄱阳湖水退到哪,鱼就跟到哪,可是挖砂船也是跟深水跑。随着秋冬季鄱阳湖其他水域水位进一步降低,这里的挖砂船越来越多了。
这些挖砂船几乎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偷挖。张水平说,鄱阳湖一些水域在夜间灯光摇曳,灿烂夺目,“比县城的夜景都漂亮”。
当地渔政管理人员分析说:“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层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这种“竭泽而渔”的挖砂方式已开始遍布鄱阳湖,严重地破坏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场所,而且水底噪音污染严重,鱼虾宁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据水利部门介绍,目前鄱阳湖没有规划挖砂区,也没有审批任何挖砂许可证,因此鄱阳湖的挖砂都是非法行为。近年来,江西省水利部门也联合其他部门,对鄱阳湖的非法挖砂进行了多次打击,但都成效有限,挖砂屡禁不止。一位地方水利部门负责人对记者抱怨说:“鄱阳湖周边都在管挖砂整治工作,但利益太大,非常难管理。”
星子县一位挖砂业主道出了鄱阳湖挖砂的惊人暴利:星子县水域常年可以挖砂,以每条大型挖砂船每天装满10条载重2000吨的运砂船计算,一天最少两万吨砂。当地有60个挖砂大泵船,一年挖砂300天,一年挖砂3.6亿吨。以5元一吨的低价在船上卖出,星子一个县每年挖砂的产值就可达十多亿元。砂石运到江浙沪等地区,价格还将翻几倍。目前鄱阳湖周边还没有哪个产业有这么大的规模。
如今鄱阳湖挖砂已成为不法分子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眼中的“唐僧肉”,谁都想着法子“咬一口”。不仅个人参与挖砂,鄱阳湖周边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也争相将辖区水域的挖砂权进行拍卖,这块收入成为一些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同时各地一些职能管理部门也纷纷将手伸到鄱阳湖挖砂行业,也想从中“捞一点”。个别管理部门在对此收取费用的过程中,竟使用当地服务行业的餐饮发票替代正规行政收费票据。
专家:鄱阳湖的生态链亟待保护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其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候鸟天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种群数量占全球95%以上,举世闻名。同时,这里还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有白颧、朱鹮、天鹅等13种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物种的鸟类。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建华认为,鄱阳湖之所以能够吸引数量庞大的珍稀候鸟群落就是因为鄱阳湖能提供丰富的鱼虾等食物,所以鱼虾减少对候鸟的影响最大。
马建华介绍,丰富的渔业资源是鄱阳湖湿地生态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鄱阳湖的生态链很大程度要依靠丰富的渔业资源来维持。在湿地水生生物系统中,一个物种的消失将对这个系统中其他15种生物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而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极端重要的鱼虾,其数量的急剧减少将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如今在鄱阳湖,原来江豚背仔飞跃水面的动人场面已越来越少见,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剧减;白鳍豚是当今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它们已好几年没有光临鄱阳湖。
江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鄱阳湖具有潜在富营养化的危险,而鱼类资源对遏止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加强湿地的污染净化功能。但现在挖砂已将鄱阳湖这一盆清水搅得浑浊不堪,鄱阳湖湖水有时比长江水还浑浊,湿地对污染的降解功能随之下降。
鄱阳湖挖砂引出的另外一个生态话题就是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鄱阳湖挖砂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水底的水生植物破坏殆尽,鄱阳湖湿地生物食物链中最低级的一部分也遭“厄运”,湖底遗留下的是光秃秃的砂石,毫无生机。
一位地方渔政负责人认为,与陆地生态保护不同的是,水下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不易引起重视。2003年鄱阳湖渔业资源剧减是一个强烈的生态危机信号,应引起各级政府和一些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