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中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专家也专门针对此类现象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研究,甚至有的地方还根据专家意见采取了相关措施试图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然而,时至今日,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笔者在西安、宝鸡、咸阳、榆林等市区十余所实验小学的调研中发现,男性教师数量的比例还不到本校教师总数量的15%,且不全从事一线的教学。性别结构的失衡不仅不利于男孩阳刚气质的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之“痛”
1.造成男孩阳刚气质的缺失
心理学中,阳刚被视为一种气质,是男性所具备的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如自信、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然而在许多学校的班级中,以及在其他一些竞争领域中人们都能发现,很多女生能直率地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竞争,而许多男孩子却更好面子、更回避正面竞争。许多中国男孩感到,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攻击性、咄咄逼人、直接发力支配别人是他们不擅长、不愿意去做的,他们在骨子里不欣赏、不适应阳刚的方式,于是他们比女孩子更感到压抑,比女孩子耗费更多精力冥思苦想,消耗更多的心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现实中,过多的柔性是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的,有时还会发生规则冲突。当代社会,自我实现成为人们的理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的典型人物具有强支配和外倾的性格。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正是一些具有阳刚气质的人,这些在现代竞争中更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发挥。然而在女性教师偏多的教育环境下,男孩子该有的阳刚气质正被女性教师与生俱来的温柔一点点地吞噬。
2.影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我们知道,小学生道德行为常有言行脱节、易反复的特点。而且,抑制能力未能很好发展,又对模仿很感兴趣,但儿童辨别能力较差,所以好坏行为全都模仿。有时小学生从道理上能理解某一行为的准则,但行动上意识不到,无意识地会做出越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动机,而且要从自身做起,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准绳,随时对照,以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在某实验小学的一次见习活动中,女教师带领小学生去郊游,碰见小偷,这位女教师的做法如下:保护小孩,远离小偷,并告诉小孩:“这是坏人,大家一定要远离他们”。尽管该教师的动机是在保护小孩,但这种做法还是包含着一种消极因素。若孩子将教师的话记在心里,以后见到类似的情形会集体回避,最后演化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很容易滋生儿童自私、冷漠的行为品质。造成这种行为结果,当然和女教师的细腻、胆小不无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习理论家强调强化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当儿童做出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如与别人分享玩具,同情关心别人,成人往往报之以点头的微笑、或赞许的目光、或用语言称赞、或其他的奖励方式,这就是强化,通过强化也就增加了以后良好道德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小学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培养儿童的果断、勇敢与正气等品质,则将会给儿童以后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创造性行为的一般表现是:不呆板地模仿、服从他人,而由自己提出想法;有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勇气和方法;个人的见解具有个性、新颖、不俗气的特点;对新问题、新认识是敏感的、容易接受的。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措施,方可使之变为发展的现实性,并可加速其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男女的特殊能力各有千秋,一般来说,在语言、计数、审美、手的技巧方面,女优于男;而在空间能力、运动速度、数学推理、机械操作等方面则男胜于女。女教师的温柔、善良、慢条斯理等,是和创造性思维所倡导的新奇、独特、变通诸特点不兼容的,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一所学校男教师太少,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思维容易出现缺陷。一所学校里,需要一定比例的男教师,刚柔相济,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全面发展。因为相对于女教师来说,男教师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如关心时事、个性刚毅、喜爱运动、敢于冒险等,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
二、解“痛”途径探索
1.进行政策干预,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
首先,实行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免收学费、补贴生活费等优惠政策。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可以预测,将来这一优惠政策可能会延伸到全国的普通师范院校中。师范院校可以利用这一大好机遇,设立专业培养补助费,吸引优秀男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小学(初等)教育专业,毕业后到小学从教,彻底改变小学教育男性教师缺乏的现状。
其次,细化和强化招生计划,实行定向、委托培养。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满足城市需要的基础上,要逐步扩大到面向乡镇,实行定向培养。为此,生源计划要从现有国情出发,细化到县、或者乡镇,并要求各县招生办切实执行好。在执行免收学费、补贴生活费和设立定向培养补助费的情况下,应要求毕业生按照招生计划对口就业,不对口就业的应向国家返还所享受的补偿,以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男性教师偏少、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
再次,高师院校要加强男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帮助男生认识男教师在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男学生克服传统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调动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男性的主体功能。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使男学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每个师范男生都认识到在教育事业中,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师范院校要努力培养男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培养男性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良好情感,使男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
2.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传统观念、待遇偏低等是造成小学教育男性教师偏少的根本性原因。“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男性当小学教师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加上社会上重商、重权、轻教等思想影响,造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男性越来越少。就待遇而言,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很少有学校能给教师发放课时津贴,使得小学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男教师连找一个满意的对象都困难,这就使得原本稀缺的男性教师一旦有机会就跳槽。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国家可以从长远考虑,逐步地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经费投入机制。这种机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建立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出整体规划,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提高小学教育经费的保障水平。二是明确标准与分清责任。要制定科学明确的小学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教师工资标准,并明确承担这些经费的具体办法、具体法人与法定责任。三是科学决策与有效监督。为了保障经费投入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在机制的形成过程中,要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把这一机制从政府行动变成社会行动,既有利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利于小学教育经费的良性运转。有充足的经费做保障,教师待遇的提高就能够逐步实现,小学教育男性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就指日可待了。
3.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增强小学教育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能够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人们常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能力相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会做得比能力强的人更好。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管理者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对人的尊重和激励。因此,作为小学教育领路人的校长,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和激励广大教师,以增强小学教育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
首先,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在企业中无论人的职位高低,要想长久留住人,都必须要使员工在心理和情感上对目前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包括对同事和领导的人际关系具有好感。要达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和互爱的,作为一名管理者要以尊重、爱护之心对待自己的员工,同样员工也会以仁爱之心对待企业,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每一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包括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尤其是男教师)亦需给予尊重,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自信。对于外在的荣誉、地位、赞扬也可给予适当的满足,以求相得益彰。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倾听、沟通、适当地赞美、有效地提拔和鼓励职工参与管理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建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融合的管理模式。成熟的组织管理模式往往是独立创造精神与团队精神的兼容,是每个人的个性与组织共性的统一,要求宽严相济,制度化与亲和力相辅相成。所谓制度管理,通常也称刚性管理或理性管理。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的“法”,是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对小学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系统化、条理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保证小学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依章办事,将小学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所谓情感管理,又称柔性管理或非理性管理。情感管理是指在发挥组织、计划和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以外,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重视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心态、形象等因素的管理,挖掘成员的潜能,形成群体价值观和凝聚力,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以情为主,重视情感管理,其核心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强调人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重视把非理性因素,尤其把情感因素看成是管理的一种力量,自觉地运用自身的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教师,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而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融合,则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把目光转向“人”、“情”和其他的非理性因素,把理性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又重视满足教师的需要和情感交流;既严格有序,又灵活有情,“高工作”、“高关心”,较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理为基础、情理相融,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吸引大量的优秀男性教师。
(责任编辑郭振玲)
一、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之“痛”
1.造成男孩阳刚气质的缺失
心理学中,阳刚被视为一种气质,是男性所具备的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如自信、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然而在许多学校的班级中,以及在其他一些竞争领域中人们都能发现,很多女生能直率地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竞争,而许多男孩子却更好面子、更回避正面竞争。许多中国男孩感到,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攻击性、咄咄逼人、直接发力支配别人是他们不擅长、不愿意去做的,他们在骨子里不欣赏、不适应阳刚的方式,于是他们比女孩子更感到压抑,比女孩子耗费更多精力冥思苦想,消耗更多的心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现实中,过多的柔性是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的,有时还会发生规则冲突。当代社会,自我实现成为人们的理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的典型人物具有强支配和外倾的性格。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正是一些具有阳刚气质的人,这些在现代竞争中更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发挥。然而在女性教师偏多的教育环境下,男孩子该有的阳刚气质正被女性教师与生俱来的温柔一点点地吞噬。
2.影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我们知道,小学生道德行为常有言行脱节、易反复的特点。而且,抑制能力未能很好发展,又对模仿很感兴趣,但儿童辨别能力较差,所以好坏行为全都模仿。有时小学生从道理上能理解某一行为的准则,但行动上意识不到,无意识地会做出越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动机,而且要从自身做起,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准绳,随时对照,以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在某实验小学的一次见习活动中,女教师带领小学生去郊游,碰见小偷,这位女教师的做法如下:保护小孩,远离小偷,并告诉小孩:“这是坏人,大家一定要远离他们”。尽管该教师的动机是在保护小孩,但这种做法还是包含着一种消极因素。若孩子将教师的话记在心里,以后见到类似的情形会集体回避,最后演化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很容易滋生儿童自私、冷漠的行为品质。造成这种行为结果,当然和女教师的细腻、胆小不无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家和社会学习理论家强调强化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当儿童做出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如与别人分享玩具,同情关心别人,成人往往报之以点头的微笑、或赞许的目光、或用语言称赞、或其他的奖励方式,这就是强化,通过强化也就增加了以后良好道德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小学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培养儿童的果断、勇敢与正气等品质,则将会给儿童以后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创造性行为的一般表现是:不呆板地模仿、服从他人,而由自己提出想法;有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勇气和方法;个人的见解具有个性、新颖、不俗气的特点;对新问题、新认识是敏感的、容易接受的。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措施,方可使之变为发展的现实性,并可加速其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男女的特殊能力各有千秋,一般来说,在语言、计数、审美、手的技巧方面,女优于男;而在空间能力、运动速度、数学推理、机械操作等方面则男胜于女。女教师的温柔、善良、慢条斯理等,是和创造性思维所倡导的新奇、独特、变通诸特点不兼容的,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一所学校男教师太少,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思维容易出现缺陷。一所学校里,需要一定比例的男教师,刚柔相济,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全面发展。因为相对于女教师来说,男教师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如关心时事、个性刚毅、喜爱运动、敢于冒险等,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
二、解“痛”途径探索
1.进行政策干预,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
首先,实行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免收学费、补贴生活费等优惠政策。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可以预测,将来这一优惠政策可能会延伸到全国的普通师范院校中。师范院校可以利用这一大好机遇,设立专业培养补助费,吸引优秀男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小学(初等)教育专业,毕业后到小学从教,彻底改变小学教育男性教师缺乏的现状。
其次,细化和强化招生计划,实行定向、委托培养。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满足城市需要的基础上,要逐步扩大到面向乡镇,实行定向培养。为此,生源计划要从现有国情出发,细化到县、或者乡镇,并要求各县招生办切实执行好。在执行免收学费、补贴生活费和设立定向培养补助费的情况下,应要求毕业生按照招生计划对口就业,不对口就业的应向国家返还所享受的补偿,以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男性教师偏少、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
再次,高师院校要加强男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帮助男生认识男教师在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男学生克服传统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调动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男性的主体功能。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使男学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每个师范男生都认识到在教育事业中,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师范院校要努力培养男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培养男性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良好情感,使男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
2.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传统观念、待遇偏低等是造成小学教育男性教师偏少的根本性原因。“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男性当小学教师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加上社会上重商、重权、轻教等思想影响,造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男性越来越少。就待遇而言,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很少有学校能给教师发放课时津贴,使得小学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男教师连找一个满意的对象都困难,这就使得原本稀缺的男性教师一旦有机会就跳槽。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国家可以从长远考虑,逐步地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经费投入机制。这种机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建立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出整体规划,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提高小学教育经费的保障水平。二是明确标准与分清责任。要制定科学明确的小学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教师工资标准,并明确承担这些经费的具体办法、具体法人与法定责任。三是科学决策与有效监督。为了保障经费投入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在机制的形成过程中,要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把这一机制从政府行动变成社会行动,既有利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利于小学教育经费的良性运转。有充足的经费做保障,教师待遇的提高就能够逐步实现,小学教育男性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就指日可待了。
3.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增强小学教育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能够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人们常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能力相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会做得比能力强的人更好。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管理者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对人的尊重和激励。因此,作为小学教育领路人的校长,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和激励广大教师,以增强小学教育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
首先,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在企业中无论人的职位高低,要想长久留住人,都必须要使员工在心理和情感上对目前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包括对同事和领导的人际关系具有好感。要达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和互爱的,作为一名管理者要以尊重、爱护之心对待自己的员工,同样员工也会以仁爱之心对待企业,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每一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包括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尤其是男教师)亦需给予尊重,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自信。对于外在的荣誉、地位、赞扬也可给予适当的满足,以求相得益彰。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倾听、沟通、适当地赞美、有效地提拔和鼓励职工参与管理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建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融合的管理模式。成熟的组织管理模式往往是独立创造精神与团队精神的兼容,是每个人的个性与组织共性的统一,要求宽严相济,制度化与亲和力相辅相成。所谓制度管理,通常也称刚性管理或理性管理。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的“法”,是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对小学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系统化、条理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保证小学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依章办事,将小学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所谓情感管理,又称柔性管理或非理性管理。情感管理是指在发挥组织、计划和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以外,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重视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心态、形象等因素的管理,挖掘成员的潜能,形成群体价值观和凝聚力,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以情为主,重视情感管理,其核心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强调人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重视把非理性因素,尤其把情感因素看成是管理的一种力量,自觉地运用自身的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教师,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而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融合,则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把目光转向“人”、“情”和其他的非理性因素,把理性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又重视满足教师的需要和情感交流;既严格有序,又灵活有情,“高工作”、“高关心”,较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理为基础、情理相融,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吸引大量的优秀男性教师。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