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创新教育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有利于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要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猛烈竞争,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陈旧的做法,运用有利于创新的做法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人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采用哪些做法有利于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坚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空穴来风,必须植根于肥沃的课堂教学的土壤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里,以分数的高低代替能力的强弱,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站在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要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3、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变师道尊严为合作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做自主学习的主人,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要汇报学习情况,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不用举手,站起来即可进行,发言完毕自行落座。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像朋友无拘无束交谈,没有压抑感,能各抒己见。
二、坚持运用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合作学习中萌发,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培养。
2、鼓励提问,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入手。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到的都是老师给予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不敢提问,也不愿提问,学生内心创新求异的火花就会慢慢熄灭,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提问、重视提问,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教学《落花生》一文,课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那课文中用于对比的高高挂在枝头的桃子、石榴、苹果,展示一下自己无可非议,我们就应该批评吗?有些同学就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异议,而且列举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加以论证,提出了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向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大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更多的生存的空间。这样的质疑,不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更可贵的是在质疑中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感悟,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3、开放性的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是抄、写、做,在题海战术中,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巩固,没涉及到知识的应用。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学活用,在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激烈碰撞中,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课后让学生画画,当导游解说,并录一录,评比优秀小导游,这样既完成了背诵课文的要求,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让学生抄几遍要强得多。在教学《草船借箭》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排演课本剧。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养鸟,看鸟,体验和鸟的依赖关系,并写在日记里。另外,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还有意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到街上广告中去找错别字,搜集广告、春联、商标,开故事会,播报新闻,小制作比赛等,在各种富有特色的作业中,同学们个个全身心地动手动脑,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坚持运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方式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改变以往片面、陈旧、刻薄的评价方式,多鼓励赞扬,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成就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要把“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老师相信你能行”……这些赞美之词毫不吝惜的送给学生。赏识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认为还应改变现有的以分数定高低的简单评价方式,实行开放式的多种评价方式,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營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去思考探索的机会,多运用有利于创新的鼓励表扬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坚持有利于创新的做法,才能造就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四章
[2]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七章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有利于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要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猛烈竞争,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陈旧的做法,运用有利于创新的做法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人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采用哪些做法有利于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坚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空穴来风,必须植根于肥沃的课堂教学的土壤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里,以分数的高低代替能力的强弱,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站在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要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3、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变师道尊严为合作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做自主学习的主人,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要汇报学习情况,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不用举手,站起来即可进行,发言完毕自行落座。教师不失时机的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像朋友无拘无束交谈,没有压抑感,能各抒己见。
二、坚持运用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合作学习中萌发,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培养。
2、鼓励提问,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入手。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到的都是老师给予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不敢提问,也不愿提问,学生内心创新求异的火花就会慢慢熄灭,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提问、重视提问,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教学《落花生》一文,课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那课文中用于对比的高高挂在枝头的桃子、石榴、苹果,展示一下自己无可非议,我们就应该批评吗?有些同学就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异议,而且列举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加以论证,提出了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向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大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更多的生存的空间。这样的质疑,不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更可贵的是在质疑中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感悟,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3、开放性的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是抄、写、做,在题海战术中,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巩固,没涉及到知识的应用。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学活用,在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激烈碰撞中,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课后让学生画画,当导游解说,并录一录,评比优秀小导游,这样既完成了背诵课文的要求,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让学生抄几遍要强得多。在教学《草船借箭》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排演课本剧。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养鸟,看鸟,体验和鸟的依赖关系,并写在日记里。另外,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还有意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到街上广告中去找错别字,搜集广告、春联、商标,开故事会,播报新闻,小制作比赛等,在各种富有特色的作业中,同学们个个全身心地动手动脑,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坚持运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方式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改变以往片面、陈旧、刻薄的评价方式,多鼓励赞扬,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成就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要把“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老师相信你能行”……这些赞美之词毫不吝惜的送给学生。赏识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认为还应改变现有的以分数定高低的简单评价方式,实行开放式的多种评价方式,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營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去思考探索的机会,多运用有利于创新的鼓励表扬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坚持有利于创新的做法,才能造就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四章
[2]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七章