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预习;针对性;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课前预习要到位,学会预习方法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即“三读二查一标记”。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一读——默读,也即最初读课文,要手脑并用,圈点字词,勾画语句,粗知课文大意;二读——朗读,学生再读课文要出声、口脑并用,理清作者思路,熟悉课文内容;三读——精读赏读,这是更高层次的读,要把握课文要点,推敲文章,概括主旨了解写法。二查,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遇到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解决字、词的音义;“二查”即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标记,就是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1.1在教学中,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
1.2课前预习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预习兴趣,培养预习习惯
2.1引入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
2.2及时表扬和鼓励,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我总是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3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形成自学的风气。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课内外预习相结合,培养预习能力
3.1注重课内外预习的结合。在中、高年级语文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如果课内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我就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相关资料。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激发课内阅读的兴趣。
3.2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性。 差异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预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学习分组时按学习优差搭配,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差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先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从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训斥学生。
总之,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教学生会学”就应该而且必须教会学生预习。“教学生会学就应该而且必须教会学生预习。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预习;针对性;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课前预习要到位,学会预习方法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才会按照教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即“三读二查一标记”。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一读——默读,也即最初读课文,要手脑并用,圈点字词,勾画语句,粗知课文大意;二读——朗读,学生再读课文要出声、口脑并用,理清作者思路,熟悉课文内容;三读——精读赏读,这是更高层次的读,要把握课文要点,推敲文章,概括主旨了解写法。二查,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遇到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解决字、词的音义;“二查”即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标记,就是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1.1在教学中,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
1.2课前预习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预习兴趣,培养预习习惯
2.1引入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
2.2及时表扬和鼓励,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我总是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3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形成自学的风气。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课内外预习相结合,培养预习能力
3.1注重课内外预习的结合。在中、高年级语文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如果课内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我就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相关资料。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激发课内阅读的兴趣。
3.2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性。 差异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预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学习分组时按学习优差搭配,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差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先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预习中的问题,从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训斥学生。
总之,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教学生会学”就应该而且必须教会学生预习。“教学生会学就应该而且必须教会学生预习。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