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国人的热烈议论,有关雄安新区的文章不断地见诸报刊,以“雄安”或“雄安新区”为主题的图书也出版了十余种,但这些图书多是对雄安新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介绍,或者属于政策解读的内容,缺乏综合性、基础性的研究著作,特别是缺乏关于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也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
雄安新区三县都是千年古县,“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遗产的雄安新区,应当坚持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的一个概括,也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历史文脉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演进的。城市建设可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也可以规划,但历史文脉决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自我进化的结果,那么,附着于其上的人文景观必定是人类自我塑造的结果。可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无数个体的集合行为,从长时段考察,明显地带有自然演进的色彩。因此,相对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第二,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是雄安新区地域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整合雄安新区居民集体认同感的必要条件。
雄安新区三县包括原属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原属高阳县的龙化乡,尽管存在着地域相接、文化相近的历史传统,但也存在着原有居民的不同的地域认同感。如果要使这些原属不同行政区划的原住民生成新的地域共同体和集体认同感,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段。如果再加上外来居民,最终形成“雄安人”的集体认同感,更需要时间的积淀。雄安新区原住民所在的村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些村庄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颇具代表性,也应该归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之内”。但是,随着雄安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许多村落都会被拆除,乡愁纽带必定会被剪断。
在这种情况下,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雄安新区三县都被称作千年古县,但它们各自县名的出现时间是不一样的,其中容城县的县名出现得最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三县的行政区设置均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将原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的村落进行合并重组,以血缘和地缘纽带强化新的地域认同感,有助于全新地域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第三,关注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是推动雄安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而生的城市,是一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将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实践,有望成为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标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振宇认为,影响雄安新区城镇化进程和质量的是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1.发达的城市建成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2.新区核心区与外围地区构成的“中心——外围”二元结构;3.本地人与外来高素质人才因融合困难而形成的新二元结构。为了打破叶振宇所归纳出的这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就必须从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入手,建立区域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创新之作
彭秀良、马景文合著《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笔者将这本书视为全面介绍雄安新区基本情况的开山之作,理由如次:
一是该书力图概述雄安新区各个方面的情况,涉及面比较广泛。全书共分为“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沿革”“历史演进轮廓”“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地理景观”“地域文学艺术”和“建设千秋之城”等七章,举凡地理环境、行政沿革、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内容均有概括和描述,是人们全面认识河北雄安新区的综合性读本。通过与其他以“雄安新区”为主题的图书进行比较,发现尚未有如此全面者。
二是该书力图将雄安新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和展示,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雄安新区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等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千米。将原本分属五个县的城镇与村庄整合在一起,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而将这片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描述,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比如,雄安新区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就需要查阅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整合,这还是最简单的工作。再如,雄安新区的人文地理景观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务,除去早已成为旅游景观的白洋淀之外,白洋淀周边的堤防和码头也是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整合的。
三是該书力图揭示雄安新区的历史面貌与现实图景,将雄安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雄安新区三县均为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自北宋时期起,雄安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一方面此地战争硝烟弥漫,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商业和经济的发达,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与美丽传说。雄安新区并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区,但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中容城县的服装业、安新县的羽绒产业、雄县的塑料包装业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而今这些产业都面临着外迁的命运。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示范意义,为推进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坚实的起点。
(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HB18-YB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玮玮
一、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也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
雄安新区三县都是千年古县,“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遗产的雄安新区,应当坚持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的一个概括,也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历史文脉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演进的。城市建设可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也可以规划,但历史文脉决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自我进化的结果,那么,附着于其上的人文景观必定是人类自我塑造的结果。可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无数个体的集合行为,从长时段考察,明显地带有自然演进的色彩。因此,相对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第二,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是雄安新区地域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整合雄安新区居民集体认同感的必要条件。
雄安新区三县包括原属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原属高阳县的龙化乡,尽管存在着地域相接、文化相近的历史传统,但也存在着原有居民的不同的地域认同感。如果要使这些原属不同行政区划的原住民生成新的地域共同体和集体认同感,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段。如果再加上外来居民,最终形成“雄安人”的集体认同感,更需要时间的积淀。雄安新区原住民所在的村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些村庄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颇具代表性,也应该归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之内”。但是,随着雄安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许多村落都会被拆除,乡愁纽带必定会被剪断。
在这种情况下,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雄安新区三县都被称作千年古县,但它们各自县名的出现时间是不一样的,其中容城县的县名出现得最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三县的行政区设置均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将原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的村落进行合并重组,以血缘和地缘纽带强化新的地域认同感,有助于全新地域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第三,关注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是推动雄安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而生的城市,是一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将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实践,有望成为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标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振宇认为,影响雄安新区城镇化进程和质量的是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1.发达的城市建成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2.新区核心区与外围地区构成的“中心——外围”二元结构;3.本地人与外来高素质人才因融合困难而形成的新二元结构。为了打破叶振宇所归纳出的这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就必须从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入手,建立区域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创新之作
彭秀良、马景文合著《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笔者将这本书视为全面介绍雄安新区基本情况的开山之作,理由如次:
一是该书力图概述雄安新区各个方面的情况,涉及面比较广泛。全书共分为“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沿革”“历史演进轮廓”“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地理景观”“地域文学艺术”和“建设千秋之城”等七章,举凡地理环境、行政沿革、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内容均有概括和描述,是人们全面认识河北雄安新区的综合性读本。通过与其他以“雄安新区”为主题的图书进行比较,发现尚未有如此全面者。
二是该书力图将雄安新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和展示,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雄安新区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等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千米。将原本分属五个县的城镇与村庄整合在一起,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而将这片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描述,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比如,雄安新区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就需要查阅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整合,这还是最简单的工作。再如,雄安新区的人文地理景观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务,除去早已成为旅游景观的白洋淀之外,白洋淀周边的堤防和码头也是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整合的。
三是該书力图揭示雄安新区的历史面貌与现实图景,将雄安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雄安新区三县均为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自北宋时期起,雄安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一方面此地战争硝烟弥漫,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商业和经济的发达,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与美丽传说。雄安新区并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区,但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中容城县的服装业、安新县的羽绒产业、雄县的塑料包装业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而今这些产业都面临着外迁的命运。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示范意义,为推进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坚实的起点。
(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HB18-YB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