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在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农村题材的电影是我國电影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大众媒介。电影《十八洞村》作为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电影,通过精心讲述“精准扶贫”这一主旋律故事,不仅获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效传播了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其存在的不足,也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中需要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影视传播;《十八洞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11-0038-05
中国广大乡村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对外传播和展示。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把农村文化软实力传播出去,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是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电影《十八洞村》讲述了“精准扶贫”这一主旋律故事,不仅有效传播了农村文化软实力,而且对打造乡村文化自信做了初步探索。
一、《十八洞村》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成果
十八洞村是湖南湘西的一个村,过去一直非常贫穷。交通闭塞,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所谓的“3860部队”,人均收入非常低。虽然人们大部分外出打工,但还是摆脱不了贫穷。据统计,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自从扶贫项目开始,扶贫工作队进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精准扶贫的典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总书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1]。在习总书记指示鼓舞下,十八洞村邀请县里苗汉子专业合作社共建猕猴桃基地,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同时还开发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等产业,这些都为整村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村里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16年11月,十八洞村向镇里递交了退出贫困村申请书。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许多过去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十八洞村彻底改变了面貌。
电影《十八洞村》以这段经历为背景,以当地帮扶干部和村民为原型,立意打造一部有影响有特色的十九大“献礼片”。为了拍好《十八洞村》,导演苗月在2016年8月就开始了她的走访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都进行了“沉浸式”的农村生活体验。影片《十八洞村》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述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有关资料显示,本片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收获票房1个亿,这在近几年农村题材影片中是少见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开展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2015年至2017年调查的中小成本文艺片(含主旋律影片)中,《十八洞村》满意度仅次于今年春季档上映的《八月》位居亚军。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对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提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它让人们对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穷山村广为人知,很多人因为电影才了解这个十八洞村,许多人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走上了前往十八洞村的旅行之路。据统计,十八洞村在旅游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从2016年同期游客人数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0万人次,农家乐、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收入也普遍增加[2]。
《十八洞村》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专家表示:“《十八洞村》风格真淳素朴,于平淡中见奇崛,回归中国文艺美学风格、中国电影美学精神,整体风格犹如一篇风格淡雅、情感内敛含蓄的叙事诗,令人联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小说、孙犁的散文、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令人耳目一新。” “在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上,影片题旨触及中国传统农民的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生发出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3]。豆瓣影评观众给《十八洞村》打了7.1的较高分值,在近几年农村题材影片中是不多的,共有5739人发表了对该电影的评论,说明该影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和热度。在我国近几年农村题材不断边缘化的背景下,《十八洞村》有这样的成就也非常难得珍贵。
二、《十八洞村》文化软实力分析
电影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提升,主要是通过电影的类型、故事、场景、配乐、插曲、色彩、构图、明星等艺术语言和符号而实现的,它是各种电影艺术语言共同作用和有机融合的结果。
(一)电影类型的软实力
不同类型的电影在传播软实力方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存在价值。科幻片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科学精神;灾难片表现了国家和国民在灾难面前的价值选择和精神面貌。国产电影中的民俗片、功夫片、饮食文化电影,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审美趣味的集中展示。从类型上说,《十八洞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顾名思义,主旋律电影就是歌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感情的影片,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感情,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感情”。而在我国,主旋律电影早已成为我国电影中最有影响和群众基础的主流类型。但主旋律电影要想获得“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也绝非易事。如果做的不好,处理不当就会把影视作品变成了党的政策的简单“传声筒”,变成了缺乏艺术的“说教”,削弱了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其结果可能是“叫好不叫座”甚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没有观众,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在这方面,《十八洞村》处理的就比较到位,导演可谓是专心讲故事,专心刻画人物。“精准扶贫”这一主题,被巧妙融入到故事之中,从头至尾没有任何说教。但观众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到党的政策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十八洞村》可谓是一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但它对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效果一点不逊色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甚至效果更好。 (二)电影故事的软实力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电影就是通过一组组镜头构成的动态画面讲述人物故事。观众走进电影院,被银幕上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所打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电影故事的软实力。美国电影《大河恋》说的是一家两代人对于乡土的情感。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敬畏上帝和自然,而兄弟俩则性格各异。老大诺曼循规蹈矩,走上一条传统的人生道路,读书做好学生,走上社会是好公民;而弟弟保罗则放荡不羁,酷爱自由,甚至有点玩世不恭。这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吸引人的除了那条美得让人窒息的河流和乡村风光外,电影故事本身也讲得惊心动魄。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把日本北海道乡村风光刻画的如诗如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电影真正扣人心弦的仍然是主人公含蓄、隐忍、执着的情感故事。一位被通缉的杀人犯与一位农村寡妇之间的故事,本身就给观众很多悬念和期待。国内很多乡村题材的电影拍不好,重要原因就是乡村题材电影没有讲好一个故事。要么把故事讲得不真诚,给人一看就假的感觉;要么故事充满说教,缺乏吸引力;要么故事结构不合理,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十八洞村》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 带领杨家班兄弟脱贫致富,同时获得了精神上升华的故事。故事主角是这位杨英俊的农民,而不是扶贫工作队。总体而言,人物形象鲜明,主题集中,故事充满正能量。中国农民那种内敛、勤劳、善良、诚实、节俭、团结、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都通过男女主人公和村民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和展示。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乡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精华。
(三)电影场景的软实力
电影场景是电影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也是表达主题、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意蕴的有力工具,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部《指环王》把风光秀美、神奇瑰丽的中土秘境带到观众面前,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新西兰。新西兰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位到新西兰旅游的外国游客中,就有一位声称是被《指环王》吸引来的。电影《杯酒人生》公映后,圣巴巴拉葡萄酒产区就成为旅游热点,当地的葡萄酒旅游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许多人在他们的假期或周末旅游目标直指这一地区,游客们拿出《杯酒人生》旅游手册,寻找着电影中所出现的下一个景点。有的甚至要专门预定当年电影主人公住过的房间。电影《十八洞村》在场景刻画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在影片中,崇山峻岭之间的高架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阳光下闪着金光的梯田,依山而建的苗族村落,充满苗族风情的集市,這些场景不仅为杨英俊等农民兄弟、乡村扶贫干部提供了活动空间,也全方位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既具有原生态的拙朴,也具有现代美感的震撼力,也是苗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拥挤喧闹、远离自然、社会关系淡漠、饱受污染之害的城市居民来说,这些场景和镜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四)电影配乐软实力
经典的电影必定有好的配乐。电影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曾说 : “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 恐怖、壮丽、荒凉或悲惨。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电影音乐不仅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含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 [4] 优秀的影片配乐和插曲,本身就有强大感召力的软实力。有时候甚至电影没有被记住,而影片的插曲就广为流传,成为经典,感染和影响了各国观众。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配乐,以其丰沛细腻的情感,与怀旧温情的剧情相得益彰,无不有力地衬托了剧情的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影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本片作曲莫里康尼所说的:“当我作曲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注意电影当中的男女主角,我在乎是导演向我描述的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点。”[5]国产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红日》的“谁不说俺家乡好”都无不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软”力量。农村题材的电影的配乐、插曲,无疑是传播农村文化、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很多人是听了电影《五朵金花》“大理三月好风光”而萌生了到云南大理旅游的冲动;听了《少林寺》插曲“牧羊曲”而走上的前往河南嵩山的旅程。电影《十八洞村》的配乐也很很有特点,著名音乐人何训民的精彩配乐,各种湘西古乐古曲,反复穿插在剧情中的鼓点,若有若无的男女吟唱,它们与现代流行元素嫁接、融合,有力地配合了剧情,衬托了人物内心,展示了苗族艺术的魅力,让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五)电影明星软实力
在电影产业链中,电影明星不仅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效应,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每一个有影响的影视明星都有庞大的粉丝队伍和追星族。电影明星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成为人们关注和仿效的对象。电影明星的时尚偏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拥有世界影响的电影明星数量的多少就是这个国家电影软实力大小的直接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在农村题材影片中,电影明星代表农村的人物形象,包括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教师、企业家、农民等。观众要从这些角色身上,认识农村群体的精神风貌、内心世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就是乡村形象代言人和农村各色人物的化身。因此,他们的演技对于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十八洞村》男女主人公王学圻、陈瑾是两大演技派明星。很多观众明确表示是“冲着两位主演王学圻,陈瑾去看的。”这两位演员果然不负众望。王学圻的表演含蓄内敛,极富生活气息,毫无表演痕迹,将一个农民内心的不甘与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陈瑾则成功塑造了一位温良、坚忍的传统苗族女性形象。两位演员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意图,对角色拿捏得非常到位,传神地再现了农村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中国农村农民的典型形象。
三、《十八洞村》乡村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得与失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战略,而乡村脱贫致富、扶贫攻坚则是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脱贫致富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乡村民众自身的觉醒,需要乡村民众内在自信的确立。没有这种内在的动力觉醒,仅仅靠外部的力量、政府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而当前,中国的许多乡村缺失的恰恰是文化自信,乡村民众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以及其他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乡村文化自信的再塑、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洞村》用诗意的电影语言,全方位诠释了中国的乡村伦理、乡村美德、乡村生活方式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乡村之美包括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景观之美,也让观众为这种美所震撼,票房超过1亿,前往当地的游客成倍增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成功的。 当然,从影视文化传播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也有一些有待思考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讲故事仍然是这部影片的软肋。电影说到底是通过人物故事打动观众。故事是电影的硬核。故事讲得好不好,仍然是大多数类型电影第一成功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农村题材电影故事难讲这是客观事实,因为农村题材大多数是写实的,甚至是“先有主题”后有人物,难以做到像其他类型电影故事的多样化、娱乐化。但无论如何,讲好一个好故事仍然是农村题材电影第一要务,否则,农村题材电影就难在娱乐化、IP化大潮中立足。《十八洞村》是一部诗化电影,艺术元素很浓,而不是以人物故事为核心的故事片或剧情片,故事平淡无奇,却催人泪下,但换一个角度也是影片的薄弱环节。人物形象没有摆脱扁平化、脸谱化、符号化的痕迹。故事创新性不强,剧情比较平淡,情节张力不够,缺乏波澜起伏,就故事本身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节奏控制能力较弱,前半部分有点拖沓缓慢,后半部分对杨英俊带来乡亲们脱贫的描写过于粗线条;有的情节显得生硬,缺乏必要的铺垫。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显得风格不统一。为了增加视觉效果,作者在中间穿插的蒙太奇镜头,还有各种风格化处理,但效果并不好,给人感觉有点突兀。尤其是中间几次一些特色的断帧镜头,运用的不够成熟,不仅显得有点多余,也影响觀众的观影体验。影片运用了大量航拍技术,有利于多角度呈现拍摄主体,强化主体,展现空间,扩大视野,增加画面动感,制造气氛,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打造视觉奇观。《十八洞村》的航拍总体上运用是成功的。但无用的航拍和空境也不少,对剧情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地方文化元素如何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浑然一体,也需要再打磨。否则一部电影塞满了太多的东西,也会造成风格的不统一。
最后,在配音、配乐上也有需要改进之处。地方方言运用的好是当地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可惜《十八洞村》的配音不到位,有些地方对白对不上嘴型,方言说的生硬。配乐方面,苗乐、苗鼓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当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恰当,对于传播和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的配乐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实验,总体效果也非常成功。主创以苗乐、苗鼓为主旋律,在配乐、插曲、声效上风格独特,令人惊叹。但正如观众指出的,本片配乐时好时坏,有过于刻意的成分,个别地方的配乐甚至给人感觉有点“诡异”“辣耳”“古怪”。如何让这种具有乡村、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与剧情、人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享受到听觉盛宴,无疑是农村题材电影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晓东等.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N].人民日报,2018-10-05.
[2]彭红侠,王和洋.乡村旅游 改变小村生活[N].中国文化报,2017-11-11.
[3]柴哲彬,陈灿.电影《十八洞村》:中国“脱贫奇迹”的真实写照[DB/OL].[2017-10-19].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1019/c1013-29597400.
html.
[4]王璨.电影《卧虎藏龙》配乐的音乐特色——探析谭盾的音乐创作理念[J].音乐大观,2012 ,(6): 22-23.
[5]张道同.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5.
责任编辑:王玉倩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影视传播;《十八洞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11-0038-05
中国广大乡村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对外传播和展示。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把农村文化软实力传播出去,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是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电影《十八洞村》讲述了“精准扶贫”这一主旋律故事,不仅有效传播了农村文化软实力,而且对打造乡村文化自信做了初步探索。
一、《十八洞村》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成果
十八洞村是湖南湘西的一个村,过去一直非常贫穷。交通闭塞,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所谓的“3860部队”,人均收入非常低。虽然人们大部分外出打工,但还是摆脱不了贫穷。据统计,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自从扶贫项目开始,扶贫工作队进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精准扶贫的典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总书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1]。在习总书记指示鼓舞下,十八洞村邀请县里苗汉子专业合作社共建猕猴桃基地,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同时还开发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等产业,这些都为整村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村里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16年11月,十八洞村向镇里递交了退出贫困村申请书。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许多过去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十八洞村彻底改变了面貌。
电影《十八洞村》以这段经历为背景,以当地帮扶干部和村民为原型,立意打造一部有影响有特色的十九大“献礼片”。为了拍好《十八洞村》,导演苗月在2016年8月就开始了她的走访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都进行了“沉浸式”的农村生活体验。影片《十八洞村》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述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有关资料显示,本片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收获票房1个亿,这在近几年农村题材影片中是少见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开展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2015年至2017年调查的中小成本文艺片(含主旋律影片)中,《十八洞村》满意度仅次于今年春季档上映的《八月》位居亚军。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对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提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它让人们对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穷山村广为人知,很多人因为电影才了解这个十八洞村,许多人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走上了前往十八洞村的旅行之路。据统计,十八洞村在旅游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从2016年同期游客人数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0万人次,农家乐、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收入也普遍增加[2]。
《十八洞村》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专家表示:“《十八洞村》风格真淳素朴,于平淡中见奇崛,回归中国文艺美学风格、中国电影美学精神,整体风格犹如一篇风格淡雅、情感内敛含蓄的叙事诗,令人联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小说、孙犁的散文、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令人耳目一新。” “在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上,影片题旨触及中国传统农民的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生发出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3]。豆瓣影评观众给《十八洞村》打了7.1的较高分值,在近几年农村题材影片中是不多的,共有5739人发表了对该电影的评论,说明该影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和热度。在我国近几年农村题材不断边缘化的背景下,《十八洞村》有这样的成就也非常难得珍贵。
二、《十八洞村》文化软实力分析
电影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提升,主要是通过电影的类型、故事、场景、配乐、插曲、色彩、构图、明星等艺术语言和符号而实现的,它是各种电影艺术语言共同作用和有机融合的结果。
(一)电影类型的软实力
不同类型的电影在传播软实力方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存在价值。科幻片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科学精神;灾难片表现了国家和国民在灾难面前的价值选择和精神面貌。国产电影中的民俗片、功夫片、饮食文化电影,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审美趣味的集中展示。从类型上说,《十八洞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顾名思义,主旋律电影就是歌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感情的影片,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感情,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感情”。而在我国,主旋律电影早已成为我国电影中最有影响和群众基础的主流类型。但主旋律电影要想获得“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也绝非易事。如果做的不好,处理不当就会把影视作品变成了党的政策的简单“传声筒”,变成了缺乏艺术的“说教”,削弱了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其结果可能是“叫好不叫座”甚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没有观众,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在这方面,《十八洞村》处理的就比较到位,导演可谓是专心讲故事,专心刻画人物。“精准扶贫”这一主题,被巧妙融入到故事之中,从头至尾没有任何说教。但观众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到党的政策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十八洞村》可谓是一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但它对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效果一点不逊色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甚至效果更好。 (二)电影故事的软实力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电影就是通过一组组镜头构成的动态画面讲述人物故事。观众走进电影院,被银幕上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所打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电影故事的软实力。美国电影《大河恋》说的是一家两代人对于乡土的情感。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敬畏上帝和自然,而兄弟俩则性格各异。老大诺曼循规蹈矩,走上一条传统的人生道路,读书做好学生,走上社会是好公民;而弟弟保罗则放荡不羁,酷爱自由,甚至有点玩世不恭。这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吸引人的除了那条美得让人窒息的河流和乡村风光外,电影故事本身也讲得惊心动魄。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把日本北海道乡村风光刻画的如诗如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电影真正扣人心弦的仍然是主人公含蓄、隐忍、执着的情感故事。一位被通缉的杀人犯与一位农村寡妇之间的故事,本身就给观众很多悬念和期待。国内很多乡村题材的电影拍不好,重要原因就是乡村题材电影没有讲好一个故事。要么把故事讲得不真诚,给人一看就假的感觉;要么故事充满说教,缺乏吸引力;要么故事结构不合理,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十八洞村》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 带领杨家班兄弟脱贫致富,同时获得了精神上升华的故事。故事主角是这位杨英俊的农民,而不是扶贫工作队。总体而言,人物形象鲜明,主题集中,故事充满正能量。中国农民那种内敛、勤劳、善良、诚实、节俭、团结、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都通过男女主人公和村民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和展示。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乡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精华。
(三)电影场景的软实力
电影场景是电影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也是表达主题、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意蕴的有力工具,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部《指环王》把风光秀美、神奇瑰丽的中土秘境带到观众面前,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新西兰。新西兰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位到新西兰旅游的外国游客中,就有一位声称是被《指环王》吸引来的。电影《杯酒人生》公映后,圣巴巴拉葡萄酒产区就成为旅游热点,当地的葡萄酒旅游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许多人在他们的假期或周末旅游目标直指这一地区,游客们拿出《杯酒人生》旅游手册,寻找着电影中所出现的下一个景点。有的甚至要专门预定当年电影主人公住过的房间。电影《十八洞村》在场景刻画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在影片中,崇山峻岭之间的高架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阳光下闪着金光的梯田,依山而建的苗族村落,充满苗族风情的集市,這些场景不仅为杨英俊等农民兄弟、乡村扶贫干部提供了活动空间,也全方位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既具有原生态的拙朴,也具有现代美感的震撼力,也是苗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拥挤喧闹、远离自然、社会关系淡漠、饱受污染之害的城市居民来说,这些场景和镜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四)电影配乐软实力
经典的电影必定有好的配乐。电影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曾说 : “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 恐怖、壮丽、荒凉或悲惨。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电影音乐不仅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含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 [4] 优秀的影片配乐和插曲,本身就有强大感召力的软实力。有时候甚至电影没有被记住,而影片的插曲就广为流传,成为经典,感染和影响了各国观众。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配乐,以其丰沛细腻的情感,与怀旧温情的剧情相得益彰,无不有力地衬托了剧情的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影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本片作曲莫里康尼所说的:“当我作曲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注意电影当中的男女主角,我在乎是导演向我描述的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点。”[5]国产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红日》的“谁不说俺家乡好”都无不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软”力量。农村题材的电影的配乐、插曲,无疑是传播农村文化、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很多人是听了电影《五朵金花》“大理三月好风光”而萌生了到云南大理旅游的冲动;听了《少林寺》插曲“牧羊曲”而走上的前往河南嵩山的旅程。电影《十八洞村》的配乐也很很有特点,著名音乐人何训民的精彩配乐,各种湘西古乐古曲,反复穿插在剧情中的鼓点,若有若无的男女吟唱,它们与现代流行元素嫁接、融合,有力地配合了剧情,衬托了人物内心,展示了苗族艺术的魅力,让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五)电影明星软实力
在电影产业链中,电影明星不仅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效应,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每一个有影响的影视明星都有庞大的粉丝队伍和追星族。电影明星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成为人们关注和仿效的对象。电影明星的时尚偏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拥有世界影响的电影明星数量的多少就是这个国家电影软实力大小的直接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在农村题材影片中,电影明星代表农村的人物形象,包括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教师、企业家、农民等。观众要从这些角色身上,认识农村群体的精神风貌、内心世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就是乡村形象代言人和农村各色人物的化身。因此,他们的演技对于农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十八洞村》男女主人公王学圻、陈瑾是两大演技派明星。很多观众明确表示是“冲着两位主演王学圻,陈瑾去看的。”这两位演员果然不负众望。王学圻的表演含蓄内敛,极富生活气息,毫无表演痕迹,将一个农民内心的不甘与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陈瑾则成功塑造了一位温良、坚忍的传统苗族女性形象。两位演员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意图,对角色拿捏得非常到位,传神地再现了农村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中国农村农民的典型形象。
三、《十八洞村》乡村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得与失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战略,而乡村脱贫致富、扶贫攻坚则是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脱贫致富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乡村民众自身的觉醒,需要乡村民众内在自信的确立。没有这种内在的动力觉醒,仅仅靠外部的力量、政府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而当前,中国的许多乡村缺失的恰恰是文化自信,乡村民众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以及其他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乡村文化自信的再塑、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洞村》用诗意的电影语言,全方位诠释了中国的乡村伦理、乡村美德、乡村生活方式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乡村之美包括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景观之美,也让观众为这种美所震撼,票房超过1亿,前往当地的游客成倍增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成功的。 当然,从影视文化传播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也有一些有待思考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讲故事仍然是这部影片的软肋。电影说到底是通过人物故事打动观众。故事是电影的硬核。故事讲得好不好,仍然是大多数类型电影第一成功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农村题材电影故事难讲这是客观事实,因为农村题材大多数是写实的,甚至是“先有主题”后有人物,难以做到像其他类型电影故事的多样化、娱乐化。但无论如何,讲好一个好故事仍然是农村题材电影第一要务,否则,农村题材电影就难在娱乐化、IP化大潮中立足。《十八洞村》是一部诗化电影,艺术元素很浓,而不是以人物故事为核心的故事片或剧情片,故事平淡无奇,却催人泪下,但换一个角度也是影片的薄弱环节。人物形象没有摆脱扁平化、脸谱化、符号化的痕迹。故事创新性不强,剧情比较平淡,情节张力不够,缺乏波澜起伏,就故事本身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节奏控制能力较弱,前半部分有点拖沓缓慢,后半部分对杨英俊带来乡亲们脱贫的描写过于粗线条;有的情节显得生硬,缺乏必要的铺垫。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显得风格不统一。为了增加视觉效果,作者在中间穿插的蒙太奇镜头,还有各种风格化处理,但效果并不好,给人感觉有点突兀。尤其是中间几次一些特色的断帧镜头,运用的不够成熟,不仅显得有点多余,也影响觀众的观影体验。影片运用了大量航拍技术,有利于多角度呈现拍摄主体,强化主体,展现空间,扩大视野,增加画面动感,制造气氛,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打造视觉奇观。《十八洞村》的航拍总体上运用是成功的。但无用的航拍和空境也不少,对剧情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地方文化元素如何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浑然一体,也需要再打磨。否则一部电影塞满了太多的东西,也会造成风格的不统一。
最后,在配音、配乐上也有需要改进之处。地方方言运用的好是当地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可惜《十八洞村》的配音不到位,有些地方对白对不上嘴型,方言说的生硬。配乐方面,苗乐、苗鼓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当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恰当,对于传播和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洞村》的配乐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实验,总体效果也非常成功。主创以苗乐、苗鼓为主旋律,在配乐、插曲、声效上风格独特,令人惊叹。但正如观众指出的,本片配乐时好时坏,有过于刻意的成分,个别地方的配乐甚至给人感觉有点“诡异”“辣耳”“古怪”。如何让这种具有乡村、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与剧情、人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享受到听觉盛宴,无疑是农村题材电影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晓东等.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N].人民日报,2018-10-05.
[2]彭红侠,王和洋.乡村旅游 改变小村生活[N].中国文化报,2017-11-11.
[3]柴哲彬,陈灿.电影《十八洞村》:中国“脱贫奇迹”的真实写照[DB/OL].[2017-10-19].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1019/c1013-29597400.
html.
[4]王璨.电影《卧虎藏龙》配乐的音乐特色——探析谭盾的音乐创作理念[J].音乐大观,2012 ,(6): 22-23.
[5]张道同.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5.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